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衛國戰爭:柏林戰役》

《偉大的衛國戰爭:柏林戰役》

4 人贊了文章

坦克手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機械師們忙著檢修坦克,加裝的防護網讓這些坦克看上去與以往有所不同。但一旦試驗成功,將挽救士兵的生命。

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蘇軍坦克越來越頻繁地在德國城鎮街頭遭到一種名為「浮士德」武器阻擊。肩扛「浮士德」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老人、婦女及年輕人,取代了經驗豐富並訓練有素的德國士兵。「浮士德」的危險性不亞於敵軍坦克。坦克兵團指揮官明德林中校回憶道:「坦克艙門緊閉著,甚至還能聽到艙內移動電台發動機發出的尖銳的聲音,坦克炮塔上被燒出了一個小洞,直徑不足一個手指粗,這就是『浮士德』的威力。我們用焊槍把艙門從裡面燒開,從炮塔口抬出4名坦克手的屍體,一個空心榴彈穿透了坦克裝甲,噴出的金屬液體要了他們的命。」

有時「浮士德」只會在坦克的裝甲上留下一個小小的熔洞,一些工程師認為,這些加裝的防護網,可以在「浮士德」榴彈接觸坦克裝甲前提前將其引爆,從而保護蘇軍坦克。在一個臨時試驗場,空中迴響著「浮士德」炮彈的呼嘯聲。坦克手的一份試驗報告中寫道:「網格的表面被撕裂,向裝甲彎去,坦克的側面裝甲板被穿出一個洞。」即使有防護屏障,坦克裝甲仍然有可能被穿透,蘇軍必須在城市巷戰中尋找對付『浮士德』的根本方法。

1月31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坦克手抵達了庫斯特林和法蘭克福附近的奧得河。部隊越過奧得河,並建立了數個橋頭堡。在他們身後400公里遠的波蘭土地上,有35個被擊敗的德軍師和數十萬俘虜,柏林就在前方僅僅100公里的地方。

結束這場戰爭看似只需一場猛攻。但是,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暫緩對柏林的進攻。他們需要重新補充軍備,調動火車,最重要的是為側翼的攻擊部隊提供所需的補給。3月,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德軍已經被清除,現在的蘇軍不再有被德軍包抄的擔憂。

1945年3月,德軍試圖在庫斯特林發起反攻,但徹底失敗。如果不是因為庫斯特林僅僅距離柏林不到100公里的戰略地位,那麼這只是納粹德軍一系列失敗中尋常的一次。3月28日,惱羞成怒的希特勒斥責第9集團軍司令布塞以及其他幾位將軍。當總參謀長古德里安試圖為他們辯解時,希特勒便馬上遷怒於他。古德里安隨即被放了長假,其實就是退休,47歲的克萊勃斯將軍接替了他的職務。克萊勃斯,陸軍上將,參加二戰時是一名駐莫斯科的武官助理。1944年9月起任西線B集團軍群參 謀長。克萊勃斯,參加了德軍在俄羅斯的勒熱夫鎮附近成功的防禦作戰,現在希特勒希望他能在柏林再現輝煌。

與此同時,蘇方克里沃舍因將軍為了新的行動,正在庫斯特林附近排兵布陣,德國和蘇軍的將領彼此已經不陌生,他們初次見面是1939年9月,在白俄羅斯的布雷斯特,當時克里沃舍因擔任坦克旅旅長。克里沃舍因中將,他的軍旅生涯始於騎兵部隊,後來成為一名坦克手,他指揮的坦克旅在德軍撤離後佔領了布雷斯特。

古德里安和克里沃舍因監督向蘇聯政府正式移交德軍要塞的過程,從1944年2月10日起,克里沃舍因開始指揮第1機械化軍。這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中唯一全面裝備美國M4「謝爾曼」坦克的坦克的部隊。這支部隊部署在奧得河東岸的森林地區,蘇軍士兵趁著夜色渡過河,挖築戰壕和坦克掩體通道,然後在黎明之前返回自己的陣地。

