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巴霍巴利王2: 終結》

電影 | 《巴霍巴利王2: 終結》

來自專欄黛西的故事14 人贊了文章

《王子復仇記》,是莎翁的經典奠基作品,也是西方文學與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這樣的題材,即便是由一個小兒講出來,也太富有戲劇和心理色彩,王子兩個字在這裡,毫無浪漫的意義,聽者彷彿隱隱地知道,他將要背負命運交給他的龐大枷鎖與陰影。

這樣的情節線索,如果放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背景,對不同的角度進行放大,都可以生髮,衍化,和完結成不同的精彩故事。比如說最近的《黑豹》,英國導演蓋里奇去年的《亞瑟王》,甚至遠一點,《雷神》中洛基對王位與兄弟之間的愛與糾葛,都有相似的映射。而在東方,也有相似的傳說和故事,印度史詩《摩訶婆羅耶》就是講述王國里兩個弟兄分支爭奪王位的宏篇巨著。有王權的地方必然就有爭鬥,是善是惡,是正是邪,人性的透射與道義的天平,對王權的忠誠,鎮壓與反抗,隱忍與復仇,是故事裡所有人物和情節得以前進的必然。

今年上映的巴霍巴利王終結篇,其實是這部電影的下半部,開端篇並沒有引進。所以對一開始並不知道故事的結局的很多觀眾來說,後面的心理打擊非常大。這一部很大的篇幅用來回憶和講述的是巴霍巴利王乃父,年輕的王子巴霍巴利的故事。

在遙遠的印度,雲霧繚繞的城邦,巨大輝煌的宮殿,富庶的王國,美麗的亞熱帶自然景象,代表古東方文明的物質與各種先進的農作工具,一切都隨著鏡頭的推進和變換美輪美奐而又真實感極強烈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或許,有的讀者會問,除了這一切,還有什麼更加美的嗎?

有,當然。

最美的,永遠是心的感覺。年輕的王子奉母之命周遊疆土與鄰國,他並不知王國內另一陣營正激蕩著詭譎與陰謀的暗流。

他找到了他的愛人,並把她帶回家。

國內放映的版本,是略有刪節的。在視頻平台上找得到的片段里,還有一小段歌舞,是公主回應假扮鄉下平民青年混入宮中名為學習實為求愛的年輕巴霍在因為自己判斷「失誤」而被水牛「撞傷」,探望過他之後,在夜色中的宮殿與眾僕使供奉神靈唱的一段抒發女兒心懷的祝禱曲。其實這節若不刪除,大家瞬間就會明了,公主已經對這個表面傻傻,實則深藏不露的小夥子動了心。

劇情的安排天衣無縫一氣呵成。當巴霍憑藉他的智與勇以戰神一樣的身姿幫助公主和王國擊敗了前來夜襲宮殿的敵國兵士,表明身份之際,他也正式贏得了她的心。東方的浪漫情懷在這段得到了最高的升華。乘坐天鵝大船駛回王國的一段歌舞與視覺,是電影中最華麗,最唯美,也最夢幻的片段。愛情使人沖昏頭腦,如果用銀幕表現出來,就是這樣的境界無疑了。

然而當船緩緩駛入國境的時候,桅杆在經過巨大的王國標誌石象雕塑時,觸碰到石像,輕輕地折斷了。

後面將要發生些什麼,所有觀眾的心中早已隱約有了不詳的預感。胸懷著一位未來的王者所秉持的義與正,當著全體王公的面,他無可避免地忤逆了母親。王位拱手讓人。聖賢常常會做這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衝突之後,他與妻子最後脫離皇籍,離開了宮殿。

但是惡徒與奸黨並不會就此罷休,受威脅於巴霍在民眾心中深植的聲望和愛戴,他們一步步地推進詭計與陰謀,務求將他置於死地。

他在妻子產子的夜晚在烈火熊熊燃燒的山上與敵人惡戰,身負重傷,將後背交予心腹之人,直至被此生最信任的長者所背叛並刺殺。火光熊熊衝天,映烤著他扶劍而坐的王者身姿。是本片最令人難忘的第二個高潮片段。我無法相信他的隕落,直至奪位的皇子出現並發狂地傾瀉仇恨砍向他的屍身,才從幻覺中清醒過來,知道他回不來了。

一切密謀在這一刻已經無需再多隱藏,惡人顯露他的本色,向皇宮內因自己錯誤的決定而驚惶難定的太后揭穿。她後悔嗎,她當然後悔,她祈求公主的寬恕與原諒,帶著她的初生嬰兒逃離王宮。而這個嬰兒是如何長大成人,他是如何聽說了自己的父母與身世,看過第一部的觀眾,就此一切連續了起來。他在母親和父親昔日的舊屬的幫助下,組織了義軍,推翻了暴君,為父報仇,成為了巴霍巴利王。

