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練習生》被嘲「百gay大會」:男性氣質成為壓迫機制?

《偶像練習生》被嘲「百gay大會」:男性氣質成為壓迫機制?

來自專欄 529D實驗室35 人贊了文章

文/曾於里,文化評論者

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名為《偶像練習生》的網路選秀綜藝,引起了廣泛關注。《偶像練習生》用一種拍攝「真人秀」的方式,記錄了一場練習生的選拔。該節目單期平均點擊率高達2億次,相關話題屢次登上微博熱搜。但與該節目高熱度相對應的是,練習生們的裝扮和言談舉止被不少網友群嘲。該節目共有100名練習生,性別都是男性,他們在節目中的裝扮常常是「濃妝艷抹」,不少人的一顰一笑也非常的「柔媚」。於是有人這樣評論道,這部綜藝是「百gay相親大會」,「滿地飄0,無1無靠」。

▲ 《偶像練習生》為愛奇藝2018年一季度重點推出的「超級網綜」,節目類型為中國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 ? 愛奇藝偶像練習生微博

很顯然,這樣的評價背後潛藏的成見是:男性不應該化妝,男性不應該柔媚;愛化妝且柔媚的男性,並不光彩。有人憂心忡忡地表示:這樣的節目會帶壞中國男性,會加劇整個社會的「男性危機/男孩危機」。這為我們拋出了一個話題:真的存在某種標準的「男性氣質」嗎?當一個男性舉止柔媚,喜歡裝扮,就意味著這個男性陷入某種「危機」當中嗎?如果不是,我們為何有這樣的刻板成見?它又是如何運作的?

「到哪去尋找高倉健」

不久前,杭州一所中學開設攀岩課也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杭州市下沙區一所中學斥巨資在學校里造起了專業級的攀岩牆,還請來專業教練,第一次開課就被學生瘋搶。校長的話亮了:現在男孩太文弱了,要給他們開陽剛課程補鈣。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不少中小學紛紛有類似的「拯救男孩」的舉動。武漢某小學設立「男老師工作室」,定期進行「男人間的對話」;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試點「男子中學」,設立全男生實驗班,添加拳術、中國象棋、男子電聲樂團等充滿男人味的課程;上海某小學還推出中國首本男生性別教材……這些學校代表了整個社會的普遍看法:中國男孩們越來越文弱,越來越「娘」,學業總體落後於女生,男孩們陷入了危機當中,亟需「拯救」。

不難發現,當我們認為男孩陷入危機時,我們的潛意識裡其實存在著一個判定男孩的標準,即所謂的男性氣質,當越來越多的男孩不符合所謂的男性氣質時,我們便認定這是一種社會危機。什麼樣的男性氣質?簡言之,這是「男人行為的社會規範」,比如男性就應該粗獷、豪邁、man、果敢、具有好奇心和好勝心、敢於嘗試、敢於擔當,就像中國古人說的「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

事實上,中國的男性危機的討論並非近些年才有的話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它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整個社會都在為「陰盛陽衰」而焦慮,並颳起了「尋找男子漢」的風潮。1985年第2期的《中國青年》雜誌上,在欄目總標題「一掃混沌平庸,揚我陽剛之氣」中刊發了一篇署名水竹的文章《到哪兒去尋找高倉健》,引起了社會大討論。

文章寫道:「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時,我去看了,深深地被男主角的氣質所吸引:剛毅,勇敢,百折不撓,把感情埋得很深,又愛得那麼熱烈……可是,那畢竟是銀幕中的形象,我得在現實的土地上找到『高倉健』。但我失敗了。」接著作者舉了自己的失敗的感情經歷,並感慨道:「幾經碰壁,我已沒有了熱情。我真不明白,中國真的缺少男子漢嗎?」文章還配了一篇《編者沉思》,把「男人素質」上升到等同於「民族素質」的宏大話語體系當中:「她(水竹)的失望,並不僅僅是對某些男人的失望,同樣也包含了更深刻的內容——對我們民族素質的憂慮。」在後文的討論中,編者充斥著「民族優秀的氣質——首先是男性素質」的論調。

