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儀式感

儀式感

字裡行間,一副歲月靜好的甜蜜,完全沒有老夫老妻七年之癢的油膩。

不少網友驚呼,「真是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若說是他們生來幸運,從未有過「臉紅耳赤」,任誰也不信。可他們從相識到現在歷經多年,但卻依然經營的新鮮而精彩。

在一次採訪中,鄧超透露:其中的秘訣就是「儀式感」。

我和孫儷都會過紀念日,並且我們認為,在自己的節日里,更應該精緻地「捯飭」一番。

可有人卻說,過日子而已,要那麼多「幺蛾子」做什麼?

孰不知,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孩子:

這些所謂的「幺蛾子」,反而才是生活中的精心時刻。

這些特意創作的「儀式」,最終構成了生命的意義。

儀式感的背後,是「我愛你」

有人說,儀式感是婚姻里行走的春藥。

簡直不能更認同。

同事小丹,結婚多年,和老公卻像戀人一樣甜蜜。

她和老公有一個約定:每個月的第一天都要給家裡買一束花。

每次看見這束鮮花,她就覺得,生活像被刷新了一樣。

而老公有時,還會調皮地逗她:

哎呀,今天下班忘記買花了。

正當她要懊惱的時候,老公卻突然從包里掏出一束鮮花,逗她開心。

因為「一束花」的儀式,她們的感情,變得新鮮而生動。

在儀式感的背後,隱藏的是:我願意為你花時間,我真的很在乎你。

很多人不屑地撇嘴:

這不就是矯情嘛!

以前被廢棄的形式主義,怎麼就成了主流文化?

其實,儀式感才不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做給別人看的。而真正意義上的儀式感,更多地需要發自內心的認同。

之前,網上流傳一句「毒雞湯」:結婚後,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也比懶得走過場要強的多。

若婚姻里的兩個人,關係已經到了只能走形式主義的時候,那麼往往會呈現這樣的狀態:

你在餐桌那邊辛苦地「演戲」,而我在餐桌這頭肢體僵硬地配合你「表演」。

這樣薄如紙的婚姻,時刻都可能被一個微小的導火索引爆。

真正的儀式感,動的是真情,走的是真心。

我曾和老公約定,吵架決不過夜。

只是後來,氣越生越大,也越來越不輕易原諒他。

前陣子,我和老公又為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

我又氣又急,哭著沖他喊:

你真的讓我太傷心了!

晚上,兒子遞給我一封信:

爸爸給你的。

接過信,曾經的回憶一下子湧上心頭:

在那些異地戀的日子裡,全靠著書信,才熬過了一天天的思念。如今能夠在一起了,怎麼就不能多點理解和接納?

兒子也哭了,

媽媽,你能不能別生氣了啊?爸爸,很傷心啊!

那一刻,我抱著兒子,哭得稀里嘩啦。

於是,吵架不過夜,又重新成為我們的約定。而那封信,也成為我心裡最溫暖的慰藉。

它讓我明白,老公依然愛我如初。

儀式感的背後飽含著我們強烈的願望,而走心的儀式感,才會讓對方感到,被愛和被珍惜。

我們多麼希望,生活里不只有柴米油鹽,還有難以忘懷的真心和感動。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對於孩子而言,儀式感滿足了她們對生活的積極期待。

就像《小王子》中小狐狸說,你最好是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出現,那麼在你到來之前,因為充滿了期待,我就會變得很快樂。

儀式感是孩子們生命里的一束光,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自信。

比如,參加孩子的特殊日子

前不久,我看到一條扎心的視頻:

在一次學校的「家長開放日」上,學校希望所有的家長能來給孩子系紅領巾,作為孩子的「升學儀式」。

隨著《少年先鋒隊》的音樂響起,近千名家長都開始給自己的孩子系紅領巾,而孩子臉上,也充滿著驕傲和開心。

一位媽媽說,這是女兒最重要的時刻,要和女兒一起見證。

但卻唯獨有一個小女孩,身邊沒有家長,只能自己給自己系紅領巾。

孩子的眼裡,有說不出的落寞,身體突然小小地顫抖了幾下。

她哭了。

有位網友說,自己就是那個獨自系紅領巾的孩子。

從小到大,父母幾乎從未陪過她過生日。她覺得自己,就像被拋棄了一樣,傷心透了。

父母重視儀式感,孩子有多麼幸福。

對於孩子而言,紀念日絕不只是單純的一天。

那一天的儀式,意味著,她可以獲得父母的陪伴、關注和寵愛。

這些,都會為孩子帶來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

比如,設立家庭日和家庭會議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在女兒只有幾歲的時候,她就設立了家庭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在會上,父母和女兒是完全平等的個體,三人互提優缺點和意見,以便改進。

後來,家庭會議變成了全家最重要的一項儀式,也成了女兒最開心和最自由的時刻。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才不會缺愛。

我有個朋友說,她小時候好羨慕那些有「家庭日」的孩子。

因為在那一天,父母不屬於手機,不屬於工作,只屬於孩子。

想起小時候的一首歌,

愛我你就陪陪我,

愛我你就誇誇我,

愛我你就親親我,

愛我你就抱抱我。

當忙成為社會的主旋律,父母敷衍子女的最多的話是「沒時間」,於是「陪陪我」成了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家庭日的設立,便是親子陪伴的儀式,也是父母對孩子更深層次的尊重。

儀式感是我們給孩子的傳承

朋友說,他老公之前工作很忙,沒有時間陪孩子。

有一天,爸爸聽見大寶跟二寶說,

爸爸愛工作,不愛我們。

他一下子僵住了,思考了很久。

後來,老公想了一個「儀式」:每天回家進兩次家門。

第一次敲門後,大寶會來開門,得到一次爸爸的擁抱。

然後爸爸退出,第二次敲門。而這一次就是二寶來開門,爸爸要再度擁抱二寶。

孩子們開心極了。

有一次帶兩個孩子在公園玩,她看見,兩個孩子和其他小夥伴,竟也玩起了這個「二進」家門的遊戲。

兩個孩子都驕傲地說,這可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了。

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擁抱,卻帶給孩子超出我們想像的溫暖。

儀式的背後,就是愛的傳承。

父親把愛傳遞給我,而我也會把愛傳遞給孩子。

閨蜜說,小時候,她母親每天睡前都會認真地跟她說:

媽媽愛你。

你知道「我愛你」是什麼意思嗎?

我愛你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可以開心、快樂。

她曾經一度不解,有了孩子之後,她才明白,這幾句話的含義:

媽媽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為自己而活。希望她這一天有再多疲憊,也會被這一句治癒。

懂得之後,她心裡充滿了溫暖。

如今已為人母,她也將這份臨睡前的「儀式感」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

儀式感,是一種力量,是我們為家人用心經營出來的力量。

村上春樹說: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如果沒有儀式感,生活就沒有這些難忘的時刻。

而沒有這些令人感動的回憶,我們和孩子們或許就沒有這麼快樂。


推薦閱讀:

賦予自己新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愛情很難長久
厲國剛:生活要有儀式感,520你打算怎麼過
你需要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儀式感

TAG:儀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