4月15日夜,蘇軍越過奧得河,並佔據了有利的位置。3月28日,希特勒在元首地堡大發脾氣的那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朱可夫正計劃飛往莫斯科去見斯大林。經過了多外星期的外圍作戰,他的部隊終於瞄準了柏林。

朱可夫為進攻柏林準備了兩個方案。方案一,從庫斯特林的橋頭堡發起猛攻。方案二,從法蘭克福附近的橋頭堡發起攻擊。這兩個方向的猛攻都有可能分散德軍防禦的注意力,從而更利於攻佔柏林。然而,在克里姆林宮等待著朱可夫的是條壞消息,朱可夫曾回憶道:「那天晚上,斯大林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說,德國在西線的防禦已經徹底瓦解了,德國人似乎並不打算採取措施阻止盟軍的前進。」

英美聯軍越過了萊茵河,渙散的德軍部隊在魯爾地區被包圍。英美聯軍的坦克向柏林快速推進,儘管盟軍已經在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一致同意交柏林劃入蘇聯佔領區,但不能排除英美聯軍拋開蘇軍另行攻入柏林的可能。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信中寫道:「蘇軍將毫無懸念地進入維也納,如果柏林也被他們攻下,是否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自己是這場戰爭勝利的主要功臣的感覺。因此我認為,如果我們對柏林有把握,就應將其拿下。」

朱可夫明白,蘇聯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實施第一方案,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作戰預期。莫斯科的事態發展得很迅速,烏克蘭第1方面軍指揮官來到最高統帥部。科涅夫回憶道:「參謀長大聲宣讀了一份電報,內容是西方盟軍司令部準備攻佔柏林。斯大林對我和朱可夫說,誰將佔領柏林呢?是我們?還是英美聯軍?我說,我們將在英美聯軍之前佔領柏林。」

在隨後的幾天里,總參謀長倉促地部署了兩個方面軍的行動,他命令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攻破德軍防線後,坦克部隊要全力投入猛攻,進而確保從北面和東北面順利攻進柏林,這一策略的目的在於阻斷西方聯軍自西線向柏林的通道,但也意味著把蘇聯的全部坦克部隊從柏林之戰中抽調出來。政治左右了軍事行動,朱可夫對此非常不滿。

塞洛高地由魏德林將軍指揮的德軍裝甲部隊防守。蘇軍計劃通過塞洛高地發動主攻,然後冒險在柏林市郊製造障礙,從而使自塞洛高地撤退的德軍無法進入柏林。科涅夫同樣十分生氣。如此一來,他指揮的方面軍被排除在了柏林戰鬥之外。科涅夫命令方面軍參謀長準備兩個方案,一是服從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一是準備向柏林發起猛攻。

柏林的居民當時的生活秩序並未被打亂,所有的市政服務都在正常運轉,1.2萬名警察負責值守,郵差每天派送當日出版的報紙,電話和電報通訊秩序如常,電影還在上映,劇院、動物園、地鐵和地面交通都還在正常運行,餐廳和酒吧甚至出現了顧客盈門的景象。但是寬闊的街道因為布滿彈坑而變得狹窄起來,設置了隔離圍欄的建築物碎片和燒毀的廢墟隨處可見。這座城市的保衛戰即將打響。

柏林城內的路障是依照工業水平建造的,材料主要是木頭、石塊和鋼鐵欄杆,205米高,4米厚,許多街道都設置了這樣的障礙物,有些道路被完全阻斷,而且布了雷,動彈不得的坦克放在了十字路口,作為固定的火力點。城裡建起了三個巨大的防空塔,用於抵抗敵軍的轟炸,一些水泥建築物頂端都安裝了高射炮和自動防空炮。

佩戴袖章的武裝人員在人群中十分顯眼,他們是獨立的「人民衝鋒隊」的成員,服從納粹而不是軍隊的領導。「人民衝鋒隊」是根據希特勒在1944年9月發出的對16歲至60歲男性總動員令而建立的。次年2月,開始招募女性成員,人們被強迫應徵成為民兵,抗拒者通常會被處決。由於士氣低落和缺乏軍事訓練,「人民衝鋒隊」並沒有如希特勒所期望的那樣將這場戰爭轉變為全民戰爭。

