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簡史 - 從佛圖澄到僧肇

中國佛教簡史 - 從佛圖澄到僧肇

來自專欄那爛陀寺5 人贊了文章

佛圖澄:

釋道安:本無蹤(道家的觀點),般若學。披著道家思想,解釋佛學思想。小乘佛教為主: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阿毗曇心論等。翻譯原則:五失本三不易。

廬山慧遠:官二代。法性實在論。形盡神不滅,人由五蘊和合而成,補特伽羅是輪迴主體,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的靈魂,不含我。薪火之喻。承認有輪迴主題,並且神性與法性契合,本質上是神秘論。

《沙門不敬王者論》:佛儒合明論

凈土宗初祖,念佛三昧——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稱名念佛。

六家七宗:本無宗,心無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緣會宗,本無異

本無宗與本無異宗的區別:

心無宗:把"緣起性空"理解為"心空":有為實有,色為真色。

即色宗:認識論觀點:心若不計,青黃皆空。宇宙論觀點:所有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生成的,所以說事物是空的。

識含宗:三界為長夜之宅,心識為大夢之主。外界為空,認識外界的心識不空。(錯誤的觀點)

幻化宗:萬物幻化,心神猶真不空。(空境不空心)

緣會宗:因緣散,萬法空。

鳩摩羅什:

歷經:前秦苻堅,大獎呂光,後秦姚萇,後秦姚興。後領導官方譯經,800餘人。

譯經:《妙法蓮華經》《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中論》《百法明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中觀派理論:

駁: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現象實有,法體為概念虛有。

自性非本質,參看三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假名、概念,是人們受苦的根源:

般若智慧,實質上是認識到"概念"是假的,不"概念"為實有。

中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對待涅槃:有無餘依涅槃(是否留存肉體),自性涅槃(無我自性空),無住涅槃(認識到諸法戲論,去除遮蔽自性空的無明。輪迴與寂滅,皆表象,不著二邊,入無住涅槃。真正重要的是慈悲與智慧。)

僧肇:鳩摩羅什弟子,人稱:解空第一。著:《肇論》,含四論。

1、物不遷論:破運動與靜止著一對概念。動而常靜,靜不離動。同一剎那間,物體恆常,因此無動。不同剎那間,物體已非原本,因此無靜。

2、不真空論:不真就是空。自性非有,現象非無。

萬物無實體,不代表無現象。現象實有,非虛空——緣起有。

萬物存在,但無自性。自性本空,非實有——自性空。

法輪——佛的教法。

萬物眾起因緣生,因此非實有。萬物確有緣起現象,因此非實無。


推薦閱讀:

佛教弟子應如何拜太歲
佛教:知恩 報恩
參悟佛教故事系列:用平常心參禪、悟道、修佛
南無妙華蓮華經

TAG:佛教 | 佛教文化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