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1

前幾天,朋友向我訴苦,說他和他女朋友終於去看了《西虹市首富》,卻因為一句吐槽打起了冷戰。

電影放完後,朋友感嘆了一句「有錢真好,萬能啊!」他女朋友接話說:不是啊,有錢買不來愛情,也買不來健康,哪是萬能啊?

朋友反駁道:那就是錢還不夠多唄,如果像王多魚那麼有錢,就可以通過無限制砸錢的方式,俘獲愛情;生病了就可以去最好的醫院,看最好的醫生。

回去的路上,倆人一直在爭論錢到底是不是萬能的,朋友滔滔不絕地說,終於說得他女朋友不想說話了,最後好幾天沒理他。

錢是不是萬能的呢?見仁見智,但像這種無謂的爭論,卻是萬萬不能的。費盡心思去爭論一個根本沒必要爭論的東西,完全得不償失。

2

其實生活中的大多數爭論,說好聽了是爭論,說難聽了就是抬杠。

昨天在豆瓣看到一個帖子,樓主說自己做廚房小妹好可憐,每天都要端茶倒水。最高亮的兩個回復卻是:「小妹??又在炫耀年輕了?」「自己不努力,還到處求安慰,我認識一個朋友跟你一樣,現在已經買車買別墅了。」

這種喜歡抬杠的人,壓根不關心事實,不管你說的是什麼,他都會先反駁挑刺,為了反對而反對,通過反駁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而且我們人類的大腦,很容易就會不自覺地執著於證實偏見。所謂證實偏見,就是當我們對一個問題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時,就會下意識地尋找論據來證明這個偏見,而對於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觀點的信息往往被忽視掉。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有這種偏見在作祟,你喜歡的人或事,就會舉出眾多理由,來不斷支持這個觀點,使其越來越正確。

粉絲濾鏡,也是同樣的道理,粉絲看待自己喜歡的偶像,就會自動過濾掉他們的缺點或不足之處,怎麼看怎麼好。

比如網友diss流量明星,說他們演技不好、唱功不行的時候,基本都能聽到粉絲的這種回應——「你們就是嫉妒xx長得帥」、「你知道xx有多努力嗎?你們憑什麼說他?」

證實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我們都容易陷入證實偏見的思維中。在爭論中就是這樣,一般情況下,大腦都會下意識地忽視能推翻自己觀點的信息,會堅信自己才是對的。

3

當然,也並不是說爭論就一定是無效的,不過有效的爭論,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兩個人認知不同,根本就沒有理解的機會。兩個認知不同的人爭論,可能連你說什麼,對方都不懂,就更別談認同你了。

有一次坐出租,司機轉彎的時候,一老大爺騎著自行車從機動車道迎面駛來,司機嚇得趕緊踩了剎車,不爽地沖大爺抱怨了幾句「不要命了?這是機動車道啊,你還騎車逆行?」

沒想到招來的卻是大爺的破口大罵:「小兔崽子說什麼呢你?沒看見有人啊!」司機大哥一下子就急了,準備下車跟大爺理論,我趕忙說:「算了算了,跟他說不通的,我趕時間,我們還是走吧。」

見我們不還嘴,大爺只好騎車走人了,但耳邊仍飄來大爺漸漸遠去的叫罵聲「兔崽子,現在的年輕人啊,都沒家教,我比你爹歲數都大,還連起碼的尊敬都不懂。」

對於一個不講交通規則卻講尊老愛幼的老大爺而言,你真的沒辦法與他爭論,在他的認知里,他是老人,他怎麼都有理,不管做什麼都應該被尊敬。交通規則?講不通的!道理?不存在的!

不同的人認知不同,這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偏偏就有人喜歡以己度人,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時,他們不去了解對錯,始終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在他們看來,凡是與他認知不一致的,就等同於錯的、假的,甚至惡語相向。

與認知不同的人爭論,不只是在浪費時間,還是對自己的一種無益損耗,甚至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

4

兩千五百年前的一天,有客人拜訪孔子,接見客人的是孔子的門生子貢,等待中兩人閑聊了起來。

客人問道:「一年有幾季啊?」「當然是四季」子貢笑答。客人反駁:「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兩人為此爭論了起來,誰也不服輸,口水噴了一地都沒有結果。

這時,孔子從院內出來,子貢趕緊讓孔子評定。

孔子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客人走後,子貢忙問孔子:「一年怎麼只有三季了?」孔子答:「四季」

子貢這就納悶了,孔子繼續說道:「那人一身綠衣,像個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死,哪裡見過冬天?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你要跟他講四季,講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

20世紀初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麥克阿杜也曾說過一句話:「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

當有人不停地對你報以質疑時,你可以想想:他是否值得我去爭辯?而通常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余光中曾被問及,面對李敖的攻擊為什麼從不反擊?他回答:「這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跟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一個噴嚏而已,不要去花時間、精力去爭論,一爭論,你就輸了。

不爭論,並不意味著軟弱或退讓,而是即使你耗盡精力,也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哪怕最後贏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場虧本的買賣。

比起無謂的爭論,過好自己的生活顯然更有意義。

作者簡介:一行,有書智庫簽約作者,一個不斷探索財務與精神自由之路的95後,會持續在個人公眾號【步步精進】分享成長乾貨、賺錢方法和自媒體寫作變現技巧,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我也曾在大學裡迷茫,可如今我學會了孤獨成長
區域觀摩搭平台,互動交流促成長
我讀書 我快樂 我成長
信心的產生與成長(唐崇榮)
「問」是成長最快的方法

TAG:成長 | 個人成長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