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證券投資組合理論

一、證券組合

(一)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1. 1952年Harry M. Markowitz提出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2. 1963年William Sharpe簡化出「單因素模型」,並發展「多因素模型」
  3. 1964年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an Mossin三人,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4. 1976年,Stephen Ross突破性發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提出套利定價模型(APT)

(二)證券組合管理的意義

證券組合管理的意義在於採用適當的方法選擇多種證券作為投資對象,以達到在保證預定收益的前提下使投資風險最小或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使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避免投資過程的隨意性。

二、證券組合可行域和有效邊界的含義

不同的無風險資產和風險資產組合有無數條,統稱叫做CAL(資本配置線)。

(一)兩種證券組合的可行域

如果用兩個數字特徵——期望收益率和標準差來描述一種證券,那麼任意一種證券都可用在以期望收益率為縱坐標和標準差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的一點來表示。

  • 完全正相關下的組合線

證券A和B完全正相關

  • 完全負相關下的組合線

證券A和B完全負相關

  • 不相關情形下的組合線

證券A和B不相關

(二)多種證券組合的可行域

可行域滿足一個共同特點:左邊界比如向外凸或成線性,即不會出現凹陷。

與投資組合具有相同特徵、不同風險資產權重的一系列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與標準差配對集合構成了投資可行集,由它們連接而成的直線,叫資本配置線(CAL)

三、證券組合可行域和有效邊界的一般圖形

人們在投資決策時希望期望收益率越大越好,風險越小越好。這種態度反映在證券組合的選擇上可以有下述規則來描述(共同偏好規則):

  1. 如果兩種證券組合具有相同的收益率方差和不同的期望收益率,那麼投資者選擇期望收益率高的組合
  2. 如果兩種證券組合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率和不同的收益率方差,那麼投資者選擇方差較小的組合。

根據有效組合定義,有效組合不止1個,體現在下圖實線部分,它是可行域的上邊界部分,稱為「有效邊界」。圖中A點被稱為「最小方差組合」

有效邊界

四、最優證券組合的含義和選擇原理

(一)投資者的個人偏好於無差異曲線

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因此對最優的定義,各不相同。

  • 平衡投資者認為,增加的期望收益率恰好能補償增加的風險,所以對他來說沒有差異
  • 保守投資者認為,增加的期望收益率不足以補償增加的風險,所以他會選擇風險小的
  • 進取投資者認為,增加的期望收益率超過對增加風險的補償,所以他會選擇收益高的

無差異曲線:對於每一個投資者來說,都存在一條滿意程度相同的曲線,稱為無差異曲線。

無差異曲線

無差異曲線的特點:

  • 無差異曲線是由左向右向上彎曲的曲線
  • 每個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形成密布整個平面又互不相交的曲線簇。
  • 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相同
  • 不同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不同。
  • 無差異曲線的位置越高,其上的投資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就越高。
  • 無差異曲線向上彎曲的程度大小反映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強弱。

(二)最優證券組合的選擇

無差異曲線簇與有效邊界的切點所表示的組合。

學習筆記,參考證券投資相關知識。

——Vance


推薦閱讀:

善林金融要雷了
綠專資本:3年巨虧20億,平安好醫生香港上市
風凌有話說:午後股票操作參考牢記這些位置
18.05.17 GOLD
外資銀行分食「移民金融」大餐

TAG:投資組合 | 金融 | 證券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