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到底爛在哪兒?

《巨嬰國》到底爛在哪兒?

4 人贊了文章

看完《巨嬰國》,總結下巨嬰國讀後的感受。

正面來看,文中提出一個觀點,接納即是愛,論證了很多次,很有啟發性。

反面來看,多次使用小說里虛構的人物和事件,完全不能作為論證觀點的論據,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作者本身就無法很好的區分觀點與事實,缺乏最基本的邏輯素養;其次,是出格,意思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常常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強行解釋心理學以外的問題。下面具體談談以上的結論。

讀完巨嬰國,讓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概念——攻擊性。書中的攻擊性概念跟字面意思不同,這裡相當於慾望,慾望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善待),就能感受到愛;否則,慾望被忽視,被嘲笑,被批評,就會壓抑自己的慾望,不能感受到愛。

舉個假想的例子,一對雙胞胎小孩,一個跟媽媽生活,一個跟爸爸生活,雙胞胎性格相似,喜歡用手捏菜吃,喜歡在外面玩的渾身髒兮兮的,累了直接往床上躺。媽媽看見孩子用手捏菜吃,提醒孩子先洗手才能用手捏菜吃,後來,孩子主動洗手,媽媽誇獎孩子講衛生,偶爾孩子忘了洗手,媽媽再提醒孩子;爸爸看見了,禁止孩子用手捏菜吃,並且要求孩子每次吃飯之前必須要洗手,有時候忘了洗手就會罵孩子不講衛生。

假如孩子一周有5天洗手,兩天忘記洗手,媽媽帶的孩子用手捏菜是被允許的,忘記洗手是可以被接納的,而孩子會得到5次講衛生的誇獎,孩子知道,不洗手媽媽依然是愛他的;再看爸爸帶的孩子,用手捏菜是不被允許的,忘記洗手是不被接納的,只有在洗手的時候他是被接受的,不洗手的時候則是不被接納不被愛的。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從別人對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評價中來的,媽媽帶的孩子,常聽到自己講衛生的評價,於是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正面的,孩子只關注如何做的更好,關注的東西都是正面的,孩子知道,自己一直都是被愛的;爸爸帶的孩子,常聽到的評價是不講衛生,於是主動洗手不會帶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偶爾的不洗手反而對自己的評價變低,於是擴展到其他方面也是同樣的,孩子的想法就經常是想如何避免犯錯,避免負面評價,他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是不被愛的。

同樣的孩子,同樣的習慣,不同的教養方式造就不同的想法。這裡說的評價的態度,就是書中說的是否被理解被接納,巨嬰國這本書用最簡單最淺顯的話講明白這個道理,書中用能量球做比喻描述的也是這個東西,有人吐槽能量球的比喻我不認同,只能說你沒有理解能量球描述的東西。

從反面看來,巨嬰國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提出觀點不能以正確的方式證明出來。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論據不合適,二是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不屬於心理學範疇的東西,三是以偏概全。

對於第一條,說的是區分觀點和事實,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說天鵝都是白色的,有人說天鵝不一定就是白色的,這就是觀點,觀點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怎麼證明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呢,就要拿事實來證明,一個人說歐亞非拉這幾個洲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證明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就是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能說四大名著都寫了白天鵝所以天鵝都是白的。也就是說,先提出一個個人觀點,再用事實去證明或者證偽,但是,用來證明觀點的論據必須是客觀事實,是真實反映現實的,不能夠用其他的觀點或者虛構的東西來證明另一個觀點。(當然,雖然上面的論證方式是正確的,但是後來澳洲發現了黑天鵝)而巨嬰國的論述中,則大量引用虛構的故事來解釋他提出的觀點。其中引用的來源包括中外神話、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西遊記、甄嬛傳等虛構的故事。

例如,女鬼、女妖與無欲男(113頁)一篇中,引用大話西遊中自由的紫霞仙子和受拘俗的悟空,引用金庸小說郭靖與黃蓉的例子,來論證有慾望的女人和被壓制慾望的男人的搭配的觀點;在被動、殭屍與寂滅(163頁)一篇中,引用電影《卧虎藏龍》中李慕白和俞秀蓮的例子來論證人必須跟隨自己的慾望這一觀點。作者絕大部分觀點都是用虛構的故事來論證的,不具有任何正確性真實性,只是符合邏輯上的推理,不對真實性負責。

對於第二條,舉個典型的例子,當年經濟學教授謝作詩,研究經濟學難出成果,便用經濟學的方法摻和社會問題,他說解決三千萬男性光棍的辦法,就是允許低收入男性合娶一妻,用經濟學的思路解決社會問題,產生了很畸形的東西。同樣的,研究心理學的,非要用心理學的思路解決社會問題,產生很多牽強附會的東西。

例如「都是在找媽:中國文化的實質」一篇(47頁),用心理學的觀點,大談中國傳統文化和集體主義,批判中國人集體心理水平是6個月的嬰兒的水平;

第三點以偏概全,舉個例子,一個骨科醫生,每天看到的人大部分都是骨折的人,由此他得出結論,全世界的人都將會骨折。同樣的道理,作者每天接觸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心理問題的,於是推理了一下,全中國的人都是巨嬰!只能說暴露了武老師,下結論很輕率,不加深思熟慮。


推薦閱讀:

影推薦 | 星際穿越——我一次呼吸划過你一輩子的歲月
精神分析 讓人自知
你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時代 | 大咖心理公開課
被蠶食的滿足感:那些混淆的體驗正製造著痛苦
精神分析幾種具體方法介紹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