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虐待動物=成年後暴力行為?」——關聯性研究報告

「幼時虐待動物=成年後暴力行為?」——關聯性研究報告

來自專欄 Moriarty K的探案所139 人贊了文章

本文是一篇我的學習總結,全文4121字,力求簡要的剖析出虐待動物相關的內在動因、與成年後暴力犯罪的關聯性問題。

因為領域所需,長期以來我一直在關注連環殺手血液當中的暴力血統的來源,所以【虐待動物】這個行為的內在邏輯和心理動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而【是否存在虐待動物的行為】也是歐美國家的研究者對暴力行為的重點監視因素

在司法精神疾病鑒定中, 從一部分犯有殺人等暴力犯罪前科的犯人身上, 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他們在童年時就已畸變的心靈, 虐待動物行為這個烙印通常就是其中之一。

近幾年的調查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排名前五的著名心理研究實驗室密歇根大學在去年5月給出過一篇調查文章:

——研究對象為103名密歇根州立監獄因為暴力犯罪入獄的犯人, 其中78% 的受試者承認在小時候虐待過動物。

這份調查報告中,把虐待動物的行為界定為:

——曾經殺死一隻寵物

——曾經殺死一隻流浪或野生動物

——曾經傷害或折磨動物,使其尖叫疼痛

——曾在性意識支配下摸過一種動物,或和動物發生性關係

從這份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有虐待動物行為的兒童, 在成人之後可能會產生暴力行為。

那麼,如何從心理學的方面來看這樣的相關性呢?這種幼年時期的暴虐到底源於何處?

我把其歸結為四個主要原因:

①虐待動物可以理解為一種個體適應性的需要

對動物施虐,其本質是受到挫折後的一種【不良化反應】,當受挫折程度超過個體的控制水平,個體選擇實施虐待動物這樣的攻擊性行為,而這種對待挫折的行為,伴隨著明顯的心理宣洩,是具有情緒性的,借虐待動物來表明自己的「強大」,以尋找畸形的內在平衡,也有借虐待動物來引起別人的關注引起他人的重視

老讀者看到這裡會不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通過對弱者的施暴找回平衡

——【不擇手段的通過各種行為(甚至是虐待動物)尋求關注度

分別對應了兩種非常恐怖的心理問題:

——【向強者認同】

釋:當一個人受到強者的壓制,由於自身無法擺脫困境,通過心理過濾反饋,反而將這種強者必然壓抑弱者的錯誤邏輯合理化,當心理淤積成疾,行將崩潰之時,便選擇去傷害弱者而不是反抗強者。

代表性連環殺手:高承勇

——【表演型人格障礙

釋:一種以過分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吸引他人關注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

代表性連環殺手:丹尼斯·雷德

為什麼很多犯罪份子在犯罪之後,還要將罪行公之於眾??

www.zhihu.com圖標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年幼的孩子有這兩種心理頑疾,而是說從本質上說它們的動機呈現十分類似,已經有了這兩種頑疾醞釀的土壤,這是十分危險的。

②虐待動物常常是個體所受到其他暴力行為的同質性折射,伴隨了一定的模仿性

比如個體從小受到家庭暴力,或孩子的周圍成人如父母、教師對人缺乏同情心,教育手段粗暴,常以體罰行為代替說服教育,潛移默化,會讓孩子尋求內在創傷恢復的途徑,這個時候若對暴力行為進行學習模仿並施加發泄在動物身上,就會對這一挫折適應方式產生舒適。

除了家庭暴力,【犯罪類文化傳播】也容易成為兒童的模仿對象。

對這個東西,我在這裡曾經詳細介紹過:

現在越來越多的犯罪類節目會成為犯罪分子的教材嗎??

www.zhihu.com圖標

犯罪類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絕不僅僅在於它能夠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犯罪類文化主要表現的是一個犯罪的全過程,而它的受眾群體是普通的社會群眾——大多數從未經歷過犯罪或者破案這種看上去很「刺激」「驚險」的事情,而犯罪類文化卻可以讓這些普通人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平常生活中體會不到的快感,殊不知,犯罪的快感本就是畸形的、反社會文化的,這種快感的產生和存在對社會本就是一種威脅。

而對於少年兒童來說,受到這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一般不會是什麼好事,原因就是通過虐待動物來尋求宣洩和快感體驗,這本就是一種畸形化的需求,而在幼年時期如果形成這種不良需求系統,意味著通過心理補償機制容易形成後天性條件反射,通過多次數的重複實施,會使得行為固化,形成「不能自拔」「著迷」等不可控制的虐待動物的慾望。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來制止孩子的行為,長大後就很容易出現變態人格

③個體自身心理性格特徵發展不良

這類兒童在性格特點方面,常表現為多疑、缺乏同情心、缺乏責任感和內疚感、易衝動、追求刺激、易受挫折等。

以上可以歸因為【心理層面】的理論分析,如果就這部分要做一個小結的話,我選擇這句話:

——虐待動物,會激發人最原始的動物性。

因此,為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虐待動物的行為,首先應該反觀自身為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有沒有出現問題,同時要正確的進行情緒疏導,教會孩子如何去正確的面對挫折,這對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有沒有【生理層面】的原因呢?

——有。

我一直很推崇從環境的角度結合基因的角度去統一論證,而從基因這個層面來說,不少的研究都支持虐待動物這種攻擊行為與腦內5-羥色胺能系統功能低下和乙醯膽鹼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亢進有關。

巧的是,【腦內5-羥色胺能系統功能低下】正好也是不少記錄在冊的連環殺手的生理特點。

在這其中,雄性激素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小男孩虐待動物的佔比較女孩多的一個原因。

最後小結:

——虐待動物的的確確會促使個體產生暴力行為,但是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證明小時候虐待動物的人長大後一定會產生暴力行為。

也就是說:

童年時期虐待動物的人,確實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展為實施暴力行為的犯罪人,但是這並不是一定的,反過來,實施了殘忍的暴力犯罪的罪犯,也不一定童年時期就虐待過動物。

——雖然從心理補償的動機上來說,虐待動物和一些極端暴力行為存在很大關聯性,但是目前還不能假定對待動物的同理心將會轉移到對待人身上,同樣也不能假定對待人的同理心一定會轉移到對待動物的身上。

這方面的實驗數據現在看來還是相當不充分不明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方面的研究會是以後的重點方向。

附·參考資料

  • Flynn. Anim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later support for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 families [ J] . Society & Animals 2007, ( 7) : 161– 172
  • Samara Mc Phedran.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violence, and animal cruelty[ J].Aggression and V iolent Behavior, 2009, 14( 1): 1- 4.
  • Lahey, I. D. Waldm an and K. Mc Burnett, A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antisocial behavior : Anintegrative causal model[ J].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 llied D isciplines, 1999, 40 ( 5): 669- 682
  • ......

推薦閱讀:

美國男子將寵物狗咬成重傷 被控虐待動物罪
虐待動物喪盡天良

TAG:虐待動物 | 犯罪心理學 | 犯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