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四)

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四)

4 人贊了文章

作者:延光(范紹永)

●墓、墳、陵:築土為墳,穴地為墓。埋葬死人時,棺坑上邊築起的土堆叫做「墳」。如果棺坑上蓋土與地平,沒有高出地面的封土,也不在上面種樹,所謂「不墳不樹」,即叫做「墓」。商周時期人下葬是不主張留墳頭的,不留墳頭會被認為平平安安死去的,留墳頭都是有冤屈的,死而不甘的人。春秋時期以後才逐漸有在墓上封土為墳的做法,墳不僅是墓的標誌,而且成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特別是帝王墳墓的封土規模越來越大,遂被稱之為「陵」。

●帝陵:埋葬帝王的陵寢宮苑總稱,老百姓的墳墓不能稱陵。陵,原義為高大的土山。最高統治者為表現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也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依附於帝陵的配套設施也都以陵相稱,例如: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築);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戶(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寢等。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因為子孫做了皇帝,死後就被追尊為帝的,他的墳墓也被冠之以「陵」。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後,追謚他的父親為淳帝,立廟號為仁祖,就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

中國歷代帝陵形制和建築風格各異,先後經歷了方上封土形、以山為陵形、寶城寶頂形三個階段。大致情況是,春秋以前不封不樹;戰國秦漢時期為方錐體、黃土夯築;唐代以山為陵。明清時期基本上形成統一格式,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分有地表和地下兩個部分。其前面的方形區域主要是祭祀和護陵之用的地上建築部分,後邊圓形區域才是真正埋葬帝王的陵墓,用於埋葬死者的遺體、遺物和隨葬品等。

●陵門:清朝叫「大紅門」,屬於整個陵區的第一道大院門。進了陵門,一般會有碑亭、欞星門、牌坊、拱橋等空間過度設施。院內左右兩側還會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具服殿什麼的。

●祾恩門:清朝稱「隆恩門」。祾恩,取「祭而受福,罔極之恩」之義。祾恩門是後邊主要建築祾恩殿的前奏過度。

●祾恩殿·隆恩殿·享殿·獻殿·寢殿·祭殿:明朝祾恩殿,清代稱「隆恩殿」、「祭殿」。中國帝王陵早期稱這類殿堂為「享殿」、「獻殿」、「寢殿」等名稱。祾恩殿是用來供奉死者神主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內設神龕仙樓,掛帷幔、供奉帝、後牌位,以及各種禮樂祭器。朝廷遣官致祭時,殿內再增置陳設祭品用的正案、從案、三牲( 牛、羊、豬)案匣等。

●方城明樓:方城明樓是明清帝陵墳丘前的城樓式建築,下部用磚石砌築成的方形墩台稱做「方城」,方城之上的重檐歇山式建築為「明樓」,樓中立廟謚碑,此種建制始於安徽鳳陽明皇陵。鳳陽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有內外三重陵牆,中間一道陵牆四門如城樓,分別稱南北東西明樓。及至南京朱元璋自己的孝陵,僅有一座明樓,此後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孝陵方城明樓的形制。明樓內有石碑一幢,碑基為須彌座型,碑面刻有「某某皇帝之陵」的字樣。

●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的後邊,有高大的用磚圍砌繞墓一周的城牆,叫「寶城」,方城與寶城之間有的還間有一個月牙形瓮城地帶。被寶城的牆垣包圍著的,中間隆起高出寶城的巨大圓形墳丘,稱為「寶頂」。寶頂下方,深入地下便是死去帝王的墓室,稱之為「玄宮」。

●方上:秦漢時期帝陵封土以方形為貴,即帝陵封土位於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夯築到一定高度,頂端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頂,稱為「方上」。整個墳丘像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猶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稱「覆斗形」。

●神道:通往陵區中軸線上的謁陵大道,從陵區入口開始,以祖陵明堂為終點,整個陵區以神道為坐標,按昭穆制分左右安排祖陵後輩的陵墓位置。

神道分前後兩段,前段又叫「石象生路」,兩旁有各種石刻動物,如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等。由於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能享有,因此這些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權貴的象徵。  

神道後段稱「翁仲路」,路兩旁也是石刻雕像,只是以人物為主,由文臣和武將組成。文臣頭戴朝冠,手秉朝笏,身著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武將身著甲胄,手握金吾,腰佩寶劍,威風凜凜。

●石像生:石像生即陵墓神道兩旁排列的石人和石獸雕像,中國古代稱之為「石像生」,也就是「象徵生命」之意。石像生的設置目的是用以標識墳壠,象徵死者生前儀衛,同時又有「保護」陵園的象徵意義。

陵前置石像生,據說早在秦漢時代已經開始。東漢時所有高官的大墓都開築神道,神道兩旁布置石像生,除有駱駝、獅、虎、牛、馬、羊等普通石獸,還配有神獸,像天祿和辟邪。從這些石獸的名稱,便可知道這是用來象徵吉祥和驅除鬼怪的。

