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斯賓諾莎

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斯賓諾莎

4 人贊了文章

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繫

羅素著

商務印書館·2011·何兆武 李約瑟譯

卷 三 近代哲學

第一篇 從文藝復興到休謨

第十章 斯賓諾莎

一、生平:(略)

羅素評價斯賓諾莎是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在才智上有的人超過了他,但在道德上他是至高無上的;代表作《神學政治論》、《政治論》和《倫理學》;

二、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和《政治論》體現的政治學說:

斯賓諾莎的政治學說大致上與霍布斯一脈相承,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無是非,因為所謂「非」便是違法法律;

認為主權者無過,教會應該完全從屬於國家;

反對一切叛亂,即便是反抗壞政府的叛亂;

民主制是最自然的政體,這與霍布斯有分歧;

臣民不應該為主權者犧牲所有權利,特別是意見上的自由(這與他關於宗教問題應該由國家裁決的論述有矛盾,羅素的解釋是宗教問題應該由國家裁決而不是有教會裁決,在荷蘭,國家比教會寬容得多);

三、《倫理學》中的哲學觀念:

1、《倫理學》的寫作體例和結構:

(1)《倫理學》一書採用幾何學的體例,有定義、有公理、有訂立,公理後面的一切都是有演繹論證做了嚴格的證明,這是導致這本書難讀的原因;對細節的證明不應該過多糾纏,研究一下評註就可以了。這種方法不應該受到指責,這是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精髓命脈,不僅在形而上學在倫理學上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接受他方法的原因在於我們不能接受他的形而上學。我們不能相信宇宙各部分的相互聯繫是邏輯的聯繫,因為我們認為科學的法則要靠觀察來發現,僅仰仗推理是不成的。但就斯賓諾莎來講,這是非用不可的。

(2)全書結構:《倫理學》談論的三個不同的主題:形而上學、各種熾情和意志心理學和以前面的形而上學和心理學做基礎的倫理觀。

2、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

(1)不同於笛卡爾認為的存在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實體的說法,在斯賓諾莎看來實體只有一個,就是「神即自然」,任何有限事物不能獨立自存;笛卡爾將思維和廣延性賦予精神和物質,斯賓諾莎不同意這種觀點,在他看來,思維和廣延性只屬於神,而且除此之外,神還有其他無數個屬性,因為神必定是處處都是無限的;其他的屬性我們是不明了的,個別靈魂和單塊物質是形容詞性的東西,是神在的一些相。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神)只有一個,他必定絕對無限,於是斯賓諾莎便進入了始祖的不沖淡的泛神論;

(2)一切事物都受著一種絕對的邏輯必然性的支配,在精神領域中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子物質界也沒有什麼偶然,凡發生的是具是神的不可思議的本性的顯現,所以各種事情照邏輯講就不可能異於現實狀況(這種說法在處理罪惡問題上存在困難,但斯賓諾莎還是從他的角度給與了回答)。

3、斯賓諾莎的情感理論、意志心理學及倫理學:

(1)斯賓諾莎關於情感理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的精神對神的永恆無限的本質有適當的認識,但熾情禍亂了我們的心,蒙蔽了了我們對整體的理智識見;

(2)各物只要他是自在的,都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起了愛、憎和紛爭;自我保全是熾情的根本動機,我們自身當中的實在、肯定性的東西乃是我們與整體統合起來的東西,並不是保全外表分離狀態的東西,到此自我保全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

(3)我們所遭受的事多大程度上由外界決定便相應的受多大程度的的奴役,我們有幾分自決便有幾分自由;

(4)一切不正當的行為起因於知識上的錯誤,適當認識個人環境的人,他的行動作風就英明得當,遭遇到對旁人來說不幸的事他甚至會感到快樂;

(5)在某種程度上的自利,特別是自我保全主宰者人的一切行為;賢達的人會選擇精神作為自利的目標,精神的最高的善是關於神的知識,精神的最高德性是惹事神;

(6)情感若是由不適當的觀念產生的,就做熾情,不同的人的熾情可能衝突,只有遵從理性過生活的人們會協和共處;

(7)時間是非實在的松溪,已成過去或尚未到來的時間有著本質關聯的一切情感都違反理性:「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無論觀念是現在事物、過去事物、將來事物,精神有同等感動」—這是一句嚴酷的話,是斯賓諾莎哲學體系本質所在。