這樣的故事,關於王子與復仇,在中華的文化背景里,是極少的。關於王位與復仇,我能想到的只有早在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而那與篡奪父親的王權和復仇還不是一回事。及至初唐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和康熙皇朝的九子奪嫡,還只是兄弟之間對王位的正面爭奪。

誠然,這部影片的定位是神話傳說故事。在印度的宗教和文學中,神與人也常常是合而為一的。所以主人公具有神性與神一般的特質,才拍得出那樣令人的神經震撼的人物。

但是我們並不缺少歷史。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可是,能夠做到以史詩一般華麗凄美與壯烈的視覺與敘事,從戰爭,平民生活,自然景色,人物萬貌,由近及遠,一面是陰謀與奸佞,一面是仁義與赤誠肝膽,動人的愛情與公主的命運......鋪寫這樣攝人心魄,華彩萬丈,壯觀旖旎的電影故事,至今國人還沒有過。

去年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確實奇幻色彩很濃烈了,視覺與布景和製作也極致精緻,然而,劇本實在是太差了。

如果第一部在上映的時候我們在國內院線看到過,可能再看第二部時,心中不會那樣念念不忘。這種感覺有點像年少的時候看《雪山飛狐》還有《倚天屠龍記》,你原本以為那樣舉世無雙,俠肝義膽的大俠胡一刀,武當張翠山會永遠活下去,結果他們並沒有。以至於故事終了,人仍悵然若失,好像有什麼珍寶般的東西失去了再也彌補不了。

在網上找資料的時候,偶然看到了影片的導演在推廣期為影片做的一些介紹。他特別提及了,觀眾應該思索為什麼陪伴巴霍從小一起長大、教他武術、隨從著他遊歷疆土結識公主、有叔侄父子般情誼的卡塔帕會刺殺他。宣傳語說:王子由他養育,也由他殺害。(原文為英語:The boy he raised, the man he killed.)

對現代的觀眾,尤其是未曾聽聞或了解過中古時期的印度社會的文明世界的我們來說,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但是卡塔帕的身份,是一名奴隸,雖然他是赫赫有名的作戰將軍,對太后忠誠,然而,放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他的做法是完全說得通的。儘管他也曾經歷心理上的折磨與自我排斥,但是他必然服從的是太后的命令,他毫無妥協的忠誠無法針對某個個人,而是對王權和王國的效忠。

就像在《黑豹》裡面,我們明明覺得反面人物出現時的身份完全毫無立場可言,然而他做為皇族子孫的血統仍然決定了他有資格挑戰和質疑特查拉的王位,並在將其打下山頂後將王權輕而易舉納入囊中。女將軍說:我只能對王位宣誓我的忠誠(哪怕知道他非聖非善,他仍是王國的王)。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吧。所以,顯而易見的是,除了能力與本領的強弱,人格的正義,才是根本。德與位需相配,否則就是打開了惡與黑暗。

在反覆回想電影的一些片段的時候,除卻巴霍和公主相識相愛甜美令人發笑的片段,在影片的後半部,還有一兩片令我難忘。那是巴霍被貶為平民。置身於百姓之間。他與民同樂,日夜操勞,設計改進位造農耕和勞作工具及器械,在辛苦的勞作結束後,和百姓一起歡慶懷孕的妻子,他在人群中吹起嗩吶。

身為王者,憂國憂民,命繫於民生。他必定無悔於自己為正義與堅持做出的抉擇。然而在深沉的夜晚,巴霍立於石上遙望向遠方的宮殿。那一刻,他在想些什麼?是堅持不肯原諒自己的母親,還是離自己漸行漸遠的王國?

鏡頭飛快地切換了,宮殿中的太后佇立於風中,同樣地望向遠方,她是否思念與自己背道而馳的兒子,抑或是在想自己究竟做得對與錯?早已積重難返?

故事永遠是故事。神祗一樣的繼承人失去了王位,他成為一個傳說。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只有把美好的人或物以悲劇的命運講述出來,教人心碎,才是一個好故事的真正動人之處。


推薦閱讀:

橫店成影視產品「搖籃」
西部世界第二季第2集:Dolores提到的「武器」是什麼?
《您一定不要錯過》
其實,媽媽不是超人
從8.2到7.1,彭于晏背一半的鍋!

TAG:電影 | 影視 | 巴霍巴利王2:終結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