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才是最好的自閉兒康復訓練師

其實,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才是最好的自閉兒康復訓練師

來自專欄羿雲天說1 人贊了文章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有一個絕世高手,他的名字叫獨孤求敗。

其名字曾在金庸的三部小說中出現,分別為《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及《鹿鼎記》。

此人只聞其形不見其身,書中沒有過多的生平事迹介紹,只是形容其厲害之處描述為:縱橫江湖三十於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獨孤求敗最厲害的武功除了「獨孤九劍」,這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其中一招叫「無招勝有招」。

在金庸的兩部小說《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中,對於獨孤求敗的提及是比較多的。

《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因為被斬斷右臂後武功盡失,後來跌落懸崖,偶遇大雕,得到獨孤求敗曾使用過的「玄鐵重劍「以及其修練內力的方法後,繼以晉身當代絕頂高手之列。

楊過在山洞中和大雕相處,慢慢得知了關於獨孤求敗的點滴故事。

後來通過大雕的指引,在孤獨求敗的墳墓前找到了三柄劍。

據金庸小說描述,第一柄劍,只見劍下的石上刻有兩行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再看那劍時,見長約四尺,青光閃閃的利器。他將劍放回原處,會起長條石片,見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兩行小字: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楊過心想:「這少了一把劍,原來是給他拋棄了,不知如何誤傷義士,這故事多半永遠無人知曉了。」出了一會神,再伸手去會第二柄劍,只提起數尺,嗆啷一聲,竟然脫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濺,不禁嚇了一跳。

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沉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

於是再俯身會起,這次有了防備,會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心想:「此劍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靈便?何況劍尖劍鋒都不開口,也算得奇了。」看劍下的石刻時,見兩行小字道: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第三柄劍,楊過只道這劍定然猶重前劍,因此提劍時力運左臂。那知拿在手中卻輕飄飄的渾似無物,凝神一看,原來是柄木劍,年深日久,劍身劍柄均已腐朽,但見劍下的石刻道: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三柄劍,由輕到重,由巧到拙,由鋒到鈍,最終歸於無劍勝有劍,無形勝有形。楊過似有所悟:世間劍術,不論哪一門哪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為尚,想懷昔賢,不禁神馳久之。

後來,楊過以重劍練之,從無法拿起到運用自如,再到一花一木皆可為劍。

這樣的修為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無劍勝有劍,無形勝有形」的境界。

《笑傲江湖》中的主角令狐沖原來武功平平,因緣際會學得獨孤求敗所創的「獨孤九劍」,以後一躍成為當代劍術高手。

「獨孤九劍」中種種奧妙精微之處,體現出了獨孤求敗的寂寞與蒼涼心境,而使這「獨孤九劍」,除了精熟口訣劍術之外,有極大一部分依賴使劍者的領悟,武功越多戾氣越重,一到自由揮灑、更無規範的境界。攻和守只不過是相對來說,只是理念而已。有些招式本就一攻一守,一環一扣,攻中帶守,守中帶攻。

在《鹿鼎記》:此書上只有渺渺幾句珍貴的話語提及獨孤求敗,在此略過。

從楊過和令狐沖所學獨孤求敗劍術說起,這樣的經歷,雖然是武俠世界的想像,但是大道至簡,很多道理往往又是互通互惠的。尤其是對於自閉症孩子康復訓練來說,前期面對一個自閉症孩子,往往有著天要塌下來的恐懼、焦慮和不安。

所有的康復訓練和不斷的重複檢查確診都成為每一個家庭必經的路程和修為,往往將眾所紛紜乃至道聽途說的各種康復訓練方法奉為至寶又覺得無從著手。

每一個康復訓練方法都想要嘗試,都想要在最短時間內發揮最大奇效,都想一步登天讓孩子從一張「白紙」變成一副「國畫」,甚至覺得自閉症孩子就是高智商的天才和神童。

這就是武學世界中的第一重境界,想要學會所有的武功,練就一身鋼筋鐵骨,妄圖通過大而全、多而雜的武學秘笈成為一代宗師,一統江湖。

可是,這樣的求而不得往往就註定了失敗。

等到了第二重境界,精挑細選和甄別選擇適合孩子的康復訓練方法之後,就從恐懼、焦慮和不安中漸漸變得心平氣和、有章可循。

但是,在此時,依然還是有很多帶自閉兒康復的家長總是喜歡尋求短平快的解決問題方式,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專家和特教老師:

孩子總是大喊大叫,怎麼阻止啊?

