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 · 寶島旅記

說走就走 · 寶島旅記

5 人贊了文章

其實一直以來沒有寫遊記的習慣。因為多是隨團出行的緣故,療養的含義往往多於旅行。而那些被無數導遊介紹過無數遍的傳統景點,除了按兩張照片之外,也實在無法讓人勾起更多興趣。既然連自己都覺得無趣,自然也少了分享的動力。

不過這次似乎不太一樣。

從今年四月初開始有想法,到五一小長假順利出行,整個準備過程大約只有二十來天,辦大通證、入台證以及訂住宿、遊玩項目等等環節都很緊張,特別是入台證,直到出發前三天才下來——說實話,如果想治好一個人的重度拖延症,比較好的方法是讓TA籌劃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要誤會,本人可沒有重度拖延症。

不過這次遊記還是拖了快一個月才開始動鍵盤。

自由行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不僅僅是肢體上的自由、想自拍就自拍的那種,還有想法上的自由。可以有大概的路線,卻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景點。特別是逢人就變話嘮的那種,隨隨便便就能和當地居民聊個經濟半小時、新聞三十分,這種在交流中融入旅途的方式,能讓接下來的所見所聞頓時生動起來,漸漸消解掉作為一個外地佬原有的陌生、拘束和不安。

不過這次主要也得益於寶島也是國語圈的,你造嗎,我國語糙棒的。

昨天六一兒童節有個孩子跟我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孩子,可是孩子怎麼可以遨遊飛翔呢。我說,但是如果沒有了孩子的好奇善良單純真實,能遨遊飛翔又怎麼樣呢。能力的成長其實跟保留內心的童真一點也不矛盾,人雖在不斷變化,萬變卻仍不離其宗。可能迷失了很久已經近乎於遺忘、丟失,然而人生最初的支點、那個孩子般的你依然就在那裡,閉會眼、轉個頭,興許就又找著了。吶,想想我們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innocent」字,翻譯成中文就叫「赤子之心」。

不過也不排除有些人的是「熊子之心」,比如我。

好了,熱身完了,以下就是正文了。

DAY 1-台北:行天宮與艋舺龍山寺

下了飛機,在旅店放下行李,就直奔行天宮而去。作為台北,甚至北台灣參訪人數最多的廟宇,第一站選擇到這裡來「拜碼頭」也是理所應當的。

行天宮前殿五門,其中正中間的稱為「明間」,上設108顆門釘,是五開間中最寬的,也是最為神聖的,只有在迎神、送神和接待國家元首時才會開放。

行天宮的歷史並不算太悠久,為居住於台北縣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1911-1970,行天宮方面敬稱其為"玄空師父")出資建設,於1968年順利完工。更早一些的時候,黃欉則主持建造了行天宮(北投分宮)和行修宮(三峽分宮),這兩所宮廟,再加上台北的行天宮(本宮),並稱為台灣的「行天宮三宮」。

匾額上「行天宮」三字為于右任題寫。因主祀關聖帝,門框、石柱上的楹聯均以行天、關帝、關聖等字開頭。

一般來說,宮、觀用於道教場所,寺、院用於佛教場所,廟、祠用於民間信仰及宗族祭祖場所,庵則道教、佛教皆有,屬於規模較小的宗教場所。由於關羽在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均佔有一席之地,故而以上所舉場所中皆有可能出現關二爺的身影。

雖然廟宇歷史不長,但崇拜關聖帝君的信仰明清以來便已有之,而行天宮除了祀奉南天文衡聖帝關羽外,還配祀南宮孚佑帝君呂洞賓、九天司命真君張單、先天豁落靈官王善、精忠岳武穆王岳飛及關平、周倉等神祇和其他儒釋道神佛。總的來說,具有比較鮮明的多神信仰特點。不過又和一般的宮觀不同,行天宮作為道教閭山派正一教為法源的宮觀,其主要宗教人員並非道士,而是與義工一般的「效勞生」,他們在建設時參與挑土、搬磚的工作,建成後則成為維護者、導引者、宣講者。同時,行天宮建成後,即成立了相應的財團法人機構,避免了宮觀成為個人斂財工具,確立了社會公益屬性。不得不說,這一點不僅大陸的許多宗教場所沒有做到,台灣本地靠宮觀賺錢的也大有人在,行天宮能在短短几十年間發展到如今的地位,也是順應了民眾需求。