▲ 《追捕》劇照。 主演高倉健被代表了戰後積極向上、勤懇勞動、敢於擔當、沉穩自信的日本男人形象。 ? 四川在線

如今「男性危機」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有類似的討論,但中國的「男性危機」呼聲卻尤其顯得迫切,跟1980年代一樣,它被上升到社會、民族乃至國家前途的高度。比如翻譯家林少華就說,「男孩有點不像男孩了,男人有點不像男人了,各行各業都顯露出陰盛陽衰的跡象……沒有陽剛之氣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沒有陽剛之氣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國家。」而性別史研究者陳雁還指出,「東方所謂『男性危機』,更反映了某種民族主義的焦慮,近代以來,東方一直受到西方壓迫。在國內,男人處在上方。但一旦與西方比,又處在下面,所以急於顯示男性雄風。」

對「男性危機」的恐慌,以及對男性氣質的推崇和不斷拔高,也逐漸成為對偏離於男性氣質的男性的一種「歧視」,他們常被稱呼為「娘娘腔」「娘炮」「變態」「膽小鬼」,並被「逐出」男性的隊伍。可問題是,男性氣質真的就是一種價值正確和道德正確嗎?

被建構的「男性氣質」

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發表了一個著名的觀點,「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ames,a woman」。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也即女人之所以得像個「女人樣」,是後天性別社會化塑造的結果,而不是先天就應該如此。這也是sex和gender的區別。前者為「性別」,後者為「社會性別」——gender的詞義包含了傳統觀念、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等對於性別的建構和規範。在很多時候,後者的標識意義遠遠超過了前者,生理特徵的意義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這一論述也適用於男性,男性既是一種生理性別,更是一種社會性別。所謂的男性氣質,顯然就是社會性別的範疇,它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而不僅僅是生物學的建構。

性別社會學家R.W.康奈爾(R.W.Connell)在《男性氣質》一書中進一步指出,「性別的常識性知識不是恆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的理性認識,通過這些實踐,性別就在日常中『形成了』或『完成了』。」在書中,她將男性氣質劃分為四種類型:支配性、從屬性、共謀性和邊緣性。

支配性的男性氣質並不是指某種固定的性格類型,而是在一定的性別模式中佔據著支配地位的男性氣質,憑藉這一氣質,男性聲稱和擁有在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比如男性對政府、企業和媒體的控制;男性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財富的支配權;男性對暴力手段的操控以及將女性趕回家並漠視她們對平等的要求……「男異性戀者更像統治階級」。

▲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小男子漢》教材,編者希望幫助男生了解生理、心理成長變化方面的知識,增強自我保護等基本能力,從而提升男孩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素質。但推出後廣受批評。 ? 中國日報中文網

從屬性男性氣質,是相對於支配性男性氣質而言的,二者是從屬和統治的關係。比如突出的情形是,男異性戀者處於統治地位,男同性戀者處於從屬地位,「所有支配性男性氣質的符號體系所排斥的特徵在男同性戀那裡都可以找到」。「男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敵意涉及真實的社會實踐,從工作歧視、媒體中傷到關押及不時的謀殺……這些實踐的要點在於它不只中傷個人,而且還劃清社會界限,以與被排斥者的距離來界定『真正的』男性氣質。」

R.W.康奈爾深刻地指出,「男性氣質事實上就是權力最赤裸的表現形式」。男性氣質的本質其實是父權制度,它在構建男性所該具備的品性的同時,同時也在設定了一種性別等級秩序和權力分配方式,擁有男性氣質的人同時也在男女關係中掌握著壓制性的力量和權力,男性氣質成為父權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依據。

有人會說,古代中國曾長時間對於同性戀的態度頗為寬容,是否意味著男性氣質的建構不存在?並非如此,只不過古代的男性氣質建構不是依靠氣質陰柔,而是是否「威脅到家庭的穩定和傳宗接代的任務」。徐艷蕊、楊玲在一篇文章中以清代李漁的《男孟母教合三遷》對此進行了論證。小說講述儒雅秀才許葳在逛廟會時看上了出身貧寒的俊俏少年尤瑞郎,花費巨資百計謀求歸家為妻,並許諾為其父養老。為了報答許的付出,尤瑞郎自宮以表明心志。後小人讒妒陷害許葳致死,尤瑞郎守節撫孤,終使許葳與前妻之子科舉成名,自己也受到朝廷旌表。

換言之,那個時候男性氣質的關注點不在於男性是否是同性戀,而是同性戀的男性是否也具有「婦德」,不影響其他男性傳宗接代,並幫助其獲得功名。她們轉述了香港學者趙文宗的結論,儒家文化「不是以性行為本身的好或者壞為基礎來考慮的」,而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倫理關係中來評價性行為。「只要在這個背景下,什麼樣的性行為都可以被接受,除非它對這個人際關係有負面效果」。

