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佛法是最高心理學 心的住處 一念三千 心在迷時 對三千法執著不舍 心在悟時 視三千法為方便不起執著

空性 佛法是最高心理學 心的住處 一念三千 心在迷時 對三千法執著不舍 心在悟時 視三千法為方便不起執著

5 人贊了文章

空性 佛學心理學

2014-04-27閱讀:10000+心悅分享 pin it 360doc

wxzhi.com/archives/345/

空性

「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

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

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其次,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

有些對佛陀的祈禱文說:「頂禮大力佛陀,能把整個宇宙放在一個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與弟子惹瓊巴也有類似的故事:惹瓊巴想要到印度去研習無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訴他沒有必要,可是惹瓊巴堅持去了印度。當惹瓊巴回到西藏的時候,密勒日巴去見他,惹瓊巴對於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感到十分驕傲。在師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陣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邊有個氂牛角,就進入牛角里,但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對著惹瓊巴唱了一首歌,說牛角里的空間對任何了解無二的人還大得很!

這樣的故事和祈禱文對於懷疑論者而言,簡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誠信徒,把它解釋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沒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蹟」。仔細研究分析這些祈禱文和歌集,就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超能力,而是對於實相的某種了解或知識——他們了悟事物大小內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的,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誤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當成了實物。

在我們把事物分類、標示之前,可能在一剎那間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籤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被「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

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們認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絕不會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們心中認為小的東西很容易放在大東西上,而大東西卻絕不能放在小東西上——我們被教導成這樣,這也是我們所認為、所感受的情況,這種概念卡住了我們。距離、重量、向度等事物對我們而言都像這個樣子。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顯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數字)。了解「無二」的人知道這一點,因此不執著於無條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這樣的人能夠把整個宇宙放在一個原子上,就像我們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樣容易。

有人會想,看佛陀表演這種魔術一定很妙——的確也是這樣。你可能會想,佛要花多少時間、用什麼工具才能舉起這樣龐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親眼看到佛舉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個微小的原子上,這也完全是想像所虛構。我們是充滿了奇思幻想的人,會看到東西、會做夢、會見到種種境界等,但是這一切都與證悟無二真理了無關係。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麼,首先你必須了悟不二,才有資格當觀眾;這並不表示佛陀是個在做某件事的另外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標示的悟境——不去強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標示為「主體」、把另外一些感受標示為「客體」,也不區分現象,標示為「大」、「小」等,這樣一來,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連「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標籤而已。

惹瓊巴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惹瓊巴了解無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難題,例如「牛角那麼小,密勒日巴怎麼進得去」等,都不會產生。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站在旁邊,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因為我們完全陷在二元對立之中,只能夠看到自己對於實相的成見。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雖然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把缽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缽上面;但究竟上,佛陀並沒有像小、大、自、他種種的偏見。同樣的,對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層次離於大小、內外的概念。事實上,任何知道無二和實證無二的人,都能夠看到非常美妙的實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這場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稱的「塔瓦托巴」——證悟了見地。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

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划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於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

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趨近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空性當成滿。雖然現象並非天生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但也並非天生不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現象並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本性,這就是它「滿」的性質。正因為這樣,對同一個現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與人們對事物的感受並不相同。例如,假設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東西,那麼每個人都會把它看成美麗的東西,而它也絕不可能成為不美的東西。

=================================================================

佛學中的「空性」,說它什麼都沒有,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讓人糊塗。如果用心理學來理解,「空性」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狀態,現代話叫:情緒歸零。這是一種平靜理智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智慧才能產生,這就可以理解諸佛菩薩誕生這句話的意思了。

索達吉堪布說:「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

這也讓人糊塗,怎麼一會兒沒有,一會兒什麼都有的,從佛教義理和字面理解,我是越弄越糊塗。如果從心理學潛意識來理解就容易多了,人類大腦中的潛意識,總是不斷地在相互碰撞、追逐、擾攘,那裡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巨大的寶藏,那裡什麼都有。

再比如,如果有人問傳統文化是幹什麼的?是成佛成聖?講做人的道理?還是講道德倫理?總感到說不清楚,通常這樣回答,又覺得沒有出說佛學的內涵實質,,說傳統文化是講道,有點深沉,那點深沉又會指向一種玄學的神秘。

如果從心理學來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揭秘人生和心理的科學。

這樣就明朗多了,它就是一門研究人生和心理關係的學科,這個觀點,意味著傳統文化失去了教育和道德的社會功能,變成了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識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這可能就是傳統文化的本來意義。

