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商的科學解讀,第二篇

分享最實用的兒童成長心理學

從我記事兒的時候開始,就常聽身邊人說,某某小朋友聰明,是因為他爸媽聰明,遺傳基因好。後來,這麼說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還是敬重的師長,慢慢我也堅信了。相信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前,和我一樣堅信:智商是遺傳的。但根據呢?是道聽途說?還是看了媒體報道或者專家介紹?還是,僅僅憑直覺?

遺傳被神話的年代

無論是達爾文的物種演化論,還是20世紀末被DNA開啟的生命科學,都在提醒我們,基因很重要。或許,就是這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綁架了我們的直覺,讓我們認準了遺傳的神力。從那時起,遺傳,就成了新的宿命論,成了心靈雞湯,或者成了自暴自棄的許可證。

關於智商遺傳的神話,還真有科學的依據。過去幾十年,科學家對雙胞胎做了很多研究,希望從他們身上找到智商遺傳的證據。因為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他們的智商也一樣,那麼智商遺傳就算有了證據。

最近的一次大規模雙胞胎研究是在2004年。科學家對1萬對雙胞胎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的智商非常接近,相關性達到了0.86(完全相等是1)。在之前的另一項研究里,從小分開,被不同家庭撫養的雙胞胎,成年後智商的差距也非常小。這些結果,不就是說明智商主要靠遺傳嗎?怪不得,人們都說聰明靠遺傳,原來還真有科學依據,對嗎?

在美國,還有這麼一種現象:中產階層家庭里孩子的智商,比低收入階層孩子的智商,高9個點左右(普通人是100點)。同樣,黑人孩子的智商,也比白人孩子的智商低,差距是10-12個點。而亞裔孩子的平均智商,比白人孩子高3個點。

這麼看下來,出身和種族都會影響智商,原因應該也是遺傳吧?龍生龍鳳生鳳,富人家的孩子天生基因就好;而種族呢,也代表基因,不同種族的人,智力水平也不同。這麼解釋,看上去順理成章。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大概從8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在不斷告訴大家,智商80%靠遺傳。那是一個遺傳被神話的時代。身高,性格,智商,甚至行為習慣,都被說成是由遺傳決定,很有點宿命論的意思。好像是人還沒生出來,這輩子會怎麼樣就定下了。

從80%,降到50%

時間能檢驗真理。隨著研究的深入,真相一點點地展現出來。80年代之後,美國做了很多教育改革,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在這些改革里,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現象:那些生活在貧困環境的孩子,原本智商比較低,在使用新的教學方法之後,不僅成績提高了,智商也得到了提高。比如,之前我們說過,互動式閱讀可以在4歲後,提高孩子的智商,並且效果可以持續到小學4年級。

領養研究,也在質疑智商遺傳論。在一項研究里,科學家挑選了兩批被領養的嬰兒,一批孩子的媽媽智商在95以下,另一批孩子的媽媽智商在120以上,算是兩個極端。而領養這些嬰兒的媽媽,都是高收入、高學歷。幾年之後,這些孩子上小學的時候,他們的智商都超過了同齡孩子的平均值。但親生媽媽智商較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得分,還是沒趕上親生媽媽智商高的孩子。這說明,遺傳和後天環境對智商的影響都很大。

不同種族間的領養,也在弱化遺傳的影響力。在另一項研究里,黑人嬰兒被中等收入的白人家庭領養。結果在小學期間,他們的智商得分達到了110-117之間,明顯超過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說,在中產層的白人家庭里,黑人的智商被提高了。這說明,環境對智商的影響巨大。

過去30年中,領養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結果也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已經慢慢得出結論,種族和貧富差異影響智商的根源,並不是遺傳基因,而是後天的養育環境。

現在,心理學界的普遍認同是,遺傳對智力的影響,大概是50%。

影響可能更低,並且不直接

過去10年間,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智商的遺傳」會隨著年齡變化。科學家跟蹤對比了子女和父母的智商變化,從中發現:在兒童期,子女和父母智商的相似度是0.40(滿分1),到了成年期,這個相似度提高到0.60,等到了中年期之後,這個相似度又提高到了0.80。

看上去,這個結果好像在說,子女的智商主要靠遺傳,年紀越大越明顯。但科學家們卻又另一種解讀。他們認為,遺傳基因影響智商的方式,並不直接,而是間接的。遺傳基因直接影響的,是人們的興趣趨向。比如,有些人喜歡音樂,有些人喜歡讀書,有些人喜歡寫作,有些人偏偏喜歡讓大多數人頭疼的數學,當然也有些人,喜歡吃吃喝喝和什麼都不做。在童年裡,孩子們身不由己,做什麼都有家長和老師決定,但隨著慢慢長大,孩子們的自由度越來越高,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所以,小時候智商不像父母,是身不由己,長大後越來越像父母,是因為興趣和父母一致。

根據這個理論,雙胞胎的智商相似,也可以解釋成,遺傳決定了他們共同的興趣導向。哪怕雙胞胎不在相同的環境里生活,只要他們都有選擇興趣的自由,智力水平就會很接近。

經過這種解讀,環境因素就成了決定智商的關鍵因素。看到這裡,你還堅信智力主要靠遺傳嗎?

