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的故事(一)

九型人格的故事(一)

3 人贊了文章

作為一名九型人格「教徒」,最終我還是決定,在知乎寫上一點什麼。我也確乎是該寫一點什麼了,首先我來解析下自己這句話。為什麼到知乎來呢?原因很簡單:第一,在知乎可以修改自己的回答和文章,這樣我沒有必要在詞句上錙銖必較,以後仍然存有改善的空間;第二,在知乎沒有獨掌權柄的版主或吧主來審查文字,也相對不容易被和諧,省得氣死自己;第三,在知乎有更多的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交流意見,也有更多的辦法來躲開找麻煩的人。其次,為什麼要寫「九型人格」呢?(雞湯預警)第一,九型人格帶給我一種看待自己的新方式,鼓勵我去看到自己身上其他的可能性,讓我看到那些引以為傲之處造成的束縛,也讓我看到那些被忽視的地方依然在野蠻生長;第二,九型人格帶給我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令我更深刻地感覺到人的社會性,即後天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原生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自身行為的反作用)對其性格和三觀的塑造能力;第三,九型人格帶給我一種看待他人的新技巧,使我能夠在內心明確地解釋自己與別人在行為上的區別,這不僅幫助我以恰當的方式去回應性格不同的人,更察覺到這些表象上的差異背後那種驚人的共性。

一方面,我並不願誇大接觸到九型人格對我自己生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另一方面來說,這種影響又確實已經足夠大,大到我想要專門到知乎寫一點文章來介紹它。那麼,我必然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九型人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百度就能百度到,我沒有必要花篇幅解釋,然而這樣雖然比較方便,卻也存在問題。因為搜索引擎總是會把一件事物最表面、最通俗、最標籤化、最容易打比方的部分給提供出來,反而使得人們對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喪失了興趣。舉個例子,量子力學中用來解釋疊加態的「薛定諤的貓」其實是個很好的比方,但時間一長,大家談到量子力學必來一句「活貓死貓」,不光非常庸俗,而且似乎某些人還真的以為這隻貓可以又是死的又是活的。我的量子力學也就掛在大學物理水平了,對於九型人格也只是業餘愛好,所以不打算講得特別正規,很嚴肅地告訴你九型人格「是什麼」;不過,我可以先說說九型人格「不是什麼」。首先,九型人格不能算是科學,或者說頂多是具有科學成分,因為目前還並沒有關於這門學說特別權威和詳盡的統計數據,也沒有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去證實它或者去預測什麼,而其所謂的生物學基礎更是停留在幾個假想的能量中心這樣的程度;其次,九型人格也不是宗教,或者說只是它的圖形和某些思想是來源於宗教,而九型人格真正發展成一個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是很晚近的事情了,其中雜糅和對接了許多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而它原本攜帶的「靈修」氣息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淡薄了。於是,今天我來講九型人格,既不是科普,也不是傳教,更不能恬不知恥地承認說是打廣告,所以我想了想,覺得它更像是一個「故事」,一個來源於生活、但並非完全與實際重合、卻又能引導我們去領悟一些客觀道理的故事,而且個人認為,還是個不錯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九型人格」。