這些組織沒有充足的武器,所以他們只能使用裝彈量小的義大利和荷蘭步槍,但他們有大量的「浮士德」反坦克榴彈。德國人發明的了兩種「浮士德」反坦克榴彈,分別是一次性使用的「鐵拳」和可重複使用的「坦克殺手」。其中,既便宜又使用廣泛是「鐵拳」,這種榴彈對坦克的殺傷距離達到30米,總重量約3公斤,口徑100毫米,發射初速度為每秒28米,能夠穿透140毫米厚的裝甲。蘇聯F—34—85型坦克的前裝甲厚度為45毫米,而「斯大林」型坦克的裝甲百度為120毫米。

步兵上將布塞率領的陸軍成為朱可夫的部隊攻進柏林的障礙。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第3裝甲部隊和第9野戰軍,以及中央集團軍的第4裝甲部隊和第17野戰軍已經進入防禦陣地,總兵力包括48個步兵師、6個裝甲師、9個摩托化師以及大量的獨立部隊,士兵總人數過百萬,裝備了1500輛坦克,10400門大炮以及第6航空隊和「帝國」航空隊的3300架飛機。

德國還組建了200多個「人民衝鋒隊」營作為預備部隊,柏林的守軍規模也超了20萬人。布塞對未來防禦戰的估計極具諷刺意味:「如果能堅持到英美聯軍的坦克從後方襲擊我們時,任務就算完成了。」

德軍認為柏林的命運取決於蘇軍戰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道防線。因此,柏林的守備部隊人數並不多,所有的部隊都被派往了前線。4月15日,德國士兵聽到了元首的號令:「西線的戰士們,柏林將永遠屬於德國,維也納也將永遠屬於德國,讓我們團結一致,為了保衛你們的家庭,你們的妻子,你們的孩子,還有你們自己的未來。」

「柏林將永遠屬於德國」這句話立刻流傳開來。希特勒青年團、希特勒青年組織成員將這句寫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此時,蘇軍也聽到了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的號令:「我們正前進在一條艱難但充滿光榮的道路上。庫爾斯克、第聶伯河畔、白俄羅斯、華沙和波美拉尼亞、勃蘭敦堡以及奧得河畔的偉大勝利中閃光著榮光,我們有權向柏林發起進攻,並成為率先佔領這座城市的部隊。向柏林——前進!」

4月16日,星期一,柏林時間凌晨3點,萬炮齊發,震天動地,蘇軍炮擊開始了。指揮所里可以看到敵軍陣地爆炸的火花,形成一幅壯觀的景象。6500門火炮和1100個「喀秋莎」火箭炮投入主攻。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裝備的彈藥超過了4.3萬噸,也就是說在主攻中,每公里範圍的戰線上投放了358噸彈藥。

對於柏林人來說,炮火聲恰似遠方沉悶的滾雷。但是在距離前線5公里的地方,屋子裡的畫也被震了下來,窗子和鏡子碎成一片,教堂頂的十字架也被震落。前線槍炮的轟鳴,震耳欲聾,裝備有6門280毫米口徑火炮的第34重炮營也參加了戰鬥。M1939式280毫米榴彈炮是一種炮管短小的大口徑火炮,如果是短途運輸,火炮被安裝在拖車上,如果長途運輸,那麼它的炮管會被拆卸下來單獨運輸,每個火炮隊有15名成員。為防止炮管過熱,這種榴彈炮的發射周期最快只能達到每4分鐘一輪,而其產量僅有47門。

炮火一結束,150盞探照燈立即被點亮。通過燈光發動攻擊是由朱可夫的提議的。然而,當時的天氣狀況卻使這一計劃破產。清晨,濃霧瀰漫,整個前沿戰場被厚重的煙霧和塵土所籠罩,探照燈光線根本無法穿透。德軍事先將主力部隊從前線撤退到第二道防線,蘇軍在沒有遇到實質性抵抗的情況下,向前推進了5公里。此時,太陽升起,蘇軍關閉了過熱的探照燈。到了下午,情勢變得清晰起來,蘇軍並不能在行進中突破敵人的防禦。

