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歡你這種不講道理的人

我就喜歡你這種不講道理的人

來自專欄精讀好書103 人贊了文章

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一顆願意接納自己的心。

01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想吐槽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好朋友遇到了事,心情很低落,於是一邊跟我傾訴,一邊問我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便一條一條地開導她,每一條都非常認真地在幫她解決問題,朋友點了點頭,但似乎並沒有因此開心起來,反而又去找別人吐槽了。

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明明是在用心幫助對方,對方非但不領情,甚至可能被你說得更鬱悶。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在《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這本書中提到一個關於自己朋友的故事:

他的朋友也是心理學出身,有一回某群的一個媽媽在吐槽,說孩子不回家好好寫作業,每天都磨蹭到晚上十一點,問大家有沒有什麼辦法。

群里當爸媽的立刻響應。

「一樣一樣,我們家娃每天都拖到半夜,被我吼得一邊哭一邊寫。等他哭完睡了,我再哭。」

「關鍵是現在小學布置的作業太多了,難度還大,很多題目我們大人都做不來。」

「幹嘛學習的事都是你來管,你老公呢?」

大家聊得不亦樂乎,但沒有一個人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學心理的朋友了解情況後,立刻在頭腦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解。比如,關注即強化——越是關注孩子不寫作業的行為,越是會強化他的這個行為等等。

於是,他編輯了一大段文字,把道理好好講了一遍。

結果那位媽媽的回復是:「感謝!很專業。」還配上了鮮花、笑臉之類的表情。

表面上看是接受了建議,但這個原先跟別人互動得熱情洋溢的媽媽,卻做了這樣一個禮貌和敷衍的回復。

朋友不解:這個媽媽是來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為什麼對群里那些然並卵的建議紛紛響應,卻對自己從專業角度給出的建議視若無睹?

李松蔚解釋,在他的心理諮詢中,有一類人屬於「遊客」,他們過來,只是找人聊聊自己生活中的問題,聊完了,就走了。

至於要不要改變,那是他們的事。

不是因為我們的說辭不給力,也可能是因為人家並沒有那麼願意向前走。

生活中的我們也一樣,有時候只是需要抱怨能被聽見,有時候需要讓人看到自己的辛苦,有時候僅僅只是確認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慘的那一個。

別人的道理很不錯,但對於我們來講,真正重要的是跟人一起,得到認可和支持。

大多數人需要的,還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節奏,和周圍的人一起吐吐槽。

02

你的好心指點,就算有理,也可能適得其反

前段時間,我報了一個心理學課程,學員全部加到一個微信群里,老師在群里發語音講課。

上了7天的課之後,緊接著後面還有其他課程。

如果想聽,需要重新報名,如果不想聽,就面臨著是重開一個群,還是讓少數不想聽的人先退群的問題。

然而,退群就意味著,群里老師講課的語音和課後解答的聊天記錄全都沒有了。

有些因為工作太忙,無法在短時間內聽完所有語音的人紛紛提議,另開一個群,多給他們一些時間消化消化。

結果有一位學員自告奮勇出來安撫,說不要心急,就算解散也沒那麼快,大家現在要做的就是,抓緊時間把沒有學習的課程趕緊補上,該做筆記的做筆記。

末了,還補一句:很多時候,希望只能寄托在自己身上。

看字面意思,她這番話並無惡意,也確實有道理。

但卻惹得一些人不高興了,覺得不了解自己時間安排的人,沒資格在旁邊指指點點。

其實,他們不高興的點,並非別人的建議沒道理、不靠譜。

而是,這些出於善意的建議,其實也是在暗示:在時間管理這件事上,我比你更專業,你只要按照我說的去做就行了。

但是,這種暗示似乎有一點兒越界了

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不了解我的工作,就沒有權利對我說:「對於你的工作,你工作上的時間安排,我比你更專業。」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478:逆反》中提到: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如果結論不是自己下的,而是被別人強加的,無論對方的觀點是否正確,都會本能地要找回這種自由,以體現自身的自由意志。

還有研究發現,教條式的語言,會讓我們感覺備受威脅,「你需要做的是……」「你必須……」就屬於這樣的語言,容易激起逆反,引發矛盾。

如果群里的那位學員換一種表達方式,說:「有沒有辦法每天早起一小時,爭取一點時間呢?」

把這種疑問表達出來,或許就會有一場關於時間管理的愉快討論。

就像李松蔚說的,這就創造了一個純粹留給對方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里,他是自由的,只有真實的反饋需要面對,而沒有誰規定他必須「怎麼做」。

03

對於向你倒苦水的人,可能需要適度的冷淡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事。

有人找你倒苦水,除了安撫,我們還會本能地幫他想辦法,甚至是解決問題。

於是,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他真的好過分,這樣欺負我!」

「是真的過分!就不能跟他講道理嗎?」

「講過啊,沒用……」

「那就跟他撕啊!要不要我幫忙?」

「算了,同事一場,以後還要相處,關心不要弄得太僵了……」

或者是老人跟子女抱怨,家務活做得腰酸背痛。

你說要不去做個按摩,他說沒事休息休息就好。

你說要不請個保姆,他又說不用,交給保姆不放心。

總之,他提出問題,你熱心解決,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原點,問題還擺在那,什麼也沒有改變。

實際上,別人在向我們倒苦水的時候,並不是真的要我們幫忙,只是想找個人,找個地方傾訴一下。

這時候,你往往只需要在情感上認同對方,繼續聽他們傾訴就好。

具體來說,就是這樣一種對話模式:

「你知道他有多過分嗎?……」

「真的好過分!」

「更過分的是,他竟然……」

「唉,太過分了。」

「對啊,你知道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有多慘嗎?」

「真的,你好慘哦。」

這樣的對話可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太冷血。

但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讓對方盡情地表達委屈,何嘗不是一種尊重呢?

理解對方的痛苦,但不建議他們改變,也是對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尊重。

就像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有時候,冷淡的相處自有一種溫柔的善意

那意味著:哪怕你不斷強調你的痛苦,我仍然相信你有為自己做主的能力

盲目講道理,才是自私的表現。

很多時候,矛盾發生,或是別人帶著情緒拋出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試圖通過講道理來化解。

但是,這種處理方式其實缺乏了一個對情緒接納的過程

當一個人被負性情緒包圍的時候,通常也是內心及其脆弱無助的時候。

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別人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會覺得你不理解他,心中更多了委屈,負性情緒進一步擴大,還有可能引發新的矛盾。

大道理誰都懂,但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道理,而是一顆願意接納自己的心:

我希望你了解到,此時的我是不開心的。

因為我信任你,所以希望此時無助與虛弱的我,能夠在你這裡得到短暫的停靠與休息。

願你我都能遇到一個不問對錯,並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人生知己。

作者:飛白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中不能忽視的法則
人際關係學問分享:三個職場人際交往原則你知道嗎
人際交往中的小技巧(5)
你分手的姿態能再丑一點嗎?
你的原則,就是你的人品

TAG:家庭關係 | 親子關係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