按斯賓諾莎的說法,我們對於未來的災難比對過去的在災難更多關心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對神來講,年月日期毫無關係,我們皆因無知才以為我們能夠改變未來,要發生的是總要發生,未來像過去一樣定不可移,希望和恐懼所以受譴責正是由於這個理由:二者都依據靠把未來看得不確實,所以都是缺乏智慧的緣故,這是一種決定論的觀點;

(8)我們盡個人能力所及,得到與神的世界象的世界象,這是我們便把一切事物當成整體的部分,當成對整體善來講不可缺少的,所欲關於惡的知識是不適當的知識,沒有關於惡的知識,原因是無惡可知。

(9)斯賓諾莎的世界觀將人從恐懼的壓制下解放出來,自由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關於死的默念而是關於生的沉思;

(10)我們所遭遇的是只要是由我們自身產生的就是善的,只有從外界來的事對我們來講才是惡。「因為一切事情凡是致效因事人的,都是善的,所以除非通過外界原因,否則惡不能降臨於人」所以宇宙整體早收不到任何惡事,因為他不收外界原因的作用。我們是萬有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遵從自然地理法,如果我們對這點有清晰、判然的理解我們本性中由理智限定的那部分必定會默受臨頭的事並且努力的堅守此種默受。人只要不由本願是大整體的一部分,就守著奴役,但只要人借理解力把握了整體的唯一實在,人即自由。

(11)斯賓諾莎反對熾情:讓我們在外界力量之下處於被動狀態的那些情感;某個情感是熾情當我們對他形成清晰判然的理解時他便不是熾情了;理解一切事物是必然的這可以幫助精神的到控制情感的力量;「凡清晰、判然的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這,愛神,這種理解愈深,愈愛神」這種命題將我們影響對神理智的愛,所謂智慧便是這種愛;對神理智的愛是思維與情感的合一。

(12)對神的愛必定佔據精神的首要地位,誰也不會憎惡神,愛神者也不會讓神回愛他。神不會愛人和人這句花不可理解為是與神愛自己是矛盾的,因為後者來說神做得到;

(13)矯治各種情感的主方劑是關於情感的本星級情感和外界原因的關係的清晰、判然的觀念,清晰判然的知識產生對永恆不變的事物的愛,這種愛不帶有對變化無常的對象的愛所具有的的這種煩擾性質;

(14)福祉有隊神的理智愛而成,他並不是對德性的報償,而是德性本身;不因為我們剋制情慾,所以我們享有福祉,到時因為我們享有福祉,我們才剋制住情慾;

四、對斯賓諾莎哲學的批判:

對斯賓諾莎哲學家地位的評級必須將其形而上學與倫理學區分開來:

1、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是所謂的「邏輯一元論」的最好實例,邏輯一元論主張宇宙整體是單一實體,他的任何部分按邏輯將不獨自存在的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最後依據的信念是一切命題有一個單獨的主語和單獨的謂語,由著我們得出結論:「關係」和「復多」必定是架空不實在的。斯賓諾莎以為人生和宇宙的問題能夠從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邏輯中演繹出來,我們對待事情也該像對待二加二等於四這樣的事實一樣,抱承受默認的態度,因為他同樣都是邏輯必然性的結果。

批判:這套形而上學是信不得的,他和現代邏輯和科學方法根本抵觸,事實必須依靠觀察來發現,憑推理是不行的。如果我們推斷未來推斷得成功並不是邏輯必然的原理,而是經驗資料顯示出來的原理。斯賓諾莎所依據的實體概念今天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都是不能接受的;

2、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上企圖要說明即使承受了人類能力的限度,怎樣可能過崇高的生活。他本人主張必然論,把這種限度說得比較狹窄,但在存在人類限度的情況下,斯賓諾莎的處世箴言是最好不過的了;比如對於死的態度,保持一種哲學的平靜,但這種哲學的平靜在很多時候真的能夠保持住嗎?

3、一切罪惡起於無知,必須避開罪惡的本源——眼界狹隘;即使遇到不幸,也要把罪惡和原因關聯起來,當做大自然的一部分,藉以理解這罪惡。這種觀念估計除了斯賓諾莎本人外,其他人是做不到的。個別事件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因為納入整體而變得不同。各個殘酷行為永久是宇宙的一部分沒後來發生的任何事決不能使這行為變惡為善,也不能把完善性賦予包含著他的那個整體;

4、但即便如此,斯賓諾莎講的整體還是會給那些不得不承受比別人壞的命運的人以安慰,雖然他不足以構成宗教信仰,但對於神志清醒的人一個助力,是就職完全絕望下的麻木不仁的解毒劑。

推薦閱讀:

TAG:西方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羅素著書籍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