也即男性氣質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的,但始終如一的是父權制度,是等級秩序和不平等的權力分配。男性正是憑藉這種性別構建在社會結構中獲得自己的位置,並保持對權力的掌控。

成為一種壓迫機制的「男性氣質」

男性氣質的絕對權力位置,是通過女性氣質的貶低、排斥和邊緣化予以實現的。男性氣質的背後,首先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公平。

比如「男性危機」的說法,本身就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它潛藏著這樣一個鄙視鏈,即男性氣質要優於女性氣質,並且男性氣質只有男性才能擁有,否則女孩具備了男性氣質,不是可以平衡危機嗎?因此,一直致力於婚姻家庭研究的研究員徐安琪指出,「我認為那些『男孩軟弱、說話細聲細氣』、『女孩強勢、言行潑辣』之類的感嘆和憂心,反映了一些學者和公眾至今仍將男性視作具有睿智、自信、獨立、剛毅等品性且學業優秀、職場主角並馳騁世界的強勢群體。」

何況,男性氣質背後有著揮之不去的父權制陰影。就比如當我們認定男性應該更堅強、更陽剛,男性應該成為家庭的頂樑柱、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時,我們其實也在賦予男性「一家之主」的地位,並承認男性理應在職場上更有作為;與之相對的是,女性就應該扮演好「賢內助」的角色,在職場上弱於男性也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教育學者朱永新的說的,「女孩子的所有優勢,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幾乎『喪失殆盡』。用人單位或者明顯或者含糊,表現出重男輕女的傾向……所以,我說,需要拯救的不僅是男孩,女孩子同樣需要拯救。」

不過,被男性氣質壓迫的不僅僅是女性,也包括部分男性。當男性氣質成為一種刻板成見和約定俗成時,如果一個男性無法滿足期待,外界對他的壓迫就產生了,他也會遭到歧視和嘲諷。就像李銀河說的:「按照男權社會的規則,男性必須工作掙錢養家,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競爭的壓力;男性不能表現出內心溫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發展上受到壓抑;由於壓迫女性,男性也喪失了在男女平等的環境中生活的經驗。」

▲ 據統計,2013年英國登記的自殺人數為6233人。自2007年來,女性自殺率基本維持不變,而男性自殺率從2001年起達到最高峰。自殺的人當中10個有8個是男性,該數據在過去三十年內持續增長。 ? 鳳凰文化

問答社區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答,「男人被人說娘(娘炮)是什麼感受?」。底下的留言多是血淚史,答題者往往在小時候因為所謂的「娘」而遭到同學的恥笑、欺負和侮辱,不少人還因此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同樣地,不少人對於《偶像練習生》中練習生裝扮和舉止的嘲諷,也是因為他們並不符合男性氣質的期待。對此現象,性別史學者陳雁如此解釋道:「男人受到歧視,並不是因為女人歧視男人,而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性別制度在歧視不符合它的要求的男人,而『男性歧視』主要歸結於社會文化對於霸權性男性特質的推崇。」一旦男性氣質被動搖,父權制也會被動搖。

有人樂觀地指出,隨著「她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女性消費力量的崛起,女性的消費訴求使得傳統的男性氣質發生了鬆動,《偶像練習生》的火爆以及中性氣質的「小鮮肉」「小奶狗」的走紅就是例證。不過在筆者看來,這種鬆動是有限度的。誠如戴錦華說的,這是「資本對於單純的男權結構的超越」,但並非資本站立在女性一方,而是「在無所不在的資本邏輯中,我們每個人作為『人』的意義正在不斷地貶低和下降,成為資本鏈條中的一個部件;在工具或部件的意義上,當然沒有人在乎你是男是女了」。

要徹底改變「霸權性男性特質」,歸根結底還在於改變不公平的父權制度,只有當社會足夠開放、男女之間足夠平等,每個人才能真正擁有成為自己,並且不被干涉、不受歧視的權利和自由。


推薦閱讀:

颶風的性別
人的性別遺傳導學案
英國新規:夫妻雙方可以不論性別互換稱謂
《錯了性別,不錯愛》—帥T室友如何掰彎直女?
性別與城市二:被父權制空間削弱的女性

TAG:娛樂 | 綜藝節目 | 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