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如何學習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4 人贊了文章

埃里克森是一位沒有獲得高等學位的理論家。事實上,埃里克森沒有接受過高中以上的正規教育,但是他盡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學術階梯,獲得哈佛大學教授職位。他完全可以成為弗洛依德所認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讀醫科專業主張的一名典型範例。

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

⑴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

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在這一時期孩子開始出現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著簡單的心理活動渴望著認識這個世界,又要避免這個世界對他的傷害。他在尋求依靠,靠自己能夠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實物。它信任能給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處理的就是生與死的衝突,感知運動僅僅只是一個手段。出現了想要的心理特徵。

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在這一時期孩子生理自我開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說出「我」這個字的時候,他開始將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著很強的獨立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獨立去做!

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現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徵。

⑶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兒童能更多地進行各種具體的運動神經活動,更精確地運用語言和更生動地運用想像力。這些技能使兒童萌發出各種思想,行為和幻想,以及規劃未來的前景。這一時期他們處於前運算階段,充滿著自我中心。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區分開,自主與主動的區別,自主是能夠自己獨立的想做,想做什麼他們還不清楚,主動這個階段他們才會有明顯的一個區分,明確自己的目的。在前兩個階段,兒童已懂得他們是人。現在他們開始探究他們能成為哪一類人。在這個階段,兒童檢驗了各種各樣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屬於許可的範圍,而哪些又是不許可的。這個階段孩子通過從他人,父母、老師、同伴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目標。出現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徵。

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時期孩子的各項生理機能都已不斷的成熟,不斷成熟的肌肉、骨骼、注意力、記憶等在驅動著孩子去達成他自己6歲以前渴望達到而又缺少達到條件的事情。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他們渴望去展現他們自己的能力,去實際探索自己生活著的世界,離開父母的懷抱去真正的呼吸自由的空氣,勤奮的他們要向父母證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給了負性評價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發做成任何一件事從而產生自卑。行為出現了分化,他們能夠認清楚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自己動手去實踐,出現了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徵。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正在生長和發展的青年人,他們正面臨著一場內部生理髮育的革命,面臨著擺在他們前頭的成年人的使命,他們現在主要關心的是把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與他們自己的感覺相比較,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把各種角色及早期培養的技能和當今職業的標準相聯繫這個問題。他們已經只知道自己能夠做很多的行為和對世界施加影響,但越長大他們會感覺到越自卑因為這個世界會變得更複雜,他們不能適應這個自己童年期以為純粹的世界,這個時候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的要求開始矛盾,出現角色混亂。

急需要形成正確的社會自我,在矛盾中成長。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徵。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在這個時期他在尋求一個人或者一些人來與他共同面對自己想做的事,因為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是自己愛與歸屬的需求,在親密關係中產生不斷改變世界的能量。找人一起做。

⑺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註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我能做的也能做好的心理。

⑻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絕望是畏懼死亡。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艾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我做得還不錯的總結心理。


推薦閱讀:

孫俊三 謝武紀:教育學的科學邏輯和實踐邏輯:衝突與和解
北大教育學家直言:父母記住6句話,孩子受用一生!
遠程教育學基礎
48個教育學記憶口訣,送給你!
陳鶴琴、陶行知思想之異同

TAG:心理學 | 教師編製考試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