所以傳統文化不能當教育,它只是教育中的一門學科。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們依賴傳統文化中的理想化的道德,來認識社會和治理社會,更多地是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理性和勇氣,來直面複雜的社會關係,更多元的社會現象。

=============================================================================

 一世枯榮無異同 百年哀樂又歸空

 夜闌鳥鵲相爭處 竹下真僧在定中

佛法是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從哪裡下手呢?就是從心上下手。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眾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為中心,而展開一系列的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學,如唯識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佛法從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詳細的方法,現代的心理學都沒有分析如此深刻、細緻,因為佛教對心的分析是通過內省的方法,即就是禪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認識。現代的心理學雖然也通過內省的方法,但他們只是通過對人的一種心理現象,進行分析,而得出認識。如有人將胡塞爾的現象學與唯識學進行比較研究,西方心理學家榮格則利用西藏的密宗來加深對心理學的分析。

  我們將比較粗淺、籠統地介紹佛教對心理的分析,然後介紹一些眾生的心病,而相應地提出一些藥方,與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一、心的特性

  有時,我們會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我們雖然認識很多人,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但是有一位與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朋友,我們卻忽略了它,不知道去了解它,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對於這一位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究竟認識多少呢?我們對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不要說了解其他人,了解宇宙,了解一切眾生。

  在佛經上記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議,說:「你每天清晨起床,我這顆心就為你睜開眼睛,觀看浮生百態;你想穿衣,我就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都幫助你。我們的關係如同唇齒一般的密切,凡事你應該和我有個商量,但是一旦要學道,你卻背個臭皮囊東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緣尋找,而不知道求於我,其實你所要追尋的道並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有一句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儲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痴,不知道開採自性的寶藏,反而捨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要改造我們的心,必須先要認識我們的心,為什麼我們的心是這樣難以認識呢?就因為我們的心有一些特性,所以我們先認識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語言有時雖然很豐富,但是有時卻很難發生作用的,有時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的心好比倉庫一樣,儲藏許多的心事,這些心事有時候可以暢所欲言,向別人傾訴,可是有時很難表達出來。譬如我們喜歡一個人,作風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對方說:「我喜歡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卻難以開口,只能封鎖在內心深處。喜歡一個人難以說出口,就是怨恨一個人,懷疑一個人,嫉妒一個人,也很難讓對方了解。隱藏在我們的心中的秘密可謂千百萬種,無法計較,而如何將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達出來,不至於蘊積成病,實在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

  正因為我們的心中蘊藏許多的秘密,而這些秘密有時常把我們困擾得不得安寧,《金剛經》上說:「如何降伏其心?」找到一條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門徑。當二祖慧可禪師見達摩祖師時,就是要祖師為他安撫這顆難安的心,心所以難安,是因為心中有無數的難言之隱,這個隱字就是秘密的意思。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內心深處,象蠶一樣啃著我們的心,而且不便向別人言說,當然要痛苦不堪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修持到「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境界,那麼他的人生必定逍遙自在,了無掛礙。心中沒秘密的人生,是個沒有負擔的解脫人生。

  我們對於那些身困牢獄,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無限的憐憫與同情,但是如果我們細心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心,未曾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監獄中,過去有一個人向別人偷竊了兩百元,二十年的歲月過去了,但是那戶人家的主人已經過世了,他的兒子在主持家務,他禁不住良心的譴責,鼓足勇氣把錢還給被竊的人家:「二十年前,我竊取了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來還你一萬元,請務必收下吧!」年輕的主人聽了,感到莫明其妙,說:「我不記得你曾偷過我的錢。」 「是你父親在世的時候。」「喔!我父親已經過世了,過往不究,你把錢收回去吧!」兩個人爭執不下,最後還錢的人淚流滿面地說:「二十年前,我犯下了這終生的污點,二十年來我慚愧不安,無時無刻在受道德良知的懲罰,囚禁在心的牢獄中已經整整二十年了。難道今天你還不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接受我的懺悔,讓我從心的牢獄中掙脫出來,還我顆本來自由的心嗎?」世間上有不少人象這位竊犯一樣,雖然形體自由,但是心被私情私慾的枷鎖所束縛了,失去了自由,這就是自由而不自由的人生。