穿著藍色長衫的就是行天宮的效勞生,有不少是年輕的時候就在行天宮做義工了,他們一面在行天宮念經修行,一面為來參訪的民眾做導引、舉行宗教儀式。

行天宮比較主要的宗教儀式為道教的祭解(消災法會,移凶化吉)、收驚(安定心神、收攝魂魄,主要針對小孩無故啼哭不止、大人心神不寧不易入眠又不易睡醒)、求籤、擲筊、宣講等等。

去的時候等待收驚的人實在太多,除了當地人,還有一些日本、韓國的遊客。因為到下午三點收驚儀式就結束了,估摸著時間太緊張,於是就沒有參加體驗。

擲筊乃是人與神佛溝通請示的方式,杯筊的材料是木頭或竹頭,削製成兩片新月的形狀,並有表裡兩面、外突內平,杯筊的突出面稱為「陰」,內平面稱為「陽」。若一陰一陽叫做「聖杯」,表示同意、可以;兩個陽面叫做「笑杯」,表示沒說清、再請示;兩個陰面叫做「陰杯」,表示不行、不可以或凶多吉少等。

擲筊詢問後得到「可以抽籤」的回復後,閉著眼在簽筒里摸索,突然有根簽黏在了手臂上,於是順勢抽了出來,一看居然是第一簽。

據說行天宮求籤很是靈驗,故而求籤的人絡繹不絕,不過這麼大的簽筒我確實第一次看到。

得簽之後,到解簽處找到了簽辭,然後又和負責解簽的效勞生那裡聊了幾句,喝了碗雞湯。臨走時效勞生給了我一張卡片,說是可以保佑平安、消災轉運,不過需要去大殿前說明個人信息,並在香爐處順時針轉三圈。於是拿著卡去大殿前說了某孩子的信息,完成了儀式。突然想到關二爺還是武財神,看來這孩子要發。

拜訪完關二爺,接下來就該去台北最古老的佛教寺廟——艋舺龍山寺了。

途中適逢媽祖誕辰紀念,趕上了各大宮觀廟宇繞境巡街活動。這個活動在福建還是可以見到,但在其他地方就較少,實在要類比,則比較像過去的廟會,敲鑼打鼓放鞭炮,舞完獅子舞龍燈,意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順便也展示一下傳統的文化藝術。只是隨著老一輩人的逐漸故去,這些傳統風俗也趨於消亡。

與大陸的情況不同,在台灣仍有許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宗教活動中,這次繞境的主力軍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姑娘小伙。文化再燦爛,終歸還是需要有人繼承的。

85°C的第一家門店就開在台北,大約在2004年的時候。這家應該不是第一家門店,但建築物很漂亮,濃郁的民國風。台灣街頭幾乎沒有像大陸這樣整條街的古建築一起整修的,而且很多歷史建築至今還住著居民,而不是全部開發為商業店鋪,台灣的「××老街」看起來都比較斑駁,且有新式建築混雜其中,極富生活氣息

終於來到艋舺龍山寺,遠遠就能看到這所紅色磚牆的台北市定古迹。上面繞境的照片中,在最前面的花車上也有「艋舺進天宮」的字樣,對啦,艋舺就是一個地名。這裡原來是原住民平埔族和漢族移民交易農產品的集散地,因平埔族自淡水河上游駕乘獨木舟而來,故而以平埔族辭彙「BANKA」(意即獨木舟)命名。到了日據時代,艋舺便又改為了日語同音辭彙「萬華」。

