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半年收益率40%,更重要的事

比半年收益率40%,更重要的事

來自專欄簡七讀財8 人贊了文章

簡七說:

周一發布徵稿啟事之後,我收到了很多同學的投稿,今天就給帶來同學@刀叨的理財故事。她在投稿郵件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我買了一隻股票持有半年,一萬塊賺了4000,但是比賺到錢更重要的是,我想明白了,什麼才是好人生。」

前兩天,因為辭職的事情,表弟和家裡鬧得有些不開心,在微信上找我聊天訴苦。

表弟從某985大學化學研究生畢業剛兩年多,如今在成都周邊一家新材料企業從事研究工作,年薪十萬多,還有一套企業分配的,擁有十年居住權的小二居。

這樣的待遇,在我看來還不錯,表弟卻說和自己的研究生室友相比,太差了。

他的三個室友,一個去了某三線城市的房產企業,這兩年乘著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掙錢挺多;一個去了馬爸爸旗下的創業公司,剛拿到B輪融資,分了一波期權;還有一個在國外讀博,已經在頂級雜誌發了文章,聽說已有國內高校伸出了橄欖枝。

「可是你去年也剛拿了兩個專利啊。」 我勸他道:「而且,你不是一直就很喜歡做這些研究嗎?」

「有什麼用呢?現在才畢業兩年,就差別這麼大,再過三五年怎麼辦?」表弟對自己的未來很擔憂:「而且這個傳統行業,三五年之後,真的不好說。」

隨後他給我發來這樣一段話: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沉。

看著表弟的話,我突然想起自己開始學習理財時的一段炒股經歷。

去年年初在跟著簡七學習了理財相關課程之後,我就對成長股興趣濃厚。

判斷股票好不好,可以有3個標準: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

成長股,必然是建立在「好行業」的基礎上,最好這個行業符合主流大勢,這意味著它具備成長潛力。

可在實踐中,按照我的這一標準,幾乎沒有股票可選。

我把目光集中在看好科技+互聯網行業上,但是這行里的好公司要麼不在A股上市,要麼在創業板,我都沒有入門資格;而互聯網+其他行業其他一些好獨角獸,很多都還未上市;一些已經上市的,價格已經挺高了,只有一兩萬的我,根本買不起……

我知道肯定哪裡出了問題,但就是找不到。

有一天上班,在地鐵上聽見旁邊兩個年輕男生的聊天:

A男:「前兩天,看了一個外國街頭採訪,問外國人,提起中國的高科技,你能想到什麼?外國人都說華為小米,別的根本不知道,哎,我們心中的高科技:高鐵啊、量子技術啊什麼的,在外國人眼中根本沒存在感。」

B男:「很正常啊,提起美國高科技,我們知道最多的不也就是蘋果、谷歌、臉書這些嗎?我覺得吧,我們知道的只能算是熱門技術,媒體報道的多,行業的九牛一毛而已。」

說者無心,聽者有心,我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麼自己找不到好股票。

我不自覺主動追逐的,或許並不是好行業,而是熱門行業。

不可否認,在成長性高、未來前景好的熱門行業里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高成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熱門行業才能誕生好公司。

這個道理很簡單,在課程中早就有提及。

可是為什麼在實踐中,我還是會不自覺地主動為自己關上一扇門,片面的認為熱門就是好呢?

我曾看過一本書叫《輿論》,作者李普曼認為,我們現在的所看見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虛擬的,而它的製造者是媒體。

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複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的範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了解整個外部環境,對超越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

但是新聞機構對現實的重複並不是鏡子式的再現,而是選擇、加工,將一些他們覺得重要的事情展現在人們面前。

而我們會根據這些再現,形成自己的慣性認知,由此陷入「大眾關注=重要=好」的怪圈也就不奇怪了。

想明白這些的我,重新開始考量好行業的標準,開始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食品行業,雖不熱門,從長遠來看,屬於是弱周期的好行業。

而我也在實踐中發現,在這些「冷門」行業中,或許找到好公司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冷門參與人相對少,好的公司更容易脫穎而出;因為冷門競爭可能更激烈,壞的公司更容易被淘汰出;而此時一些優秀的公司如果能夠不斷發揮自己的技術、管理等優勢,就更有機會發展壯大,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成為行業老大。

同時又因為它處於冷門行業,而被資本市場關注的程度會比較低,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可能更容易找到「好價格」的點。

我第一隻賺錢的股票就是來自於這行業一家主營麵包的企業:

2017年10月,我以40塊一股的價格,一共買入300股,今年5月售出時,單股價格是54塊多,小賺了4000塊。

而我,也因為這段經歷,開始重新思考專屬於自己的投資標準。

好股票的標準其實有千萬種,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能夠排列組合成各種樣子,但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不僅要看這三個標準,還要看了解和自己的契合度,找到合適的點。

我今年上半年看好的一隻醫藥股,但是沒有買。

因為我在股市一共只有兩萬塊,而當時買麵包股沒有賣,賬戶只有7000多塊。

而這隻醫藥股單價一百多(最少買100股,所以錢不夠),如果我要買入,必須增加股市的資金,但這會增加我的整體投資風險。

我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它也就不會成為屬於我的好股票。

我把我的這段經歷分享給了表弟,他問我:

而這也是我學習理財以來最大的收穫,比賺到4000塊更重要的事情。

文章的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則視頻:

別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祝我們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時區,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不被快慢所惑,不被他人所亂。

(本文為個人投資經驗,提及產品不做推薦,切勿模仿)


推薦閱讀:

易龍智投導電液的那些坑兒
不會把握賣點失去高利點?今天教你一個簡單的賣出法
【2016年】股票掛單成交規則(詳解)
98年香港血戰索羅斯全揭秘(附朱鎔基對話索羅斯)
析穀人:兩會前後穩中有升或為主基調

TAG:投資 | 股票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