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的戰役藝術

閃電戰的戰役藝術

7 人贊了文章

Like an old piece of gum,it(Blitzkrieg)has stuck,no matter how often the specialists warn against using it.Since we can not get rid of it,we should make the best possible use of it. 羅伯特·M·齊蒂諾


當戰爭學學者和紙上談兵的將軍們在定義閃電戰的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德國人在二戰中對戰術性成功的開發利用。他們用「閃電戰」這個詞來形容這個行動。然而,如果一個人把閃電戰看作一個名詞或是一個概念,就會出現一個不同的範例。「閃電戰」(Blitzkrieg)直譯為「快速戰爭(lighting war)」,儘管德國人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它是一個英國流行詞,用來解釋德國人在1939年和1940年擊敗波蘭的「閃電」速度。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許多人都把這個詞當作宣傳工具來利用成功的軍事行動,希望藉此向對手灌輸恐懼。這一專著定義了閃電戰(blitzkrieg)的含義,它是一種在20年的時間裡發展起來的在戰役層面的系統。在關於閃電戰到底是戰役還是戰術的爭論中,大部分的論據要點要麼是應用狹義的類型學,要麼是對戰例研究的選擇性使用,以強化先入為主的觀念。【1】一些學者承認,閃電戰範圍符合戰役層面的標準,但沒有將他們的論點強加於更廣泛的結論。這一專著試圖通過觀察閃電戰來避免上述的缺陷,這是由彼得·森吉(Peter Senge),迪特里希·多納爾(Dietrich Dorner)和詹姆森·施耐德(James schneider)的學術研究提供的一個更廣泛系統的視角。【3】這種觀點與公認的戰役藝術的標準相結合,為理解閃電戰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很顯然,目前大部分學者較為一致認同的觀點的確是,閃電戰是一類戰役藝術。

Blitzkrieg的起源和宣傳上的使用

「我從未使用過『閃電戰』這個詞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單詞。」

——阿道夫·希特勒,1941年11月8日

「閃電戰」這個詞的起源與實際概念本身一樣有爭議。在諸多嚴肅的軍事辭彙當中,可能也沒有像「閃電戰」這樣如此引人注目和充滿著誤導的詞語。早些時候辭彙使用的起源被傳說掩蓋,人們認為是希特勒發明了這個辭彙,抑或是來自於約瑟夫·戈培爾的奇妙幻想,當然還有一些人認為是二戰前期德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才自然而然出現的辭彙。但事實上,德國從未採用過它去形容像閃電一樣的戰役,直到英國媒體在1939年9月25日的《時代》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波蘭的陷落:「This was no war of occupation, but a war of quick penetration and obliteration— Blitzkrieg, lightning war.」因此,據稱閃電戰是作為一種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不過,這些都是當今看來倒是很簡單的誤導。

事實上,根據更仔細地分析曾經出版的諸類軍事歷史刊物,很顯然在二戰之前德國人就知道了這個詞。其實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文學作品中,閃電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35年的一份軍事服務雜誌《德國國防軍》(Deutsche Wehr)的一篇文章中。【4】根據這一篇文章的說法,食品工業相對薄弱、原材料匱乏的國家應該「儘快、突然地結束這場戰爭,通過無情地動用他們的全部戰鬥力,在一開始就迫使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to finish a war quickly and suddenly by trying to force a decision right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rough the ruthless employment of their total fighting strength)」。在1938年,布勞恩中將(Oberstleutnant Braun)在《軍事周刊》(Milit?r-Wochenblatt)一篇題為「閃電戰」的文章更詳細的提及了這個詞,討論了突擊隊(Stosstruppen)的概念,或者說是一個諸武器合成使用的部隊,能夠對敵人的攻擊進行戰術打擊。這篇文章關於閃電戰的概念則是戰略上的奇襲,這樣的作戰任務由裝甲部隊,空軍和空降部隊完成。在《時代》雜誌的文章發表之前,這個詞並沒有成為普通德語辭彙的一部分,二戰前的德國軍事文獻中使用這樣的辭彙也是相當罕見。但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閃電戰」一詞實際上也從未在德國國防軍的官方軍事用語中使用過。它只有通過宣傳報道才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阿道夫·希特勒也將這個詞用作宣傳工具,尤其是1940年西方會戰結束之後,報紙使用閃電戰的辭彙在如火如荼的宣傳中正如當時的文章「Blitzkriegpsychose」一樣猖獗:

「閃電戰!閃電戰!閃電戰!在法國戰敗到對英國發動重大空襲的那幾周里,我們到處都能聽到這個詞。無論是在報紙上還是在廣播上,我們的敵人從來沒有一天不提到這個詞。它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以至於他們甚至不願意用自己的語言去尋找一個對應的詞;不,「精通語言的」英國人只是從德語中借用了「閃電戰」這個詞,而每一個英國人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他知道自己和他的國家現在所面臨的情況,一旦德國開始猛烈而迅速地進攻。

在波蘭、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只有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這些事件,那就是『閃電戰』。我們的國防軍以閃電般的速度和力量摧毀了每一個障礙。」 ——來自一份對法戰爭勝利後的德國報紙文章「Blitzkriegpsychose」(Blitzkrieg Psychosis)

1941年入侵蘇聯的失敗,使得閃電戰的神話就此流產,這個辭彙的使用也在德國就到此為止了。希特勒在所有人面前反而拒絕承認使用過這個詞,當然,德國媒體也極力否認:他們堅稱閃電戰只是英國人宣傳上的惡意發明。我們從來沒有說過,在所有的戰爭中,這種最強大的戰爭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發生。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喜歡這個擬聲德語單詞,並以一種滑稽的方式去創造它。德軍士兵被稱為了閃電俠(blitzers),還有一些短語out-blitz the Blitzkrieg,德軍空襲倫敦也被稱為「the Blitz」。現如今,英國在報道一些出人意料的迅速取勝的體育比賽的時候也會使用閃電戰這個詞。西方會戰結束之後,閃電戰與裝甲(panzer)這個詞在大多數語言的使用中通常也會同時出現。同時,一些人也打算將這個詞譯作特定的語言。二戰之後,這個詞還被用來對戰爭的分類。例如,1980年伊拉克對伊朗的突襲的失敗,媒體諷刺地稱其為「有史以來最慢的閃電戰(the slowest Blitzkrieg of all time)」。但是,這個詞的流行卻並沒有幫助澄清人們對它認知背後的概念問題。

閃電戰的定義

在喬治·瑞德森(George Raudzens)的文章「閃電戰的混亂(Blitzkrieg Ambiguities)」中,他將這個引人注目的詞解釋為了七種不同的定義。文中他抱怨這種解釋的混亂,但他不得不承認,他並沒有很好的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也說明了一點,閃電戰已經陷入了一場米諾斯的迷宮了,想要逃離這裡,那就需要阿里亞德涅的線索。

(......)待續。

目擊了波蘭淪陷後,保羅?阿芒戈(Paul Armenguad),在華沙法國的軍事代表團領袖,描述了這樣的閃電戰:German system of combining divebombers and tanks to break open the enemy line and penetrate deeply into the rear areas,opening the path for the infantry whose task was to clean up local pockets of resistance and occupy captured territory.【5】

一位德國軍事行動著作眾多的作家之一,羅伯特·M·齊蒂諾,東密歇根歷史學教授,這樣定義閃電戰:...a German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s of German military history.As a doctrine of employing mechanized units(including air units)on a grand scale to defeat,pursue,and destroy sizable enemy forces within at wo-to-four week span of time.Divisions,corps,and armies would use their armored spear head to create opport unities for warfare at the operation all evel,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 aneuver onto the enemy』s flank and rear,leading to the envelopment and destruction of his entire military force.Forces maneuver to place themselves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to wear down the enemy,at the greatest possible speed in other words destroy him,and to do it withas little loss as possible.【6】