  2、心具有無常性

  在《楞伽經》中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我們的心就象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的吹動,就會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佛法常用流水來形容我們的心,相似相續,但是前念不是後念,前念剛過,後念又生起。在唯識宗上講心與心之間的延緩是等無間緣,這是念念相似相續,無有間斷。在靜坐時,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念頭太多了,那麼怎麼辦呢?對念頭不要執著,好的念頭也不歡喜,壞的念頭也不憎恨,用清凈的觀照力觀照自己的心,就如一杯水中,雖然下面是一大堆泥沙,但是上面的水是乾淨的。

  初學禪的人,對自己的心感到十分厭惡,我的心怎樣這麼亂呢?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心是無常變化,好的念頭很快就會過去,壞的念頭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執著念頭的好與壞、善與惡,反而增加對心的執著,這就是因為不了解心的無常性。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對於我們的念頭,也應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3、心具有緣起性

  所謂緣起,就是事物的產生需要各種條件,每一種心識的產生,都需要具備種種條件。在玄奘法師作的《八識規矩頌》中說:「九緣八七好相鄰」,就是說眼識的生起需要九個條件:光線、空間、距離、眼根(眼睛器官)、種子(能認識事物的內在因素)、作意、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耳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以外的八個條件;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空間以外的七個條件。這些條件,如果不足,心識便無法生起。所以,心的生起是一種緣起。 

  從以上這些條件可以看出,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4、從心的比喻來看心的特性

  現在科技文明發達,電腦普遍運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電腦雖然能夠收納種種

  信息,用各種方程式來說明事物的千變萬化,但是卻無法臆度出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佛經上經常用各種比喻來說明我們的心,我現在僅舉出十種來說明:

  (1)心如猿猴 古人形容心難以控制說「心猿意馬」,心就象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在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 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在宇宙寰宇,毫無障礙。如我們現在想到北京,心中馬上就會浮現北京的景色,天安門、故宮等,彷彿身臨其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速度最快?其實,心的速度最快。《阿彌陀經》上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麼這麼遠的地方怎麼去呢?佛經上又說:「於一念頃,即得往生。」可見,我們心的速度多麼快。

  (3)心如野鹿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於是便盡它的本領,到處去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象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整天在聲色犬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盜賊 佛經上經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為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苦積蓄的功德。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能歸化柔順,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 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我們人都有一種懷疑心,比如有兩個同學在講話,看到你來了,他們便不講話,於是你很可能便懷疑他們在講你的壞話,其實別人是為了尊重你,才停止講話呢?經上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所謂罪業深重是就形相而言,彷彿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只要我們摯誠懇切地懺悔,便可去除。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為友。

  (6)心如僮僕 心象僮僕,受到外界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產生種種的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三毒、五蓋,乃至有八萬四千煩惱,這些都是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如何轉心的僕役為主人,就看我們如何對心下功夫了。上面都是指出我們凡夫心的種種缺陷,下面將說明心的力量。

  (7)心如國王 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帥、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產生感官、認識的作用,所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多造利益。

  (8)心如畫師 《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手握著彩筆,能夠畫出種種圖案來。平常一個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態。心中希賢求聖,自然能浮現聖賢的風貌;心如凶神,面貌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可怕,所謂「相隨心轉」,就是這個意思。以前歐洲有一位藝術家,要畫一幅耶蘇的畫像,由於耶蘇是上帝的兒子,代表著神聖的形象,應該畫得莊嚴,因此這位畫家便到處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經過努力,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畫成這幅千古佳作,受到舉世的讚歎。過了幾年,有人提議光有這幅惟妙惟肖的耶蘇畫像不夠體現耶蘇的偉大,如果再畫一張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這面貌象魔鬼的人到哪裡去找呢?最後在一個監獄中找到一個面相兇惡的囚犯為對象。當畫家為他畫像時,這位囚犯突然掩面哭泣,畫家就問他說:「你怎麼哭了?」「我是觸景生情,忍不住悲傷才哭的。」「幾年前,我也曾經當你的模特,想不到數年後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卻完全兩樣!」原來這個囚犯就是充當耶蘇畫像的模特,畫家聽了大吃一驚說:「你的相貌怎麼變成得如此可怕呢?」原來,這位囚犯當時得了這筆獎金以後,吃喝嫖賭,壞事做盡,甚至以身事法,坐進牢獄,相貌也就因此變得兇惡了。