塞洛高地被蘇軍層層包圍,德國人炸毀了通往塞洛高地的大橋,並在所有路口鋪設了地雷。在這種情況下,空襲能夠發揮特殊作用。由4個航空隊組成、擁有800架飛機的第18航空集團軍給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提供了支援。4月16日早晨6點07分開始,飛機開始轟炸塞洛高地,並且持續了42分鐘。

在空中打擊之後,朱可夫決定讓坦克部隊加入戰鬥。「到了下午1點的時候,我清楚地認識,敵人的火力防禦系統仍然有效,我們決定讓兩支坦克部隊加入戰鬥。」

但是,即使坦克部隊也並沒能扭轉局勢。崔可夫將軍寫道:「那些坦克實際上被我們拖著火炮的牽引車擋住了道路,結果直接導致第二梯隊的調遣受阻。」

蘇軍並沒有能在進攻的第一天突破德軍的防禦,介於這種情況,朱可夫更改了計劃,將坦克部隊派往更北的地方。此舉引起斯大林的不滿:「你不應該未經最高統帥部的批准,擅自調派近衛坦克第1軍投入戰鬥,你能保證明天攻下塞洛高地?」

朱可夫平靜地答道:「明天我們會攻破塞洛高地敵軍的防禦。」

朱可夫認為坦克和空軍的進攻可以確保蘇軍突破德軍的防禦。崔可夫和卡圖科夫的部隊對塞洛高地發起了猛攻。而在不遠處,突擊隊和坦克部隊也在向高地推進。與此同時,維斯圖拉集團軍預備隊也在向塞洛高地前進,準備接管被擊敗的德軍。蘇軍預備隊也加入了戰鬥,克里沃申帶領的部隊也前往前線戰場。河道和運河之間狹窄的公路上,坦克夾雜在連綿不斷的車流中奔赴戰場。

科涅夫元帥率領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轉而在柏林東南方尼斯河畔的森林中向德軍發起攻擊,德軍對此毫無防備。攻破這一地區德軍防禦的速度要比朱可夫負責的地區快得多。4月17日,科涅夫向斯大林報告說,他準備帶領兩支坦克部隊前去協助朱可夫。短暫沉默後,斯大林回復到:「很好,我同意。命令坦克部隊進發柏林。」

科涅夫立即下達命令。第2天,里巴爾科中將和列柳申科將軍分別率領第3和第4坦克近衛軍向柏林進發。里巴爾科率領的坦克部隊來到河邊,原有的大橋已經不復存在,河水波濤洶湧,蘇軍對河水的深度進行了測量,找到一處不足1米深的淺灘,他們找東西把坦克上所有的縫隙堵上,直接從河裡開過去。3支坦克部隊就這樣過了河,向著柏林進發。

戰鬥的第3天,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坦克終於衝破德軍防禦,四散的「人民衝鋒隊」分遣隊和德軍殘部的抵抗徹底崩潰。與此同時,朱可夫將預備部隊投入到塞洛高地的戰鬥中,終於扭轉了局勢,謝苗·克里沃舍因將軍的先遣旅佔據了普拉特克鎮附近的河渡口,波格丹諾夫的坦克部隊也緊隨其後。指揮德軍防禦戰的惠德林將軍回憶道:「我們的軍隊在先前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慘重,根本無法抵抗蘇軍的進攻。」

惠德林的部隊被蘇軍團團包圍。當晚,朱可夫對波格丹諾夫下令:「現賦予第2坦克近衛軍一項歷史性的使命,率先攻佔柏林並插上勝利的旗幟,我命令你負責組織這個行動。」

4月21日,克里沃舍因的坦克從柏林市郊第一個進入柏林市區街道,為此,該部隊的指揮官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主力部隊從側翼攻擊潰敗的惠德林軍團,一支又一支的蘇聯軍隊向德國首都郊區推進。

