標籤:

什麼樣的人可以進阿里巴巴?

什麼樣的人可以進阿里巴巴?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市值最低時只有1500億美金,2018年6月,市值已超過5000億美金,這樣的體量發展可謂迅猛,在國內外的資本市場引起很大關注。

關於阿里的傳說也非常多:上市產生了多少的億萬富翁、中供鐵軍如何神奇、阿里人出來創業的公司又輪了多少融資、哪個公司又上市了、馬爸爸又出手買買買了……媒體上的各種傳聞,難免令人好奇。

這兩年,我經常被身邊朋友問到:

阿里巴巴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外星人馬雲真的那麼神奇嗎?

有個去阿里巴巴的工作機會,該去嗎?前景如何?

阿里巴巴都有什麼崗位?招什麼樣的人?

學歷背景和工作經歷都很普通的人,有機會進阿里嗎?

1、阿里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阿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之前以電商為主,例如國際站、淘寶和天貓、支付寶等,而現在業務涉及到線上線下,覆蓋商業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阿里雲、釘釘、盒馬、餓了么、淘票票、優酷、高德、阿里健康、阿里影業、螞蟻金服、菜鳥等。

依託淘寶、天貓和支付寶巨大的流量入口,通過收購兼并更多商業和生活應用工具,進行流量互換,為消費者提供覆蓋商業和衣、食、住、行各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公司有很多創新,比如支付寶,為保障電子商務交易而生。比如阿里雲,馬總多年前就開始布局;比如新零售的招牌盒馬和企業辦公平台釘釘等。

這是一家體量龐大,業務場景涉及面廣,一直處在不斷變化和快速奔跑,同時又保持創業狀態的公司。有獨特鮮明的企業文化和極為正能量的價值觀,內部提倡吃苦耐勞和為客戶創造價值。

尤其難得的是,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精髓,即使經過了十八年的發展,還依然能在龐大組織內部保持高度傳承。

2、有了機會,該不該去阿里工作?

年初,我通信行業的一位朋友,有去阿里的工作機會,他來徵求我的意見,想知道該不該去,前景如何?

他的情況很具代表性:年紀已不輕,在國內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的互聯網業務部門,做中層管理,待遇雖然無法和互聯網企業比,但也還算不錯,壓力也沒那麼大,可以兼顧家庭和孩子。

去阿里,薪資待遇會高些,但需要去杭州總部工作,背井離鄉不說,他聽說阿里的工作壓力和強度很大,他擔心自己不適應,又怕錯過年幼孩子的成長期。

我和這位朋友,雖然不是特別熟,但曾一起深聊過事業發展、個人成長、創業等話題。能感受得到他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不甘於現狀,覺得自己還可以、也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但長年在大型國企,溫水煮青蛙,不敢輕易創業或更換工作,畢竟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活妻兒父母,需還房貸養車。

我清楚他雖有顧慮,但骨子裡並不是一個圖安逸的人,我鼓勵他打破現有工作和生活格局,來阿里挑戰一下自己,激發潛能,重獲新生。畢竟,在全球範圍內數得上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工作,有機會參與國內外大型商業場景改造,無論最後結果如何,至少以後還可以給孩子們吹吹牛。

更重要的是,自己勇敢選擇過、經歷過、拼搏過,就不會有遺憾。

照顧家庭,陪伴孩子成長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中國男性來說,事業似乎更重要。事業是他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是給妻兒父母提供良好生活保障的基礎,是無怨無悔、可以回味一生的光榮與夢想。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總得做出取捨,人生中的機會就那麼幾次,尤其到壯年,機會更少,錯過了就不會再有。況且,他愛人本來就全職在家帶孩子,大不了全家遷居杭州。

當然,最終還得看他自己想要什麼,他需要好好傾聽下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後,他經過充分考慮以及與家人協商,決定參加面試,如果拿到offer,就舉家遷往杭州,老家正好也在江蘇,到時與父母走動也更方便。

針對有機會進阿里工作的同學,我持鼓勵態度,阿里經過十八年的穩步發展,基礎打得很紮實,馬總又極具前瞻性,前些年做的業務布局,逐漸都開始發展壯大。

現在進入阿里,享受阿里從五千億到萬億美金市值的發展紅利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在這家體量龐大,又快速奔跑的公司工作,所看所學所感受到的一切,你經受的這些磨練(在阿里工作壓力確實大,強度也不小,但是習慣了也還好)鍛煉你的意志、開闊你的視野、提升你的綜合能力。

未來,無論去其他公司做高管,還是自己創業,都可沉澱更多能力與實力。

3、阿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當前的阿里,隨著業務版圖擴大,需要各行業、各領域的各類人才。但近兩年由於發展迅速,市值高、名氣大,招人門檻也越來越高。

首先,國內外科技行業高精尖人才是阿里很需要的,阿里之前成立了達摩院,在AI、人機交互、量子計算、網路安全甚至基因方面,都做了布局,且投入很大。這類人才進阿里是最容易的。當然,這些人才的選擇餘地也很大。

其次,競爭對手或同類企業的人才,也是阿里需要的。當前,華為和騰訊是與阿里進行人才流通最多的兩家公司。其他的,比如百度,美團,京東等也有。這類人才流轉的崗位,基本是互聯網公司通用崗位,比如技術、PD、市場和運營、項目經理、UED等。