不可解的複雜

今年7月,《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對7萬8千人的基因和智商做了對比,最終找到了52個影響智商的基因。

52個基因都能影響智商,這不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些基因並不是獨立影響智商,它們是相互配合著影響智商。而這種配合,到了極其複雜的程度,就連計算機也沒辦法推演模擬。簡單點說就是,「為什麼某人智商高?」這個問題,恐怕沒法用基因明確解答。(決定身高,頭髮顏色,眼睛顏色,膚色的基因都只是一兩個,沒這麼複雜)

之前的文章里,我們還提到過一個很特別的科學實驗。它說的是,老鼠在不改變遺傳基因的情況下,居然能把性格遺傳給下一代。這種特殊的遺傳方式,叫表觀遺傳。它主要是受環境的影響。比如,最近在我們人類身上發現的表觀遺傳是「貧窮基因」——年幼時的貧窮,會通過表觀遺傳影響後兩代的子女。有了表觀遺傳的參與,智商的遺傳方式就更複雜了,很難分清那些表現來自環境影響,那些純粹是DNA的基礎。

之前的另一篇文章里,我們還提到過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稟賦固然重要,但通過後天努力,人的素質可以不斷提高。簡單說,就是相信腦力的用進廢退。隨著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通過有挑戰的思維鍛煉,可以提升智商。

人類大腦,是超越遺傳的工具

如果說人和其它動物有本質的區別,那這種區別,應該就是我們的大腦,和它所代表的學習能力。絕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能力,都來自先天的遺傳,也就是寫在DNA里,但偏偏人類不同。我們的遺傳基因可以攜帶1.6GB的信息,相當於一個容量非常小的U盤。但我們的大腦,卻能裝下100TB的信息,相當於100多台筆記本電腦的容量,潛力巨大。

人腦的這個容量,是給後天學習專門準備的。動物們,被基因操控著,該吃什麼,該在哪生活,該什麼時候繁衍下一代,自己說了都不算,一切都是基因說了算。唯獨人,可以通過學習傳承知識和文化,擺脫了遺傳基因的束縛。

在這個時代你我,何必再多想基因?真該多花花心思專註學習。也該把這種觀念傳遞給我們的子女。

寶寶體檢時測的智力,不算數!

現在很多醫院都給嬰幼兒做體檢,2個月,4個月,6個月,9個月,1歲,2歲,3歲,好像都有對應的體檢。有些體檢里還有一些智力測試和問卷調查表。比如,把玩具藏在一塊布下面,看看寶寶能不能發現。

嬰幼兒體檢,主要是對寶寶發育速度的評估,比如,運動能力,行為習慣,尋找物體的能力。長期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測試,對寶寶未來智力發展的預測能力,非常有限。

如果寶寶體檢後得到,「發育滯後」的評語,爸媽大可不必擔心。它們只能說明,寶寶在現階段,在某些方面,發育得不如大部分同齡寶寶。在20年前,小兒科還很重視這種「滯後」。但近年來,醫學界已有新的共識:在嬰幼兒期,不同孩子的發育差距,可以非常大。而且這些差異,並不能準確預測孩子未來的體質和智力發展。也就是說,

嬰幼兒的成長發育,沒有「幾個月大,必須怎樣」的標準,只有「幾個月大時,一般會怎樣」的參考。

(有些醫院的知識更新較慢,對嬰幼兒體檢的態度有點跟不上時代節奏。咱們做父母的,心裡有數就好。)

要不要給孩子測智商?

測智商,就像在孩子身上貼標籤。比如,「你真聰明」,或者「你怎麼低於平均值啊?」。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嗎?它催人奮進,教人勇於接受挑戰,從而幫助提升智商;與它相對立的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它讓人逃避挑戰,讓人變笨。測智商,很容易得上「固定型思維病」。

想讓孩子有個高智商,應該給他創造合適的成長環境。期待孩子學習成績好,培養興趣,端正態度,傳授他高效的學習方法,恐怕要比期待他有好基因更靠譜。

希望靠好基因換個高智商,盼望樹大自然直,是賭運氣;而扎紮實實的培養孩子,才是家長們該做的事。


推薦閱讀:

詳細解讀白領養生7細節
重磅來襲!刑訴考前2小時精練解讀
史上最全海淘男士服裝鞋帽尺碼解讀匯總
解讀:同是歸國自首犯 量刑為何大不同?
風水解讀:婚房風水布局的幾大講究

TAG:科學 | 智商 | 解讀 | 第二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