科涅夫攻入柏林街道的計劃並沒能實現。沿途的森林、湖泊、障礙物、地雷區及碉堡阻礙了里巴爾科坦克部隊的推進。在德軍奧得河防線,朱可夫部隊的重重包圍為蘇軍發起進攻創造了條件,近2萬名德軍被困在柏林西南方的森林裡,無法撤回城區進行防禦。

希特勒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留在首都,要麼逃往他的「阿爾卑斯山要塞」,他將希望寄托在黨衛軍副總指揮施坦因納指揮的分遣隊上。希特勒發電報說:「施坦因納分遣隊的主要任務是從北面攻擊蘇軍,第三帝國首都的命運取決於你完成這項任務的情況。」

兩天後,希特勒發現自己的命令並沒有得到執行,他暴跳如雷:「全完了!剩下的只有死亡。」

希特勒宣布他將留在柏林。此時部署在易北河畔準備對付西方盟軍的文克將軍率領的第12集團軍是他最後的救命稻草。4月23日,文克開始將自己的兵力向首都回撤。但是現在,無論施坦因納還是文克都無法拯救柏林了。總數只有1.5萬人的惠德林集團軍成功從奧得河前線撤回柏林,部隊的回撤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由「人民衝鋒隊」、警察、防空部隊及其他軍隊組成的柏林防軍。柏林的防禦者約有12萬人,顯然不足以防衛柏林這麼大的城市。因此,德軍只能對防禦工事、少數幾座大樓及其重要的設施進行保護。

蘇聯進攻柏林的部隊人數超過40萬。攻進納粹首都的不僅僅是數量龐大,而是有參與過攻擊其他德國城市經驗豐富的官兵。蘇軍的坦克以「人」字形編隊,在街道兩側跟在步兵隊伍後方30米遠的地方,為步兵前進掃除障礙。來福槍手、狙擊手以及裝備了繳獲「浮士德」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小隊,負責對抗德軍的「浮士德」。在意識到「浮士德」的射程只有大約30米後,蘇軍將坦克停在距離防禦大樓150米遠的地方向德軍開火。在這樣的炮火攻擊後,突擊隊在煙霧和塵土的掩護下衝進大樓並攻下了這個據點。先遣小隊向街上釋放煙霧彈,掩護主力部隊前進,隨後一同肅清大樓里的德軍。之前待上設置的路障悉數被摧毀。

克里沃舍因將軍指揮的機械化部隊越過施普雷河,重新部署到柏林西北面的郊區,並在數日後與從東部攻向柏林的里巴爾科的坦克部隊會合。柏林被嚴密包圍。施普雷河佔據了部分防禦面的側翼,這裡的河面寬200米,德軍認為蘇軍不會很快橫渡。因此,只留了一支小規模的分遣隊防禦。蘇軍摩托艇的出現令德軍非常震驚。蘇軍用卡車運來了10艘裝備「馬克西姆」機槍的第聶伯河艦隊摩托艇,在黑暗和薄霧的掩護下,登陸部隊乘坐普通的小船悄悄渡河。突襲的效果是明顯的,登陸部隊鞏固了在德軍河岸的陣地。很快,摩托艇紛紛啟動,大量蘇軍隊伍鞏固了橋頭堡,炮兵部隊隨之渡河。

渡河行動打亂了整個柏林防禦體系,為避免被包圍,德軍匆忙撤退,蘇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好幾個街區。在沿著柏林街頭推進時,蘇聯各部隊都瞄準著市中心的德國國會大廈。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9世紀末魏瑪共和國時期,它是德國國會下議院所在地。1933年2月27日,德國國會大廈發生火災。這次火災後,德國國會大廈不復存在。在1945年,它作為一個政府建築幾乎沒有什麼重要性。第三帝國政府活動中心在另一個地方,即柏林元首地堡,位於威廉大街77號,舊帝國總理府的地下室。這個在戰時秘密修建的地下室,最終成了希特勒的避難所,他在這裡與德軍高級指揮官會面。

