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告訴我:優秀的人各有各的個性,差的人只是差而已

明日之子告訴我:優秀的人各有各的個性,差的人只是差而已

來自專欄情緒急救指南1 人贊了文章

最近在追明日之子第二季,被「酷仔」蔡維澤和「詩意跟狂野並存」的許含光圈粉。用節目的套話來講:兩個人真的是將自己獨有的特色發揮到極致了。

而華晨宇在第二期節目裡面,對選手李袁傑的提問,也讓我想明白一件事:優秀的人各有各的個性,差的人只是差而已。

李袁傑當時選的是吳青峰的獨秀賽道,當時,吳青峰在問華晨宇和李宇春對於這位選手的參考意見的時候,華晨宇給了李袁傑一個和弦,結果他彈不出來。華晨宇說:起碼最基本的樂理知識要懂,如果不懂的話,不要來標榜原創。

彈幕上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出來:人家都是神曲的原唱了,聽眾喜歡不就行了嗎?樂理不好的人,就寫不出好聽的歌嗎?音樂傳唱度高就是好音樂啊?

對此,我站華晨宇。我相信,在別的賽道上,肯定有不知道這個和弦的選手。但是這不妨礙星推官pick他們,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特質足矣。沒有人說他的神曲不好。之所以會有此一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選擇了獨秀賽道。這就意味著在比賽開始之初,他給自己身上貼了一個最顯眼的標籤——「創作」。而一個合格的創作者,顯然要懂最基本的樂理知識。

一首神曲《離人愁》,李袁傑給了自己一個「中國風」的個性標籤。但作為一個創作者,在沒有擁有最基本的創作技能之前,這樣的個性只會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這個時代是個很寬容的時代,即便你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一個地方閃光,也會有人為你打call。這個時代又是個很挑剔的時代,你只有在某方面做到足夠優秀,個性才能夠被接受,否則,就只是差而已。

就像原來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班上或者隔壁班上,會有那麼一小撮的同學是這樣的:上早自習遲到、課堂睡覺、時不時還要玩個曠課打架之類的、偏偏學習成績還不好。這樣的同學,他們自己會覺得自己挺「有個性」,而更多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則是「差生」。

換個場景,還是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你可能聽說過或者在隔壁班,有這麼一個存在:上早自習遲到、課堂睡覺、時不時還要玩個曠課打架之類的,但是居然學習成績還挺好。這樣的同學,他們可能只覺得是在「做自己」,而我們給他們貼的標籤是「有個性」。

成績好就能決定一切嗎?等長大了再看,顯然不是。但為什麼,我們在那個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因為成績的好壞而區別對待呢?大概只是因為,在作為學生的階段,我們已經接受了自己的任務就是要取得優異的成績。成績好的學生,自然能夠得到幾分優待。說到底,從心理學上來講,這也屬於一種「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英文The Halo Effect)。指的是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係產生積極效應,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麼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

在我們窺見了這個簡單的密碼之後,要做的是打破它嗎?顯然不是的。因為我們雖然可以去提醒自己,不要上當受騙,但潛意識當中,還是會不知不覺被帶跑。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打破這個心理的魔咒對我們的影響,而是利用這個魔咒。在已經知道了大家都是這麼判斷的時候,盡量去利用這個規律,來給自己加分。這也是為什麼說,優秀的人才配擁有個性。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在此之前,承認自己還不夠優秀,承認自己就是很差,其實沒那麼難。連「酷仔」都在歌里剖析自己說:「軟爛是日常。」

放下那些無謂的虛榮心吧。你會發現,一個人沉到最黑暗的谷底,睜開眼面對,竟能生出向上攀爬的勇氣。

推薦閱讀:

TAG:華晨宇歌手 | 娛樂 | 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