故事的名字,本身就往往蘊含著信息,提示我們故事的內容。「九型人格」中這四個字,也不例外。首先是「九」,這告訴我們九型人格是有關「三元」的一種學說,而事實上我們常見的有關人格類型劃分的學說,都是兩極化的:舉個例子,「內向」和「外向」、「拘束」和「放縱」、「敏感」和「遲鈍」、「樂觀」和「悲觀」、「理性」和「感性」均是這樣,而一個具體的人則被定在線段上的某個點,以此為基礎劃分的人格類型可能是2種、4種、8種、16種,等等。而九型人格不是這樣,在判斷人格類型時,非但不是以某種特質的有無、強弱來作為標準,相反地,同一種特質的正反兩面都被編入了同一種類型。比如說,第二型人可以是九種類型中最無私、最博愛的,但同樣可以是最自私、最惡毒的;第九型人可以是九種類型中最隨和、最包容的,但同樣可以是最固執、最刻薄的;第七型人可以是九種類型中最好奇、最熱情的,但同樣可以是最浮躁、最冷酷的。諸如此類。在九型人格理論中,我們隨時可以看到「三元組」,包括「思維、情感、本能」三元組、「進攻、屈從、退縮」三元組、「樂天、能力、反應」三元組、「迷戀、沮喪、拒絕」三元組,這些三元組將會在以後的文章中逐一給大家介紹。「兩極」往往給人帶來善惡、優劣、表裡、身心等因素的對立的印象,甚至是理想與現實、健康與病態等更沉重的東西,而「三元」則帶來一種穩定(不偏頗)同時又富於變化的感覺,這也是九型人格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型」,也就是說,九型人格終究還是以每一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作為我們了解它的出發點,因為在這個理論體系中,我們每個人一定屬於九種其中的一種(儘管或多或少也可能會帶有其他類型的某些特徵),也面臨著一種最主要的問題,因此,辨別每個人屬於哪一種類型(俗稱「貼號」,對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雖然遠非九型人格的核心內容,但也確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深對九型人格本身的理解,也能更直接地認識我們自己和別人,它既不是貼標籤的遊戲,也不是給自我放縱或批判別人找的借口。然後是「人」,換句話說,九型人格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必然是具體的人,而不是去講阿貓阿狗是幾號、中國日本是幾號這樣沒有意義的問題,也不是要用理論去生搬硬套活人,而是為我們的自我探索和彼此的相處尋找突破口。最後是「格」,我會專門用一篇文來敘述我所認為的「人格」是什麼,在這裡我只是簡單地講,人格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遭受的傷害(自己未必有記憶)而形成的一種應對家庭/社會的要求/侵入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抵禦那些來自現實的對我們脆弱自信心的打擊;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人格的存在過度強化了我們心靈的某些方面,妨礙了我們發現和嘗試有關事實的更多可能性,也導致我們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而這些被壓抑住的願望總是以被扭曲的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促使我們走向了我們所希望成為的樣子的反面,並且自欺欺人而不自知。九型人格這個故事正是要向我們展示,這一令人困惑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九型人格表面上在講人的差異,但它真正重要的意義在於揭示人的共性,只有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間有多麼相似,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們自己究竟特別在哪裡。九型人格的一個重要設定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被同樣強烈(或者說普通)的感情所纏繞,包括但不限於對未來的焦慮、怕犯錯誤的道德感、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渴望、外在表現與事實的矛盾等,我們遠比自己以為的要更像別人,別人也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像自己。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表現得無所畏懼、動不動招惹他人,那麼他一定是壓抑了自己內心那些很正常的害怕、軟弱和依賴性;如果一個人表現得隨遇而安、總是遷就別人、不敢有所抵觸,那麼他一定忽視了自己心中的怒火和彰顯自我的慾望;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大大咧咧、樂天派,好像不會被任何事情煩擾,那麼他一定是刻意拒絕了那些品嘗痛苦、反省自己的機會;如果一個人表現得離群索居、特立獨行,別人一靠近他就要逃之夭夭,那麼他一定是疏離了自己與他人建立聯繫的真正需求。這些看似充滿了矛盾的說法,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竟然是有跡可循的,如果我們注意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可能會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確實充滿了類似的提示,指向我們隱藏的動機,也正是這種忽略和隱藏造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問題,把我們越拉越遠。

最後還是說一點題外話。人格之間的差異並不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差異,甚至也不是重要的差異——譬如,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差異,現代人與古代人的差異,都比人格上的差異來得顯著,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九型人格可能含有真理的成分,但不是真理本身,也不可能解釋一切,但如果我們在了解九型人格理論之後,能對我們身處的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想法有那麼一點更通透的理解,那我認為就是有所裨益的。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附九型人格測試180題:九型人格心理測評問卷

2018年8月10日

樹蔭寬時鳥自棲


推薦閱讀:

九型人格看電影:碟中碟5神秘國度
九型人格看電影:范海辛
九型人格分析2
【九型人格】在人群中,如何認出一號完美型?
九型人格簡易測試問題

TAG:九型人格 | 哲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