六朝陵墓已經有辟邪、獅子、墓表和墓碑,並且形成了規制:帝陵配石獸一對(天祿、麒麟),神望柱一對,石碑一對;王公貴族墓配辟邪一對,神望柱一對,石碑一對。

唐朝陵墓也已形成大型「石像生」儀仗隊,如乾陵神道。明清兩朝除了帝陵有陣勢龐大的石像生外,對功臣墓也做了規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的陵墓石像生前可設石人四座,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二座;三品官減去石人一對,四品官再減去石羊一對,五品官再減去石虎,換上石羊一對,六品官以下不準設置石像生。

●翁仲:陵墓前神道兩旁的石像生有二類,一類是動物形象,一類是人物像,人物石像生又稱「翁仲」。翁仲,又名「長狄」,原本指的是北方一個叫「狄族」的人類。其族人身材高大,威猛有力,後世遂塑像以鎮殿堂。古書記載:「遐狄、長狄也,古之長人。以銀鑄之,其形質輪菌然而高,皆坐於門側堂上,以明帝王威神。」由開始用翁仲像鎮守殿堂,到後來發展用翁仲像鎮守陵墓,乃至最終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皆稱「翁仲」。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翁仲本為秦朝一個武將的名字,其人身材高大,武藝超強,守衛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朝庭用銅鑄了他的像,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象,守護墳墓,所謂「稼間石人曰翁仲」。

●鎮墓獸:中國古代葬俗中用的一種冥器。古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靈魂。因此設置鎮墓獸的目的首先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墓葬中常見的鎮墓獸有獸面、人面、鹿角等多種面孔。《周禮》記載說,有怪物叫魍象和方良的,喜歡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名方相氏的,有驅逐魍象和方良的本領。所以亡者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腳,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逐魍象、方良。後來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從「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三大神獸:王陵前常有三種儀仗類石雕神獸,它們是天祿、麒麟和辟邪。三種神獸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辟邪常與天祿配對,例如南朝蕭景墓前的石辟邪,此獸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塊雕鑿而成,形如虎似獅,態極兇猛,體魄健壯,是帝陵石雕鎮墓獸最佳代表作之一。

●天祿:古代帝陵三大神獸之一,原為「天鹿」,象徵「天命」、「祿位」。天鹿的形象與「翼馬」相似,以鹿為原型,鹿頭、獸身、獨角、馬蹄,尾大且長,雙肩生翼。古人把它們對置於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為亡者升仙之座騎。

●麒麟:古代帝陵三大神獸之一,中國傳統祥獸,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神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古人把麒麟當作仁寵,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其長相為麋身、牛尾、馬蹄,頭上有角,全身有鱗。在我國南朝時期,麒麟是帝陵神道上標配,王侯級別的人物陵墓神道兩側只能設置辟邪。麒麟被置於帝陵前,兩尊東西相向,東為雙角,西為獨角。

●辟邪:古代帝陵三大神獸之一,我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辟者,除也。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可見辟邪一詞為驅走邪穢,破除不祥之義,置放墓前,一方面作守護墓主之用,另一方面,顯示墓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帝陵前的辟邪石雕,一般頭部無角,雌雄配對。雄獸揚長而走,健碩孔武;雌獸略作蹲態,豐滿、溫順。

●符拔:天鹿和辟邪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又稱「桃拔」。《漢書·西域傳》解釋桃拔是獅子和犀牛一類的動物。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天鹿即「天祿」鹿科吉祥動物;辟邪即長有翼的獅虎。

●表:中國古代陵墓中的一種紀念性,標誌性的石碑。設立在墓前用來記刻死者生平、頌揚其功德。早在東漢時就有了石制的,現存遺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簫景墓表。

●玄宮:即帝陵內安放棺木的地宮。中國葬制視死如生,帝王貴為國主,更有條件寄望陰間的生活不遜於陽間,盡一切可能把下宮殿建造地豪華奢侈。地宮多為拱券形磚石結構,分有前室、後室,左右側室等多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空間。除了主室置放帝後棺槨外,還有很多擺放供器和隨葬用品的地方。

●金井:宋、遼、金民間大墓,以及明、清兩代帝陵玄宮內棺床正中央的位置,都有一個圓形或方形的深孔,下及生土,這便是頗具神秘色彩的「金井」。

「金井」一詞,最初指的是整個墓坑。過去人給墳墓選址的過程叫做「點穴」,點穴後破土開掘大槽,叫做「開金壙」或「挖金井」。《夢林玄解》:「殯者會際賓興,葬者黃金入櫃。金井龍池,玉城馬脊,前有案而後有靠,下有土而上有天,祀享千秋,安藏萬載。」

按《葬書》的說法,凡風水寶地,會讓「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意思是先人葬在風水好的地方,會將地下之生氣通過遺體作為福祉傳給他的後代,使後人丁財兩旺。中國陰陽五行說「土」能生「金」,因此,找到一個有生氣的風水寶地就等於尋到一個金壙,「金井」之名,始緣於此。後來金井的概念發生變化,由原來整個墓穴大槽的金井變為專指棺床下邊的那個小孔洞。