  (9)心如泉水 當今世界的危機之一,是能源的短缺,人們向深山開採礦產,向海洋採取資源,開發太陽能,但是人們往往忘了開發我們心中的能源--智慧,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活泉。開發生命的潛能,將是我們人類的大課題,因為外在的能源總有枯絕,而只有心中的能源永無斷絕。

  (10)心如虛空 心的本體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萬物,包並天地。經上說:「若人慾識佛境界,當盡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至廣,找不到邊,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想了解佛的境界,便應[1]該將我們的心擴充如虛空那麼無邊無際、無牽無掛,才能包容宇宙萬有。

  二、心的住處——一念三千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住處,但是我們的心住在哪裡呢?有時候,我們坐禪,人坐在蒲團上,心卻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和別人講話去了。心到底住在哪裡呢?現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宗派叫天台宗,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一念三千,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念三千在天台宗是一種核心理論,天台宗宗派史上曾經因對一念的解釋不同而分成山家派與山外派。「一念」,是指人的意識活動的最短時間,有時也叫「一念心」、「一心」。心在梵文里有三個單詞:一是質多,是認知心、慮知心;二是污栗馱,指草木之心,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樹心、草心;三是矣栗馱,是對精要的積聚,也就是核心、中心,就是《心經》上的「心」,就是這個意思。天台宗所用的「一念心」,是用慮知的意思,就是我們眾生的思慮分別心。我們平常都小看自己的一念心,認為只不過是一念妄想,智者大師認為這一念心具足一切染凈善惡,稱為「一念無明法性心」,這就象竹子在沒有燃燒時,就有可燃性存在,如同惡中就有善在。等到因緣成熟,火從竹子中燒起,所燒的就是竹子本身,這就如同善從惡中生起,所破不是別的東西,就是惡本身。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第一,依據《華嚴經》,我們整個世間可以分為「六凡四聖」十法界,「六凡」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智 大師提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相互具其他九界,稱為「十界互具」。我們先從「人」講起,佛法是以我們人類為中心,一切佛法都是從人而出發設置各種方便善巧,因為我們人是最有塑造性,人可以成為畜生,人可以成佛。

  當我們翻開電話簿查閱某一個人的通訊處時,可以發現到地址有都市與鄉村的差別,不僅人的住處有熱鬧喧嘩的都市與幽靜僻遠的鄉村的差別,就是人心也有天堂與地獄的不同。有一個將軍到白隱禪師那裡去請教佛法,問禪師:「天堂與地獄在哪裡?」白隱禪師看了他一眼,沒理他,這位將軍又問:「請問禪師,天堂與地獄在哪裡?」白隱禪師又看了他一眼,說:「你是什麼東西?竟有資格問這個問題。」將軍勃然大怒,拔出寶劍,禪師突然笑了,說:「這就是地獄。」將軍感到十分慚愧,馬上放下寶劍,向禪師懺悔,禪師說:「這就是天堂。」在現實世間,我們也可以眾生的生活也有天堂與地獄的區別。這裡面有一點難以理解,那就是佛為什麼也具有畜生性或地獄性,這是從本體的心性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另外,佛有時為了度化畜生,也要變化成畜生,所以也有畜生性,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都能說明十界互具。十十相互具,總共便成百界。

  第二,依據《法華經》,因為每一界都可分為十個側面,叫作「十如是」。百界各有十如是,就有一千種成分,稱作「千如」。「十如是」出現在《法華經》的 「方便品」,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相是指相狀,指外在的形相,如這如人有人相,動物有動物的相;性的意思是指不變,指內在的本性,如人能思維;體是指人這個主體;力是指體所具有的潛在能力,人能夠製造工具、生產勞動;作是指顯現動作,就是發揮人的作用,從事各種工作;因是指直接原因;緣指間接原因;果是指由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報是指果報,以上的因緣果形成後世的果報;本是指開始的相關,末指最末的果報,等是指平等,以上的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於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所以說本末究竟等。

  第三,千如又和《大智度論》所說的三世間配合,便成三千法界,代表宇宙全體。三世間是「眾生世間」,指眾生自身;「國土世間」是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五陰世間」是構成人存在的五種要素。三種世間和千如相互含攝,形成三千世間。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於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台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三、心病與心藥