根據目擊者的回憶,德國國會大廈所有房間的混凝土牆都沒有粉刷,散發著潮濕的水泥味道。空間狹窄和通訊信號極差,使得這裡根本不適合作為總部。蘇軍並不知道柏林元首地堡的地址。4月30日晚上,在不知道希特勒、戈培爾、鮑曼和其他納粹領導人正藏身在帝國總理府的情況下,蘇軍坦克徑直向帝國總理府開火,總理府成為這場戰役中最後一幕上演的地方。

第34重型火炮營的觀測點設在史萊辛格大街3號大樓的電梯動力塔內,從這裡看不到德國國會大廈,只能看到大片燃燒的廢墟。4月27日,蘇軍向前推進,該營指揮官和炮兵組出發尋找新的觀測點。突然,電話響了,接線員拿起聽筒:「叫高級軍官來!」偵察組指揮官拉林軍士站出來說:「我就是!」「第18號命令,目標21號。」

目標21號就是德國國會大廈,炮兵組還沒有瞄準過德國國會大廈,他們需要臨時調整射擊參數,蘇軍的前線距離德國國會大廈約300遠,因此即使是微小的計算誤差也會導致蘇軍己方的損傷。但是,已經沒有時間徵詢指揮官的意見,這名打了4年仗的軍士決定承擔這個責任。

每門BR—5火炮重達246公斤,裝載58公斤炸藥,可炸出直徑10米、深6米的彈坑。一組炮兵駐紮在柏林郊外的騰伯爾霍夫國際機場附近,其餘各部則向前線移動。

——炮兵!瞄準21號目標——開炮!

一枚炮彈在遠處沉悶地爆炸,蘇軍又接著發射了41枚炮彈。這時,電話又響了,話筒里傳來咆哮聲:「停止射擊!」

偵察員放低電話聽筒,低聲對接線員說,我們好象打到自己人了。第18號命令是向目標20開火,目標20是帝國總理府。頃刻間,18枚炮彈射向了總理府,緊隨著爆炸聲,團參謀長沖向指揮所。很快,電話鈴再次響起:「打得好!我代表進攻部隊感謝你們!」

少校轉身對偵察員說:「幹得好!拉林,我會提名給你發『紅軍軍人英勇紅旗勳章』。」

在最初的柏林行動計劃以及朱可夫的臨時指令中,第3突擊集團軍不在攻佔德國國會大廈的候選之列,這支部隊由庫茲涅佐夫率領,而在1941年7月22日,正是庫茲涅佐夫見證了這場戰役的開始。對於他來說,這場戰爭似乎在波羅的海戰區已經結束了,意想不到的是,1945年3月底,朱可夫與原第3突擊集團軍指揮官西蒙雅克發生了衝突。距離柏林行動只剩下兩周時,庫茲涅佐夫成為第3突擊集團軍司令員的不二人選。庫茲涅佐夫突破德軍奧得河防線後繼續進攻,成功解救了他的預備隊,現在他離德國國會大廈那標誌性的圓屋頂、塔尖和圓柱只有800的距離。

4月29日,蘇軍向德國國會大廈發起了首輪進攻。蘇軍成功靠近目標,但是德軍從蘇軍身後廣場上的克羅爾劇院發動了火力反攻,蘇軍不得不回撤,轉而先掃清克羅爾劇院里的德軍。

4月30日上午11點30分,蘇軍再一次展開攻擊。兩小時後,對德國國會大廈的炮攻開始了。

晚上10點30分,蘇軍將代表勝利的紅旗插在了德國國會大廈頂上。

早在4月29日那天,希特勒曾致電柏林防禦中心區指揮官曼克少將:「你能堅持多久?」

「最多20到24個小時!」

當天晚上,希特勒通過無線電詢問溫克部隊的情況。4月30日凌晨1點,他得到了令他失望的答案。4月30日下午,希特勒自殺,他的屍體被丟進蘇軍第34重型炮兵營炮火留下的彈坑裡焚燒。