中國葬制講究入土為安,遺體入土才能承龍脈、得地氣,鬼福及人。但帝陵玄宮內都是用厚石板密封,棺床與土壤層之間被石頭隔開,雖然石頭也是龍骨一部分,但畢竟龍之氣血還在土裡。為了能與土接壤,便在大槽底部石基礎層內預留一個土樁,名曰「原山吉土」。同時棺床上鑿一個透孔,稱為「金井透眼」,地下土樁伸入穴眼,使上面的棺槨得承地氣。

●原山吉土、金井玉葬:營造帝陵,先尋龍點穴,再擇日破土。破土時,把地表亂草腐葉除去,用金劍劃十字,用銀鋤刨一些凈土暫存,待梓棺下葬時,由王宮大臣再將此土捧入地宮,回填於金井之內,然後,再將棺槨安放在金井上面。這個回填土,與墓坑底部預留的黃土樁一起統稱為「原山吉土」。

由於帝陵工程浩大,有的歷經幾十年方能竣工,故此一般帝陵都是在墓主活著時開始營造。對營造好的陵墓而還沒有真實投入使用的,稱之為「生基」或「壽域」。對壽域要施之以禮、鎮墓息壤,在金井內提前放入玉器等物以敬土神。墓主死後,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也放有「防腐」用的玉器,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以上凡以玉殯葬之行為稱為「玉葬」。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玉葬希望屍身不腐,壽終正寢。這樣的墓葬形式合稱為「金井玉葬」。

●石五供:帝陵或神廟祭祀時用來盛放供品的五件石制供器,又稱泰山五供、佛前五供。五供包括香爐一隻、燭台與花觚各一對,五件器皿成一套,擺放於宗祠廟宇,祭奠先祖,或供奉神祖像前,用來安放香、花、燈燭。石五供的基座是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周圍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圖案。後期陵園宗廟前的石五供大多已無實用功能,僅作為像征性供器陳設。

●黃腸題奏:黃腸,指建築所用的木料,此木料一般多用黃心的柏木,所以古人將此叫做「黃腸」。題湊,則指木槨結構。「題」是指題頭,就是樹木根部的一端;「湊」是指向內聚合拼湊而成的結構。它的特點是將整段的木頭層層平鋪壘疊、拼湊而成,並且「木頭皆向內」。四壁所壘築的枋木與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樹榦的下端,即題頭部分。這種特定的結構形式就叫「題湊」,合起來就叫「黃腸題湊」。

●婦女啟門:宋遼金時期,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民間仿木結構雕磚壁畫墓中,常出現的一些磚雕或壁畫情景,其中尤以遼墓中的啟門圖最為精美。在這些磚石築造的墓室中,常在相對墓室入口的後壁或兩側壁設置假門,假門的兩扇門板,一扇關閉,另一扇微微開啟,一婦女半掩於門後,作啟門狀。

在宋代早期,如漢墓中也有類似啟門設置,那都是基於民俗或宗教信仰通往冥府或升天的象徵表義。而宋遼金時代的民間磚雕墓中的婦女啟門圖,主要表現的是墓主在幽冥世界的生活情景。因為墓室空間有限,那些在墓室內增設的假門取義為假門之後尚有其它庭院或房屋,表示墓室至此並未到盡頭。如果把主體墓室看作是一個廳堂的話,那些位於正後方的假門則表示為內間寢室。位於左右側壁的則是廚房、讀經房、茶房之類的門。遼墓室壁畫中的假門是墓主人陰宅建築的組成部分,每個門代表特定的一個房間或院落,而且出入門戶狀的也並不一定都是婦女,也有很多男丁奴僕之類。

從風水的角度,這些假門還有另外一層用意,過去大家族的墳瑩墓地都集中在一處,稱為「林塋」或「祖塋」,塋地的眾多墓葬都是按昭穆制左右分列在不同的位置。單體墓室內的假門是各亡故親人陰宅之間通道的入口。過去做婢妾的死後不能與夫同葬一室,如是就可以經過這些陰宅之間相互聯繫的通道過來與親人相會。

相關閱讀:

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一)?

mp.weixin.qq.com圖標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二)?

mp.weixin.qq.com圖標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三)?

mp.weixin.qq.com圖標中國古建名辭彙編——塔陵篇(四)?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需深挖佛教文化的深層內涵以激發其活力
花幾分種了解一點佛教文化(一)
按照佛經的標準,喜歡吃肉的人以及喜歡吃肉的信耶穌的人都要輪迴變成動物或者下地獄嗎?
慧燈之光三:犯失密乘戒的界線與懺悔清凈的方法 慈誠羅珠佛教文化網
形容、比喻某些佛教徒鼻子靈真是一條好狗,是不友善嗎?

TAG:古建築 | 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