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徒弟成就師傅——科技行業的你,應該帶徒弟

教會徒弟成就師傅——科技行業的你,應該帶徒弟

5 人贊了文章

一次午休時間的遛彎兒,小同事土豆兒從後面趕了上來,找我的飯搭子說話。

「李工,不知道怎麼回事,我這兩天做的原來JD項目的殼體受力,運行到半截總是報錯。每次浪費了兩個多小時,怎麼調都沒用。你能不能下午幫我看看啊」說話那語氣那身段兒,當得「謙恭」二字。

「報錯什麼內容?」

「我百度了一下,意思是說我的一個節點約束設置不全。但是我查了好多遍了,約束沒問題啊」

「哦,這種事情,我也經常遇到,也還沒弄清楚到底是哪裡不對。一般我就重頭設置一遍,碰巧好了就好了,不好再重來」

「啊,這樣啊」小伙兒在一旁沉默的跟著走了一段路,說再回去看看,就走開了。

我忍不住問:「你這樣的老油條,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懶得管閑事兒,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你沒聽說過嗎?」

「他跟你差遠了」

「那不還得浪費時間,我自己刷刷朋友圈歇會兒多好」

這個耿直girl,心裡怎麼想的倒是不拐彎抹角。但是,不提助人為樂,不提高尚情操,咱就用純利己主義的眼看,教徒弟是不是真的就虧了?

講一個我自己的經歷。

念研二的時候,分配下來助教的任務。我的工作是去學校的高職部去代課,金屬工藝學,一門課,兩個班,一個高職班一個成人班。

高職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混的,你講與不講他們都不在那裡,他們忙著聊天,逗比,傳紙條。給他們上課,功夫就在最後的一張期末試卷上,讓大部分人考及格,我就交差了事。

成人班就是另一個畫風了。學生都是山西一個大國企的一線工人,最年輕的也比當時的我大上三五歲。公司給他們一年的時間外派學習。

課上到一半,有人舉手,說:老師,你這麼說我們不太聽得懂,你再換一種講法。

課後習題,你給了答案,仍然有一群人追著你問為什麼。

在這樣的熱情面前,我終於發現糊弄不下去了。夜以繼日看書查資料,大學時候沒有學明白的課,終於在當了老師兩個月以後融會貫通。

偶然看到「輸出倒逼輸入」這個詞,看定義才知道,原來我經歷了一個典型的輸出倒逼輸入的過程,無意識的應用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的「以終為始」大法。

自此,對「以教促學,以用促學」深信不疑,並始終踐行。每每在跨行業,跨職位的過程中,都能助我一臂之力,在短時間內勝任新工作。

「輸出倒逼輸入」,為什麼就會收穫高的學習效率?反思自己的經歷,參考認知理論的基本常識,我也總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首先,給了你學習動力。

我們的身上就是存在著這樣一種奇怪的悖論。我們都認為自己很重要,在不影響他人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這是人文主義的追求,對我們現代人有著宗教一般的感召力。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卻是,當我們真的只為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又往往動力缺缺且不持久。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減肥。減肥可以讓你更健康,減肥可以讓你更迷人,減肥可以讓你更加精力充沛。顯然,減肥是一件百分之百利己事件。然而,效果如何?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為什麼我們哭著喊著要為自己而活,同時又對利己的事情很難堅持?

這都是我們的遠古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天性在作怪。人們天然的喜歡休息,喜歡吃高熱量的食物。而動腦筋學習,控制自己不吃誘人的食物,這些都是違拗天性的事,需要消耗意志力才能做到。

意志力是一種有限資源,易耗品,長期使用,就會逐漸枯竭。外部壓力,就成了意志力的戰友。給自己找到適當的外部壓力,成了聰明人持之以恆的助力。

設想一下,一天以後,有一個班的學生在等著你給他們講明白,合金是個什麼鬼。為了不把自己撂在講台上,即使通宵達旦,也會把這個問題搞清。壓力即動力,從來如此。

其次,來自別人的問題,能給你探究知識新的切入點。

對於已經使用過的知識,我們會有一個感覺,這個知識點我知道了。但換到另外一個情境,需要你拿出來解決問題的時候,竟然想不到 這個「已經學會」的知識。

高中物理的力學部分,原則多清晰,「牛頓三定律」嘛,誰不知道呢。到了高考,加一個斜面,加一個小球,搞定許多「知道」的人。

復盤我們學習「牛頓三定律」的過程,需要學會的只是三句話,但三年間,千百道題的反覆練習,從不同角度去應用理解三定律,以期真正「學會」。

來自別人的問題,恰恰就是各種不同的類型題,用來錘鍊你已經「知道」「學會」的技能。

又設想,在以後的工作中,終於遇到了需要這個技能的真實挑戰。身經百戰(別人求教你時候的模擬戰)的你解決方案信手拈來,迎來職業輝煌一刻,終將進階精英大牛。佔了好大的便宜,有沒有。

一邊倒的聊下去,好像教會別人,好處多多似的。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相信「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呢?

這句話的出處暫時沒找到,但一看這句話的師傅,徒弟稱呼,就是來自於小作坊時代。在經濟發展水平非常低的階段,人們的生活流動性很小,一輩子生活在一條街上,做一份工作,相處幾家鄰居,這在中國近代社會很正常。

試想,一條街,就能養活一個鐵匠鋪,鐵匠師傅的技術要是被年輕力壯的徒弟超越了,當然就剩下餓死一條路。一個沒有增量,只競爭存量的社會,你多吃一口,就等於我少吃一口。

現代社會,這個思路明顯就不適用了。且不說一對技術高超的鐵匠師徒,把連鎖鐵匠鋪開遍全中國這種套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增量才是競爭的標的。連接合作,共同作出更大的餅,才是當今時代的主流。盡情的從自我利益出發,指導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那麼,怎樣用最小的時間精力指導出最好的徒弟呢

杜拉拉升職記裡面有個這樣的橋段。

杜拉拉升任經理幾年後,想要再次得到提升。在年終的360評估中,同級同事對她的評價是,指導下屬能力不足。

杜拉拉自己覺得冤枉,冒著被鄙視的風險,向一個老資格同事請教。同事的回答讓她恍然大悟:「你指導下屬的頻率和精力都沒話說,但指導的方式,只有細節,沒有方法。」一個好的指導者,應該「授人以漁」。

帶個「假」徒弟

一個人,在自己所從事的行當裡面,是否具備足夠多和足夠好的方法論,是衡量他的水平的重要指標。你不光要會幹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麼干;不光自己會幹,還要能夠教會別人怎麼干;不光一步一步的教,還要能夠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教。

在成為擁有頭銜的指導者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方法論,是技術牛們的一個上佳選擇。這樣的方法,不會憑空來到你身邊。除了個人有意識的總結,一個「假」徒弟是需要的。

為自己著想,求教者不是負擔,反而是一種資源。你需要帶人的經驗,需要磨練你的方法,好巧不巧的是,求教者又恰好需要人帶。

說什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用正確的姿勢帶徒弟,你的收穫肯定比他多。


推薦閱讀:

關於錯題本的問題都在這裡了,收好
如何找到好的學習資源
《學困生學習方法與心理輔導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第124篇: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
標準英語新聞中VOA,BBC,NPR及CNN的區別和學習方法

TAG:職場 | 師徒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