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轟7A再參加國際賽事 為何殲-16出現後它還不開始退役?

殲轟7A再參加國際賽事 為何殲-16出現後它還不開始退役?

來自專欄網易談兵169 人贊了文章

這幾天,中國自行研製的殲轟7A戰機再次參加了國際軍事比賽2018。

作為中國研製的一款純中國血統的戰鬥轟炸機,殲轟7A在技術上已經不算先進,畢竟該機機身設計水平,只能算得上是二代半水平,但是,殲轟7的研製和裝備,並沒有受到引進蘇30和國產殲16重型戰機問世的影響。

其實,很多人都有疑問,在殲16戰機開始裝備部隊之後,技術水平已經落後的殲轟7,為何不開始退役?

畢竟殲轟7研製時間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而最早服役的殲轟7也已經有20多年,和現在已經服役的殲10、殲11、殲15、殲16甚至殲20隱身戰機相比,殲轟7的存在,確實顯得有點不入流。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中國海空軍這些年來裝備了近千架第三代和第四代先進戰機,但是,作為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三的國家,這些飛機還遠遠不夠,中國需要保有一定數量的各型戰機。因此我們也可以見到,除了殲轟7外,還有超過1000架的殲7、殲8和強5戰機尚未退役。

更何況,殲轟7最新改進型殲轟7A,雖然機身略為落後,但是由於機體和起飛重量都很大,殲轟7A裝備的雷達和火控系統都符合第三代戰機的要求,最大載彈量也接近7噸,是僅次於殲16的國產戰機。

不管是在作戰半徑,還是在火力持續攻擊能力方面,殲轟7A戰機,都還有很大的餘熱可以發揮。

當前,中國海空部隊裝備的各型殲轟7數量已經超過了200架,僅這項數據就可以知道,殲轟7在解放軍戰鬥序列中,算得上是絕對的主力型號。

不過,在我們看來,未來西飛或不會再推出殲轟7更新改進型號,其主要精力將放到運20和更新一代隱身轟炸機的研製和生產上。而殲轟7的位置,也將逐步由沈飛研製的殲16和其他更先進的戰機來替代。

作為一款純國產戰機,殲轟7戰機的研製的發展,經過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當年,和殲轟7一起參與競標的戰機,還包括洪都研製的強6,以及沈飛研製的殲轟8,我們也可以簡單講一下。

上世紀70年代初,西沙海戰的出現,讓解放軍充分認識到自己缺乏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雖然當時中國海軍取得了擊沉南越海軍護航炮艦1艘,擊傷驅逐艦3艘的戰績,但是急需新型殲擊轟炸機的現實需求,也成為擺在解放軍面前的當務之急。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中國開始著手研製新一代戰機,當時,參與競標的型號有三種,除了洪都強6和沈飛殲轟8型號外,還包括西飛研製的殲轟7計劃。

在這三款戰機中,強6的技術水平最高,面臨的研製難度也是最大的,也正因此,外界對這款戰機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

不過,最終由於沒有解決結構超重問題、可變後掠翼控制技術等難題,尤其是渦扇6發動機遲遲無法定性,強6強擊機的研製,幾乎進入到一個死胡同。

而沈飛殲轟8戰機立足於殲8戰機為基礎,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進,整體性能也不能保證最終能滿足作戰需求。

當時,對新一代戰機的要求是提高機動性和載彈量,這與殲8原本的設計有很多衝突的地方。況且,受制於平台限制和先進發動機等因素,加上沈飛在新一代戰機方面的技術積累,很難在短時間內拿出可行性方案,導致殲轟8的發展必將面臨眾多內部和外界的困難。

西飛拿出的殲轟7方案,在所有方案中顯得最為保守,沒有強6採用的可變後掠翼技術,也沒有殲轟8高空高速戰機平台的先天性束縛。

但重要的是,西飛有從英國引進的50台先進的斯貝渦扇發動機,這是新一代戰機研製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動力系統,加上殲轟7戰機設計上極強的可實施性,最終,殲轟7成功勝出,成為中國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武器項目之一。

就這樣,首架殲轟7戰機在1988年12月14日首飛成功,並在1992年小批量裝備部隊。

尤其是中國在斯貝發動機基礎上,成功研製出國產渦扇9發動機,使殲轟7戰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唯一一款完全國產化的先進戰機。

即便無法從俄羅斯獲得蘇27和蘇30,以及相應的AL31系列發動機,中國也可以依靠殲轟7戰機,實現對大部分領土和領海的戰備巡航。

這也是直到今天,殲轟7及其改進型號,還在中國海空部隊服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這一點,對殲轟7戰機來說,幾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首發於談兵公眾號(id:wytbjs)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推薦閱讀:

BBC:中國一大學舉辦扔手榴彈比賽
癱瘓美日軍事基地,需要多少枚東風導彈?
第三十三章 傷心嶺伏擊戰
第四部分 海外駐軍(4)

TAG:軍事 | 軍事裝備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