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身不是紐帶,「被認可的愛」才是 |《小偷家族》

「生命」本身不是紐帶,「被認可的愛」才是 |《小偷家族》

4 人贊了文章

1

今天去看了《小偷家族》,有一種被某種鈍物擊中的感覺。

這個「家族」並非血緣之親,相反,他們都是在各自家庭中被「遺棄」的人。和尋常的陌生人之間相互扶持 並最終在堅守勤懇善良的本性後柳暗花明的套路劇不同,這個劇一開始就是「挑戰道德」的。

「父親」 教 「兒子」 偷東西並練手作案補貼家用,「媽媽」 照顧 「奶奶」 是覬覦她的養老金,「奶奶」 照顧 「小女兒」 是為了報復奪走自己丈夫的情敵,「小女兒」 和 「奶奶」 生活在一起,是為了躲避自己的親生父母。

這一家五口的生活在撿到女孩「由里」之後被逐漸打破。由里被親生父母虐待,所以甘心待在這個破小髒亂的五口之家,並也逐漸在這裡感受到了真正的溫暖,和愛。

看這部劇時,腦中聯想到的另一部電影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當時看完也是有某種被擊中的感覺,與《小偷家族》比,更加令人窒息。

不過,這兩部題材完全不同的影片,共同點恐怕是:那些在尋常日子裡不被愛的人,在被偶爾善待時,體會到的感激與溫暖也會倍於常人。

2

在我看來,血緣之親本身並不值得感恩,也就是說,這個人生下了你,僅僅因為「生下了你」這件事,並不值得你感激。

因為在她選擇「生下你」的時候,更大程度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想要個孩子」。就像我想吃紅薯,我自己播種了大半年收割了紅薯,紅薯應該感謝你嗎?沒有這種道理。

有很多人在評論社會的某些「親子糾紛」的時候,在邏輯崩壞之後,會「化繁為簡」的動之以情:「畢竟 TA 給了你生命,所以你要尊重 TA,孝敬 TA. 」這是屁話。

「生命」本身不是紐帶,「愛」才是,或者更準確一點,應該是「被認可的愛」。

與影片中小女孩由里被父母虐待的情況相比,現實生活中,似乎很少會有父母覺得自己不愛孩子,但事實往往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關於這一個,武志紅老師在《奇葩大會》上有段很經典的演講《家會傷人》(文末有視頻)。

我很喜歡他演講中的一段:

其實生命力只有一種,當這個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熱情、創造力;

當這個生命力沒有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黑色的生命力,比如恨、攻擊、破壞。

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力沒有被看見,這就不叫做「愛」,真正的愛,是使生命力得到釋放。

3

家庭是有欠缺的存在,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只可在精神上逃避,終究無法完全克服。

事實上,很少有成年人,會因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感到由衷的感激和自豪。

在很小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是一個不戀家的人,那會兒還小,無法對自己解釋緣由,簡單地把它歸結為「個人喜好」的一種,類似於我喜歡生吃檸檬,而絕大多數人並不喜歡一樣。

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因為我會刻意的「原生家庭」保持距離。通過控制與父母的物理距離,從而控制自己與原生家庭的心理距離。

當然,很多時候,這些念頭大多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里,不被意識到,卻實實在在的內化為了動機。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每次酒精上頭猛吸幾口煙之後,總是嚷嚷著說自己與世界和解了,卻很少聽到有人說「我與父母和解了」。很多時候,「家庭」存在於我們腦中,而非心裡。我們不得不「常回家看看」,可每次坐下總說不了幾句話;不得不用沉默佯裝「相互理解」;不得不用左耳進右耳出達成「多與父母溝通」的目標。

4

大仲馬言:「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樣東西,你得讓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邊,它就屬於你的,如果它不會回來,你就從未擁有過它。」

愛人是如此,親人亦是。

附上在第一段里提到的,武志紅老師的演講《家會傷人》:

v.qq.com/x/page/m06215o

P.S. 共計 12 分鐘,希望你耐心看完 :)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END -


<相關文章>

生而為人,我很遺憾

我的一生所求,不過是自由罷了

關於無聊的新年與難纏的爸媽,一些想說的話


少年我的公眾號:羅量說

weixin.qq.com/r/VkgaAm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小偷家族2018年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 | 原生家庭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