  現代的醫藥發達,各種各樣的藥品無奇不有,表示現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了。我們生理上有所謂的癌症,心理上何嘗沒有不治的絕症呢?貪、嗔、痴、慢、疑就是不可小看的病患,我們為什麼會煩惱,都是因為這些毛病的緣故。我們身體上有了病,不僅要打針吃藥,而且還要吃補藥,但是心理上的毛病,又有多少人去治療呢?中國有一句老話:「藥石醫假病,真病無葯醫。」所謂的真病,就是心病。事實上許多的疾病是因為心理作用,最淺顯如腸胃病,百分之八十和情緒脫離不了關係,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許多疾病自然就會不藥而癒。現代的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方面,提出一種「身心醫學」,這應該是最前緣的醫學,這就是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結合來治療疾病。佛法就是治療眾生的心病而設立,佛就被稱為「大醫王」,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煩惱。

  1、人生大病的醫治

  我們眾生之所以是凡夫,難以成賢成聖,因為我們眾生有三種最主要的大病沒有治好,那就是貪、嗔、痴,這三種病被稱為「三毒」,又稱為「三不善根」。

  貪,從字面上講即貪求、渴求,表明人內心裏面缺少什麼東西,才向外追求來滿足這種願望。所以,貪煩惱的表現就是由渴望到追求,在追求獲得後又緊緊執著它。

  有人往往我們平常追求與貪等同起來,生活若無追求,那麼生活就同死灰一團;學佛的人追求解脫,同樣也是一種貪嗎?如果沒有貪,社會不就不會進步嗎?《成唯識論》說:「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有」就是後有,指的是業力,有具是指由業力所生的果,所以貪煩惱是對外界事物佔有愛著,從而使自我得到滿足,所以這樣學佛追求解脫就不是貪。人為了貪求眼前的一點暫時福樂,或是一點私利,往往父子之間也爭得面紅耳赤,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一腳踢開。為了滿足貪的慾望,什麼義理人情,什麼道德,一概不顧。嗔,我們往往比貪容易理解,因為在世間生活,總是認為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應該追求的,而生氣卻是不應該的。有的人口蜜腹劍,這是隱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猙獰,五官變形,這是外現的嗔心。我們常見到一個家庭里夫婦起了爭執,某一方為了發泄的他嗔心,什麼心愛的物品都要打破,等到事後花錢再買,雖然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佛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這個道理。

  痴,這是很難覺察到的,平常我們講一個人獃頭獃腦,這個人很傻,其實自己更傻。有些人,生在世間上,以為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但另一種人卻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前者的思想覺得做惡事也沒有關係,因為死了還是做人;而後者的思想覺得不必做善,因為死了一切都沒有,所以最好及時行樂,這些都是愚痴的見解。

  下面就三毒開出一些藥方,供大家參考。

 (1)貪——知足、舍、戒

  眾生為什麼會貪,就是因為不滿足,所以佛法常說「知足」,如弘一大師,夏丏尊居士去看他時,他吃飯時只有一碟鹹菜,夏居士就說:「怎麼就一碟鹹菜呢?」弘一大師說:「咸有鹹的味道」,吃完飯後,弘一法師喝水,夏丏尊先生看到就喝白開水,有點於心不忍,就說:「法師,您應該喝點茶!」,弘一法師回答說:「淡有淡的味道。」弘一法師的人生正是知足常樂的人生。

  貪心太大的人,一切都是為自己考慮,不肯利益別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就是指這種人,要治好貪病,「舍」就至關重要,看到別人有苦難時,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捨給人,這樣貪心就會減少;另外,貪心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所以就必須持戒,知道什麼是好與壞,戒如果用現代的話應該是「這樣做不好」,如偷盜,這種行為是不好的,所以佛勸我們不要做。

  (2)嗔——慈悲、忍、定

  嗔心對修行是一種嚴重的障礙,佛說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飯。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修菩薩行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須有慈愛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別容易生氣。其實,難以解決、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為你生起了嗔心就會解決嗎?嗔心只有增加事態的嚴重,這樣想一想,就會冷靜下來,不要動那些無用的嗔心。南傳《法句經》說:「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為大丈夫。我們對別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氣,於是佛陀說要「慈悲」,就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心中想:別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理由。自從今年以來,我對人文科學有一種觀點,就是同情地理解別人,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你也應該允許別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別人,我相信肯定會生嗔心。慈悲與忍,都是所以在見解上的治療,在現實生活中修習禪定有助於對治嗔心,一個有定力的人是不會隨便生氣的。

