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一顧?信手拈來?你忽略了真正的自己

不屑一顧?信手拈來?你忽略了真正的自己

帶著莫名其妙的疑問,

開啟這篇文章的體驗之旅,

或許此時的你是忐忑恍惚的,

也或許是一臉懵沌的,

但是有一點,

我相信這是所有人點擊進來,

看這篇文章的一個共性,

那就是

對神秘未知的一種探索和求知意識。

人類從上古時代開始,

已經是在

源源不斷的探索和求知當中前進。

從思想的迭代升騰到行為活動的

日趨完備,

逐步構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

在這個過程當中,

啟迪和寄託人類智慧的藝術

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原始的岩畫摩崖石刻

到柔絹綿紙的墨色戲舞,

從陶土青銅的食器湯皿

到青花粉彩的案頭雅品,

再從匠心手作的傢具雕作

到掌間方寸的牘扇核爐,

大到博物院美術館,

小到個人收藏愛好者,

無不見證了日趨進步的人類文明。

在這浩浩蕩蕩的藝術大軍中,

有一些是用於了空間的陳列和使用,

而有一些則進入到

自己的隨身物件當中,

盤玩欣賞,

時時相伴。

近些年以來,

很多朋友經常和我聊起

有關核雕的一些話題,

我所給予的反饋,

還是一直堅持我一如既往的觀點,

任何一種藝術類別或者載體,

在與我們的接觸和互動當中,

如果我們不能走進她的世界,

讓她的力量和靈魂走進我們的內心,

任何一種收藏玩賞,

我覺得都是對牛彈琴,

徒勞無功。

核雕,

做為一個腐朽化神奇的方寸小物,

通過匠心妙構的靈手巧琢,

將一枚棄核廢物

打造成了一件藝術作品。

在創作過程當中,

就形式而言,

無論何種題材的雕琢,

其實都是一個進行減法的過程,

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

減多和減少的問題,

何為多?

何為少?

我想這個都沒有絕對化的標準,

關鍵在於「度」的把握,

這個「度」,

即是審美認知和藝術積澱修養的

綜合展現。

技法,

只是一種手段,

實質乃一種「熟練活」的運用,

相比而言,

前識意圖的布局安排、位置經營

則更為重要,

而《養生主》中皰丁所言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更是將藝術創作

上升到生命頂層的靈府洞天。

那麼在核雕創作的「多」與「少」上,

縱觀現世諸多作品,

大都趨於了兩個走向,

一部分在「少」上大作文章,

即一枚核體之上,

工藝繁複,

減去的部分特別少,

滿工之風大行其道,

尚不知是進行藝術創作

還是序列化的體力勞動?

另一部分雖在「多」上頗有追求,

減去很多,

留白很大,

似乎很有意境,

但大多卻又過於寫意,

缺少了精微的細節刻畫,

也是呈現一片混沌之態。

其實本身留白沒錯,

在整體布局上,

可以和收藏盤玩兒的人

形成一定的呼應,

給予人、對象更好的想像和思維空間。

但是如果沒有細節的靈動凸顯,

則缺乏了打動我們的精神亮點,

會使整個作品

停留在一個平庸的視覺層面。

人的感知系統有一個特點,

對於大的雄偉的對象,

渾厚、壯觀,

可以引起人內心的觸動;

而對於小的精微的個體,

細膩、靈動,

才可以泛起我們心動的浪花,

這是來自於人性本質的一種感受認知。

一件讓人賞心悅目的核雕作品,

在保證核體本身色澤、密度、油性等

皆佳的情況之下,

首先可觀手工技藝層面的嫻熟表現,

也就是技法層面的多重靈活運用

和創作水平的極致發揮,

這是人與物的心靈呼應,

這是思想與自然的渾然一性,

這是新的生命本體的誕生,

這也是純手工藝術的靈魂盎雄。

一件讓人賞心悅目的核雕作品,

在本體生命力的催生之下,

通過藝術審美的打造和精神的生髮,

再次回到了我們的手中。

盤玩撫娑,

特性之徵悄然卓顯,

核質本體的內在元素

與人之皮膚的

微生物及汗液進行化學作用,

產生了顏色與包漿的濃厚變化,

這是再一次內外呼應的歷程,

每個人手上所含的不同微生物

以及油性和非油性皮膚的不同,

會導致

我們在盤玩過程當中出現一些差異化,

有的色變會快一些,

有的色變會慢一些,

有的會包漿濃厚一些,

有的會包漿清爽一些。

但最終我們都會達到一個平衡,

即無論我們的過程是怎樣的,

最終的結果都會達到

由內而外的一種玉化和渾厚之果。

一件讓人賞心悅目的核雕作品,

他必是和我們相伴一生的老友、知音。

一起走過的路程,

一起磨礪的歲月,

一起承受的堅韌,

一起感悟的快樂。

一生當中,

這位老友,

對我們起到了莫大的激勵和幫助。

這是真正的玩物尚志,

而非玩物喪志。

核雕整個的變化過程,

從創作伊始到作品呈現,

從我們開始盤玩到最終包漿的湧現,

這個過程可以說,

是和我們

內心及思想互通互動的一個過程,

當我們煩亂時,

盤玩核雕使我們靜心理緒,

當我們獨處時,

盤玩核雕

使我們進入一種專一的思維狀態之中,

不同的題材容易引起我們不同的聯想,

花鳥人物,生活百態,

園林山川,世外桃源,

這些都是可以在我們坐卧之間,

即可神遊意會之境,

指尖滾摸,

翻轉細摩,

可謂掌中微物而氣騰乾坤。

一件讓人賞心悅目的核雕作品,

從原始顏色與包漿的盤玩

到最終的油潤玉化,

可以說,

也是我們人的一生所走過的一個歷程。

我們年少時的活力成長

與核體在山野中的純樸飄蕩同步,

我們青春時的成才擔責

與核體在後期的藝術雕琢同頻,

我們奮進時的激情博進

與核體的色漿逐變同行,

我們輝煌時的積澱省悟

與核體的最終內外潤透同果。

這是沉浸的內斂與剛強,

這是價值的傳承與物道的省榜,

這是源自人核共修的力量。

指尖拈其一生,

不可盲摸無果。

捏、按、轉、摸,

日夜共舞,

發現更深的自己,

感悟更大的智慧。

核雕,

真的應該時刻深度感知!

小物件,大乾坤,

你的人生,

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喜文樂鑒創始人 孫波

2018年8月4日於潞州上黨門


推薦閱讀:

佩戴橄欖核雕真的對人體有益嗎?
最基本的橄欖核雕常識,值得我們收藏
從果實到作品,橄欖核手串是如何來的
核雕大師王彬《十八羅漢拜如來》作品細節展示
把玩核雕有哪些講究

TAG:文學 | 核雕 | 手工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