希特勒的死加速了戰爭的終結。停戰代表團來到蘇軍陣地,近衛第8集團軍統帥崔可夫將軍主持了這次談判,德國克萊勃斯將軍率領的代表團離開柏林元首地堡,前往崔可夫部隊總部。克萊勃斯通報了希特勒的死訊,新德國政府由海軍元帥鄧尼茨領導。但是蘇軍指揮官拒絕與新組建的德國政府談判,他們要求柏林駐防軍立刻無條件投降。德方表示拒絕,雙方再現敵對局勢。德國國會大廈上早已飄揚著蘇維埃紅旗,但柏林市內的戰鬥仍在進行。

1945年5月1日,克萊勃斯在結束談判返回後自殺,結束了這個城市防禦篇章的是柏林城防司令惠德林。他通過無線電向蘇軍懇求道:「請你們停火吧,我方將派出停戰代表團在柏林時間中午12點50分抵達波茲坦大橋。」

5月2日早上,雙方就柏林駐防軍投降協議的條款迅速達成一致。早上6點左右,駐防軍士兵跨過防線繳械投降。被俘後,惠德林發布了他的最後一次命令:「元首於4月30日自殺,留下我們這些發誓效忠於他的臣民自生自滅,繼續抗戰已經毫無意義,我呼籲大家立即停止抵抗。」

這一命令通過揚聲器播發,柏林駐防軍有組織的抵抗在5月2日這一天終於停止了。

柏林戰役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戰役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雙方共約350萬人投入戰鬥,蘇軍在戰鬥過程中釋放了德國集中營成千上萬的囚犯,其中包括20多萬名外籍人士。

5月7日,德軍在法國蘭斯簽署了軍事投降書,約德爾將軍在投降協議上簽字,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還有美國史密斯將軍、蘇聯索斯洛羅夫將軍和法國塞書茨將軍。然而,鑒於索斯洛羅夫並沒有得到所有必要的授權,蘇聯堅持重新簽署投降書,中歐時間1945年5月8日晚10點43分,凱特爾元帥、施通普夫上將和馮·弗里德堡海軍上將簽署了另一份於莫斯科時間當晚24點生效的投降書。

5月9日,蘇軍攻進布拉格。5月10日,蘇聯紅軍佔領了普茨克·沙嘴灘的一處橋頭堡和哈爾鎮。5月11日,德國庫爾蘭集團軍投降。5月9日至14日的戰鬥中,各戰線戰俘的德軍官兵總數超過123萬,另有101名德國將軍成為戰俘。5月15日,蘇聯情報局宣布不再受降。

1945年6月24日,蘇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慶功閱兵,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擔任閱兵總指揮,接受朱可夫元帥檢閱。

偉大的蘇聯人民衛國戰爭畫上了句號。

拉林軍士始終不知道,那個命令他向國會大廈和帝國總理府開火的「18號命令」出自何方?如同千千萬萬在這場戰役中英勇奮戰的蘇軍士兵一樣,最後他沒有得到任何嘉獎。5月3日上午,拉林奉命與同伴一起去記錄他所發射的炮彈數量,柏林的駐防軍已經繳械投降,但他們仍遭遇了位於大樓頂端的機槍射擊。拉林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由於那天朱可夫和其他戰線指揮官要前往帝國總理府參觀,拉林未被允許入內。在記錄下向帝國總理府發射的炮彈數量後,拉林又前往德國國會大廈。此刻,大樓外擠滿了成千上萬慶祝勝利的士兵和官員。隨後,他站在同伴的肩膀上在一面牆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巴維爾·拉林軍士。


推薦閱讀:

偷雞不成蝕把米,德國該不該與世界為敵?
1932年德國選舉戰中反對希特勒的人群集會
從弗萊徹到朱姆沃爾特——記二戰後美國驅逐艦隊發展史(二)
獨家揭秘:二戰時的神風機與現代反艦導彈相比,哪個威力更大?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