  (3)痴——慧

  痴,主要是知見上出了偏差,如現代世界上最熱門的一個問題就是核武器,如果用核武器發動世界大戰,那麼將是毀滅性的行為;如果用核武器的原料建成核電站,也是一件利益人類的事業。所以正確的知見是至關重要的,而佛法的智慧就是醫治眾生愚痴的良藥,能夠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貪、嗔、痴是人生的大病,眾生的病實在太多了,所以對一些病,我們提出幾點。

  2、其他病的治療

  (1)以好心對壞心

  我們的心時而聖賢,時而惡魔,浮浮沉沉,好好壞壞。當我們好心一發,彷彿成為佛菩薩一樣崇高;惡念一生,馬上變成惡魔一樣的壞。因此我們要除掉壞心,攝護正念,培養佛菩薩對待眾生的心。在佛菩薩的心目中,眾生就象生病的小孩子,要竭盡所有心思來呵護他、照顧他。我們如果能以慈愛母疼愛孩子的心來對待一切人,就能泯除自他對待的關係。

  (2)以大心對小心

  中國有一話:「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淺狹的小溪容納不下大水,當潮水高漲的時候,馬上向四處流溢;潮水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淺淺的小溪。不象大海能夠藏污納垢,彙集百川而不改原味。中國人又有一句話「宰相肚裡能撐船」,說明大凡出將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來得寬廣,無論是稱譏毀譽、榮辱進退、善惡正邪,一概都能涵容而泰然自若。我們學佛人,也要把心量擴大到如大海虛空。佛經上說:「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在於心的不同,迷則妄念叢生,萬緣攀附,人我兩立;悟則豁然開朗,遠離妄緣,平等攝眾,心包太虛。所以,心量廣大是學佛人很重要的修養。

  (3)以無心對有心

  平常有人譏笑年輕出家人念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其實這些人根本不

  懂佛教,要是真的能無心,那是真的在念經,恐怕是心太多了,這兩天大家上殿、坐禪肯定發現我們真的太「多心」了。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繫,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於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於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於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4)以平常心對好奇心

  我們眾生好奇心特彆強,你要是在大街上,仰著頭看著天,沒過一會兒,便會有很多人聚攏過來,也仰著頭看天。現代眾生因為太追求好奇,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人受騙上當。「奇」就是神奇怪異不平常,只能偶爾得到,偶爾可以實行;而佛法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糧,就在我們日常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祖師說:「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們隨時隨刻都不可與道相違,把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下來,這也是「生活禪」的精神。

  (5)以恆心對一時心

  佛教說諸行無常,我們的心念更是無常。我們的心攀緣六塵,所以善念更是脆弱。剛出家時,那些老和尚對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要髮長久心,發心容易,發恆心難。」佛門裡有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往西天。」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很容易退轉,禁不起境界的考驗。《華嚴經》上說:「初發心便成正覺」,初發心菩薩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凈,所以,希望大家在柏林寺發心,能夠「永不忘初心」,盡未來際。

  四、現代青年佛教徒應有的心態

  上面已經講了很多有關心的各種病與對治方法,下面將針對年輕學佛者應有的心態舉出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對感情不執不舍

  人是有感情的眾生,要放棄感情是不可能的,但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凈化感情。愛得死去活來,感情太濃就會熱烘烘;感情太淡冷冰冰,是冷血動物。這兩種都不對,因為這樣都很容易出現問題。最好用中道的智慧來處理,中道的智慧可以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的心趨向平靜。

  2、對五欲不拒不貪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些人,在沒學佛前,對五欲貪得無厭,學佛後卻懼之如洪水猛獸,連正常的生活也不過了,這樣給親人朋友帶來很多麻煩。其實,五欲並不可怕,平常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作為佛教徒,首先是一位人,在社會中生活,應當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吃得太多、睡得太多,當然不好;但不吃不睡就沒有力氣,一切免談。所以,我們對正當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貪。

  3、對世間不厭不求

  佛說:「有求皆苦」,凡夫對世間多要求很多東西,有了洋房要汽車,當了科長還想當處長,所以希求越多,幻滅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象我們小時候吹肥皂泡,吹得越大,同時也就越危險。但是,也有人過分厭世,離群索居,學佛人在別人的眼中都成「怪物」,一提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一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要能不厭不求,以平常心安然處之,這是我們平靜而又活潑的心。

  上面,我們以佛學心理學為題目跟大家一起探討了有關佛教對心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靈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受益。


推薦閱讀:

心理學書籍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普通心理學》學習
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失敗,而是 「我本可以」
心理學如何解讀人的吸引力?(雙語)

TAG:心理學 | 二元論 | 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