寶寶大便控制不了,總是拉到褲子里,怎麼辦啊?

孩子三歲了,還不會叫媽媽,怎麼教?

我家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孩玩,怎麼辦啊?

寶寶發b和p的音節時,總是發不對,該如何糾正?

等等,諸如糾正和解決從點到點的難題,家長特別急於解決。

誠然,這些問題是需要解決,也是該解決的,但是卻只能解決一時無法讓孩子安享一世。

有一部分家長,總是心有不甘地說,我家孩子學會了1+1=2,能從1數到100,還認識很多字,你說他進步是不是很大?是不是不是自閉症啊?

這種心態就好比,你看我雖然長得不美但是心底善良啊,我雖然沒有錢但是我有一顆努力賺錢的心啊。

存在這種僥倖心理的家長,他們卻總不願意系統地去學習。

理由是沒有時間、精力有限、能力不夠、等考慮好了再學、等忙完這段時間再考慮吧!

然後就在陪伴孩子康復訓練中玩著手機,刷著朋友圈,一天又一天地虛度光陰,把孩子交給康復機構,以為就萬事大吉。還總是覺得自己天天陪著孩子盡心儘力,多麼辛苦多麼勞累!

但是,有很多辛苦和勞累往往只是看起來很辛苦罷了!

有一種辛苦看似很累,但是結果卻是無用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毛毛蟲效應」。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花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這也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數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滿足感全來自自我感動。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這就到了第三重境界,無劍勝有劍,無形勝有形。

最好的康復訓練往往是不著痕迹,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孩子感受到訓練帶給他們的進步和成長,並且能夠在這種進步和成長中無形地影響著訓練他們的老師和父母,讓自閉症孩子成為父母和老師的老師,帶他們一起實現蛻變。

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這首先需要在第一重境界中有眾多康復訓練方法基礎理論的積累,然後去偽存真,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再將這些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孩子每天的生活中,看似是在一起玩,但是卻是有目標和方法的玩,而不是隨意為之。

這需要在第二重境界中,將每一個所要解決的難點串聯成一個面,只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架,基礎打牢了,那麼遇到那些一個點一個點的問題就不再是難題,解決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看似武俠世界中虛構的「獨孤求敗」,其武學要領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運用到自閉症孩子康復訓練中,也是需要從第一重境界跨越到第三重境界,不刻板、不教條、不固化,拿來就能用,用得恰到好處,處處處心積慮又顯得隨手拈來,這樣才會讓孩子喜歡,只有喜歡才會有進步。

正如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自閉症與父母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勇於跨越才會到達第三重境界。

希望,每一個自閉兒都能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反璞歸真。

【蝸牛世界觀】

普及自閉症知識,助力星兒快樂成長。

攜手國內知名自閉症康復機構和自閉症領域專家及特教團隊,致力於打造自閉症兒童及特需兒童信息資訊服務平台,為中國千萬星兒家庭提供最實用的自閉症康復知識,政策解讀、視頻及音頻和圖書資料精選。

新浪微博:蝸牛世界觀

抖音短視頻:蝸牛世界觀

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推薦閱讀:

對自閉症兒童早期干預訓練幾點建議
孤獨症兒和腦癱兒開發語言的區別訓練
正確對待自閉娃開口之前的「沉默期」
攝影師老爸拍自閉症兒子:你是這麼與眾不同
自閉症怎麼溝通

TAG:金庸小說 | 武俠小說 | 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