或許最好的學術定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巴里·波森(Barry Posen)提出的,他是這樣總結閃電戰的:

The Blitzkrieg stressed mobility and speed over firepower,although in the form of the tank,the dive-bomber,and high-velocity antitank or antiaircraft gun it aimed for great firepower at decisive points.Blitzkrieg welcomed encounter battles.It employed concentrated airpower offensively and defensively,to prepare the way for advancing armor.Like German doctrine after World War I,Blitzkrieg stressed infiltration tactics and flanking movements for both infantry and armor.As in the classic pre-World War I doctrine,the new doctrine sought single and double envelopments,it aimed as much at the disorientation and dislocation of the enemy command system as it did at the annihilation of enemy forces.This was to be achieved by deep penetrations into the rear area of an enemy army.It was believed that if dislocation could be achieved,the battle of annihilation might be avoided,or at least easier.【7】

上述的定義強調從三個角度來描述閃電戰可能的形式:法國的軍事將官,德國歷史專家,和非政治系的科學家。幾個專著來看,閃電戰是作為被定義快速移動和集中裝甲部隊來使用裝甲力量和空軍,其目的為穿透敵軍的防禦系統和包圍剩餘的部隊這樣一個概念,而且強調指揮手段和方式的靈活,同時依賴嚴格的整體性結束任務。

在赫爾曼·霍特的筆下,他關於戰役的定義或許可以被認為是閃電戰的形式:為了在戰爭中奪回區域戰役行動自由,其率先使用裝甲部隊執行戰役任務,而非戰術任務。這種戰役的概念和現代的分析相吻合。

「閃電戰」的概念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從德國軍隊的重大變革中得到了明確的定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戰役-戰術層面的閃電戰的解釋

有空補一下。這是海因茨·弗里澤爾寫的。他寫的稍微有些選擇性,列舉了戰役-戰術層面和戰略層面,但是卻也沒給出直接答案。


【1】西蒙·納維(Shimon Naveh)《In Pursuit of Military Excellence: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Theory》(倫敦:弗蘭克-卡斯出版社,1997)P.128:「Thus,if one examines the Second World War military events in the light of their operational gistand according to operational criteria,it is more than proper to exclude the case of the Battle of France from the category of Blitzkrieg.」

【2】參見羅伯特·M·齊蒂諾的討論,Blitzkrieg to Desert Storm: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Warfare (堪薩斯:堪薩斯大學出版社,2004);以及Quest for Decisive Victory : From Stalemate to Blitzkrieg in Europe,1890-1940 (堪薩斯:堪薩斯大學出版社,2002),在這裡齊蒂諾將閃電戰的發展歸功於機械化。

【3】這些作者的主要相關工作是:彼得·M·森吉《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York:Doubleday,1990);迪特里希·多納爾《The Logic of Failure》(NewYork:Metropolitan Books,1996);以及詹姆森·施耐德博士《Vulcan』s Anvil:The American CivilWar and the Foundation of Operational Art Theoretical Paper No.Four》(Fort Leavenworth:United States Army Command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2004.5.10)

【4】參見卡爾·海因茨·弗萊澤爾《The Blitzkrieg Legend The 1940 Campaign in the West》(Naval Institute Press Annapolis, Maryland)

【5】伊萊·科恩(Eli Cohen)和約翰·古奇(John Gooch),Military Misfortunes:The Anatomy of Failuresin War(NewYork:Anchor Books,2003),211.

【6】參見羅伯特·M·齊蒂諾的討論,Blitzkrieg to Desert Storm: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Warfare,6,302.和Quest for Decisive Victory : From Stalemate to Blitzkrieg in Europe,1890-1940,185,256.

【7】巴里·波森,《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France,Britain,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PS:這本書出中文版的了)(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4),86.


推薦閱讀:

震驚!魔獸竟然是一部二戰史?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41—1944.12.3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二十六章八省聯軍的終結
坦克救不了法蘭西(三)——各種自行火炮
【軼事秘聞】東條英機人生中最後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TAG:軍事歷史 | 閃電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