艋舺龍山寺不遠處,便是台北市萬華區行政中心,相當於區政府所在地。

其實全台灣有很多龍山寺,不光台灣有,大陸、甚至越南也有龍山寺。艋舺龍山寺供奉的觀世音菩薩,便是從福建晉江的安海龍山寺請來的。不過要說到台灣最古老的,還得是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最早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六年(1867年)、日本大正八年(1919年)及二戰後分別有過重修,雖歷經磨難,今日依舊庄嚴屹立,保持了最大原貌。比如寺內地面鋪的花崗石,便是取自漢族移民渡海到台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

寺內匾額多為名人題寫,仔細辨認,竟發現當中的一塊是李登輝所題。不過可能是代筆,李老匹夫的字哪有如此清秀。

艋舺龍山寺的古老不僅在於歷史記載,跟現在時興的粗製濫造的修復不同,艋舺龍山寺的古老看得見摸得著,即便歷經幾次大修,但凡能保存下來的皆盡保存了下來。特別是那數不清的石雕,可稱寺內一絕。

寺內一扇普通的石窗,雕刻得層次分明、人物豐富,還一絲不苟地描邊描金,講真,我看這一扇窗就能看半小時。

石柱上的鏤空精準靈動,人物表情、馬腿肌肉和雲彩、韁繩、鬍鬚的飄逸都刻畫得非常仔細,裡面可以辨認的就有空城計、三英戰呂布等故事。之所以在殿前的石柱上雕刻這些故事,目的則是「以戲酬神」,供養給神佛們一點娛樂節目。

說到艋舺龍山寺的石雕,又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福建惠安。據史載,惠安工匠的石雕工藝品在清朝初期就從惠安縣的古崇武港運入台灣,艋舺龍山寺的許多石雕人物就是出自惠安石匠之手。甲午戰爭後,隨著台灣建築業的發展,惠安石匠大量進入台灣生產,有不少人還定居下來,現在台灣許多寺廟、民宅也保留著當時閩南獨有的石雕藝術。

除了精美絕倫的石雕,寺內還有兩大寶貝,一是前殿門口全台唯一的銅鑄龍柱,為1920年廈門工匠塑胚、台北鐵工廠鑄造,除龍身外,還伴有封神榜的人物。

另一個就是大殿內的螺旋藻井。藻井和西方的穹頂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西方穹頂是用古代水泥砌成,藻井則是用木質斗拱構建,這當是源自於不同的建材獲取環境。

寺內不全是倒頭就拜的信眾,台階下不少人錯落站著誦經,發出的聲音跟殿內的僧人們同頻共振。

母親帶著女兒一起來誦經,真的是宗教信仰從娃娃抓起。

在寺內參觀的時候,突然聽到身後傳來動感的電子舞曲,向門口望去,竟然來了幾車衣著暴露的女子在寺門口像海草一樣隨風飄搖。頓時,寺內阿彌陀佛與寺外動次打次混成一片,我也不知道接下去我該跟著念起來,還是跟著跳起來。

這位大叔一定和我一樣是一個人出來的,不然也不可能有勇氣拿著手機錄那麼久。後來問了身邊的阿嬤,才知道現在流行用歌舞供養神佛,跟古代在廟裡唱戲是一個思路。果然我說和尚們都不為所動,大概是已經看膩了吧。另外,供養神佛不該是最漂亮的來嗎,怎麼連梨渦都沒有。

和行天宮一樣,艋舺龍山寺的楹聯也是以寺名龍山為首字。另外,一般佛教寺廟的布局大約都是山門-天王殿(四大天王和彌勒菩薩)-圓通寶殿(觀世音菩薩)-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藏經閣 這樣的中軸線,不過艋舺龍山寺沒有大雄寶殿,只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圓通寶殿,釋迦牟尼等佛像被前移到了門口的三川殿

臨走之前,在艋舺龍山寺為家人們求了幾件護身符,小小的,但是義工們告訴我,只要心誠,威力應該挺大。

此時天已漸晚,該找個地方吃東西了。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台灣自由行出入境手續下月起就能辦了
台灣自由行續發燒 前5月逾16萬人·每日商報
台灣自由行8日游——寫給自己及要出行的人
文明的細節:台灣自由行
清新之旅:台灣環島自由行(三)

TAG:旅行 | 台灣自由行 | 台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