最後,知名外企和國內政府機關工作的人,也是阿里需要的,比如阿里有業務涉及海關和稅務,各地海關和稅局資深人才,也可以進阿里。還有各個業務線的政府事務崗位,也會從政府機關招人,他們進入阿里後會與政府部門做業務協同,因為互聯網公司和政府部門合作項目越來越多。不過,這些崗位需求不會太大。

近三年「國際化」是阿里的最重要的一大戰略,所以公司從業務相關的知名外企引進人才。英文好、海外留學或者海外工作經歷的人,是加入阿里的加分項。

知名外企引進的人才,基本與行業或業務強相關的,例如採購、供應鏈、運營等業務崗;而四大行、知名諮詢公司、大型律所的財法專業人才,也很受歡迎。引入這些人才,看重的是他們「國際視野」和「體系化」的思維模式。

阿里的人才戰略,近幾年的變化是:校招減少,社招為主。人才專業化、資深化。

從各行業各領域,引入資深人才,可以快速上手,獨當一面。市場變化太快,沒那麼多時間精力,慢慢培養初級人才。有經驗的資深人士,來了就可以有產出,即使錯了,也能快速調整。

看到這裡,還有朋友問,自己的工作經歷是與互聯網沒關係的傳統行業,還有機會進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嗎?

我的答案是,傳統行業出身的資深人士,非常有機會進入互聯網公司。

4、傳統行業人才的機會

阿里業務線布局很廣,馬總提出的新零售戰略,是將零售行業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業務模式。此時,傳統零售行業的人才,也是阿里需要的。

盒馬招店長和運營,就需要在傳統零售行業工作經歷的人,干過採購或供應鏈,熟悉門店管理、實體店的營銷。就連PR崗位的招聘,都希望招傳統媒體出身的、有傳統媒體資源的人。

阿里ICBU,跨境B2B業務,需要的人才更廣,在國內外大型企業做過採購、有供應鏈管理經驗,甚至倉儲和物流方面的人才都需要。所以,從國外知名船公司馬士基,到國內大型貨代、供應鏈平台,都有人才加盟到阿里。

當前,不僅阿里,華為、京東、小米,都在做供應鏈,建生態,打通融合線上線下業務,都需要傳統行業經驗的人。即使不能來阿里,也可以看看其他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機會。

也許,你所處的傳統行業,還沒到被互聯網兼并改造的時機,你可以耐心等,說不定過不了多久,也會被互聯網公司收入囊中,進行改造融合,你的機會就來了。

如果你是個畢業不久,還沒什麼工作經歷,或者自己創業失敗,或者之前的工作經歷都是小公司,根本不值得一提,還有機會進阿里嗎?

我的回答是,依然有。

5、草根人才加入阿里的路徑

阿里B2B業務,在全國各地的省會城市,甚至三線城市大概有超過60個銷售駐點,也就是傳說中的地面部隊——中國供應商「鐵軍」。

雖然,鐵軍也面臨收縮與轉型,但是每年有晉陞調崗、轉崗、離職、末位淘汰的空缺,需要補充新生力量,可從這個崗位找突破口。銷售崗算是阿里低門檻的崗位,只要你願意,好好準備,有很大機會可以進來。

自然,也需要你能吃苦,能扛得住壓力,過了半年的考核期,思想和身體都被鍛造結實了,你適應公司的氛圍和工作強度,也就留下來了。繼續干幾年,錢也能賺到些,人也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如果你實在不喜歡銷售崗位,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農村淘寶。阿里的三大戰略,除了國際化、雲業務外就是農村淘寶。村淘這幾年發展得也很快,各地需要很多基層運營小二,門檻也算低,比較容易進,只是一樣得能吃苦。

還有零售通和菜鳥的一線小二,和村淘差不多,招人門檻都不高。

再不濟,可以去阿里合作的生態夥伴,比如各地的一拍檔、C拍檔、合伙人等,他們內部的崗位職能與阿里對應業務職能相同,企業文化和工作方式,都照搬阿里,如果你夠優秀,也很容易加入阿里,也有同事從這個路徑進來。

來阿里,能通過磨練,適應並生存,沒有什麼秘訣,就三個字「能吃苦」。這是最基本的,其他的能力強、會來事都靠後。

以上都是圍繞「硬實力」,教育背景、工作經歷來說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是,「軟實力」也必不可少,阿里的人才觀是:聰明、樂觀、皮實、自省。除了能吃苦外,還得有韌勁、利他、受得了委屈、有要性。

在阿里,人品不好,投機取巧,偷懶耍滑,可以混一時,但是絕對不長久。最終被掃地出門,什麼都得不到,其實很吃虧。

自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履歷不夠硬氣的同學,又渴望加入阿里,我建議就從上面所說的區域銷售和村淘小二崗位入手,進來磨練,兩年後即可轉崗,如果你夠強,可以去你想去的業務線和崗位。

我看了下,阿里有不少一線崗位,學歷要求並不高,大專即可。

當然,人生的活法很多,有人喜歡阿里,就有人反感阿里。好比華為、京東、騰訊也是如此。除了阿里,還有非常多優秀的公司,互聯網也好,傳統也罷,無論什麼類型的公司,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PS:如有需求,後面可考慮寫個「阿里求職秘籍」,詳細說下阿里招聘人才的能力模型和軟實力要求,應聘者如何將自己的經歷和能力對應招聘JB進行簡歷投放,怎麼投簡歷成功率高,面試需要做哪些準備等。


推薦閱讀:

你的迷惘與痛苦來源於對現實的無能為力
個人快速成長的6大層次範式-你必須明白
從社交媒體認識自我和他人
關於建立學習小組的想法
延遲滿足,謊言還是真理?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