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禪修的必要:解脫心的牢獄,解開和合因緣如解麻繩。

關於禪修的必要:解脫心的牢獄,解開和合因緣如解麻繩。

8 人贊了文章

關於禪修的必要

有行者提問:如何看待不持定而直接體悟正思維

在領悟佛陀教法,趨向解脫的過程里,心的力量被理解和運用,心的運作被看見、被解脫。

被理解的心,可以是被法性直接理解的,可以是獲得大功德力,圓滿巴拉密之後的直接解脫。

如菩薩在成就佛道的修行過程中,可能會簡短地經歷禪定的修行,直接趨於無上正等正覺的無漏,一切有為法的盡舍。

這樣的教法更多是模仿聖者菩薩的成道,依靠功德的力量讓心直接獲得解脫。但這個過程畢竟力量有限,即使是獲得了法性,也只能達到行舍智,感到世間法的苦難,希望盡舍,懷著悲心繼續生活。

這就是大乘佛教現在追求的解脫之道,可以說是模彷彿的修行方式、希望成為聖者菩薩,獲得發心,將來往生佛國。

在這樣的修行中確實禪修不是必要的。可以依靠功德的力量推動心的轉變。

而希望獲得正自覺,解脫苦難,證得聖果,則需要一步一步前行,改變自己心智的狀態,認同那些粗重的、受苦的、集起的確實是苦的,依於無常,不是我。

在上座部尊者們的教導中,隆波帕默尊者的教法以覺為引導,可以說是已經獲得了類似大乘的功德積累,有一個超脫有為法的覺,來指導著自己觀修。這樣的修行方式當然是更快,更容易的。

如同俯瞰迷宮,覺者是禪修時的帶領者,指導者。

然而更多的修行者,只能身在意識的迷宮之中,或者說困在牢獄之內,希望從觸碰到的冰冷、堅硬的牆壁和欄杆開始,摧毀牢獄,拔除有為法的偏執之刺,平地飛升、身心化水、乘風上升、寧靜存在,最後海闊天空。

這也是對依照禪修解脫人道心、惡道心束縛的譬喻。

這是個連貫的、具體的心識的轉化過程。

從一開始依照因緣法集起的強烈,到強烈程度的放鬆,到集起變得平穩乃至細微,再到集起成為了凝固式的在,最後這個凝固如塵埃一樣的有為法之心識在變成光散逸彌散,如粉末碎盡。

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已經需要非常強的力量來完成。如果這裡只是用到有為法的力量去推動,則需要非常非常艱辛漫長的過程。

而對於已經解脫有為法的聖者來說,有為法的粗重、堅硬、塵沙一樣的煩惱,猶如以為外面的風沙、監獄的牆壁、冰冷的欄杆實有,都是夢幻泡影。

觀無常,即是發展這份觀凈、除盡一切有為法煩惱智慧的鍛煉。

這份智慧需要力量,需要心有力量,更需要佛法的力量。

佛是一切知智的完善者。可以認為當佛觀之時,所觀之對象都夢幻泡影——即使有取、粗重,也如夢幻泡影。

要發展這樣的力量,或者至少發展在自己因緣里這樣的力量,需要依靠佛法的慧,加上心的力量的推動前行。

就像把震顫的、速動的先安止住,繼而把粗重的一點點化成水,把水細微成風,把風裝在空間里變成塵,把塵光化掉成為空。

往下,有為法趨於空的心,對於無為的,解脫的,超越有為,知道自己不在其中,知道自己將離開輪迴的,

心將被解盡,和合而生的因緣如同被依照時間感擰成的麻繩那樣,將被梳理開來,一條一條的因緣都依照自己的和合而生。

行者於禪定出定,不放逸,不亂散掉心的力量,而是開始觀修:

如那位世尊、正自覺者、正遍知者、佛、如來所說,

心是和合的,生滅變異的,依於因緣而生——

像這樣,依於無明緣的行,

行緣的識,

識緣的名色,

名色緣的六入,

六入緣的觸感,

觸感緣的受,

受緣的愛,

愛緣的取,

取緣的有,

有緣的一切老死憂悲痛苦。

是這樣,如那位世尊、正自覺者、正遍知者所說,

所有和合無常的因緣,心像這樣於起集,

心依於無常而生。

像麻繩的麻絲那樣,

我將解開和合因緣的結、束,

我將了知那依於因緣而生的心不是我,

我將走向正性離生。

南無正自覺者

薩度!薩度!薩度!


推薦閱讀:

應當如實觀「 四食」
如何降服嫉妒心?
佛教說人身難得,如大海盲龜,真的是這樣嗎?那不是很有可能我們上一世為人都是非常久遠之前?
南傳佛教的內觀修法與北傳佛教的止觀禪修有什麼異同?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 佛使比庫 著

TAG:佛法 | 上座部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