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優步」就被同行收購,而它竟讓收購方成為自己的合作夥伴?

為何「優步」就被同行收購,而它竟讓收購方成為自己的合作夥伴?

看美國「誠茶」品牌如何巧用博弈論,

在可口可樂的收購下求得一線生機。

導語:

你可能聽說過作為「網紅飲品」的「喜茶」和「喪茶」,但你是否聽說過「誠茶」,一款邀請消費者誠實對待人生的飲料?

「誠茶」源自美國,它的創始人巴里·納里博夫(Barry Nalebuff)是耶魯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博弈論方面的專家。2017年,財新傳媒主編、耶魯世界學人王爍在遊學期間拜訪了巴里教授的家,他們不僅探討了關於談判的心得,也分享了「誠茶」背後的故事。

王爍在新書《在耶魯精進》中收錄了這個故事,也想帶領讀者一起思考它背後的談判原則和方法。

巴里講博弈論可不是紙上談兵,在耶魯商學院大牌教授身份之外,他還是連續創業者,其中創建茶飲企業「誠茶」(Honestea)並賣給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他自己商學院授課時經常用到的案例。

可口可樂想收購巴里的誠茶。巴里不想現在賣,誠茶還在高速成長,何必現在就把生金蛋的母雞賣掉?

但是,對方告訴巴里,可口可樂跟雀巢的茶飲合資公司剛剛失敗,這麼大的飲料巨人不可能放著茶飲料細分市場不管,產品矩陣中這個空白一定得填。最好的結果是收購誠茶,但如果誠茶不賣那會去收別的公司;這種情況對誠茶也很不利:多出個口袋很深的競爭對手這種事,能免則免。

而且,巴里也知道,收購帶來合力,可口可樂又深又廣的營銷網路肯定能助力誠茶銷售。

情形與多年後Uber(優步)進中國之初與滴滴的談判很相似。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對滴滴創始人程維說,Uber要入股滴滴40%,不然就進中國,碾壓你。

卡蘭尼克還是太年輕,結果遇到更年輕的程維,威脅適得其反,無非是激發了鬥志。雙方血拚,誰能預知結果呢?幾年後,滴滴反過來收購了優步中國。

其實,何必。傳遞實質上的同樣信號,可口可樂做得更到位更精準,而且還厚道,對談判豈不是更有利?

信號,巴里收到了。他還是不想現在賣,但也不想眼睜睜看著可口可樂去收購競爭對手。

怎麼辦?

博弈論登場。

巴里對可口可樂說,這樣做吧:且讓我們先假裝已經完成收購,現在就開始合作,你們現在就開始像誠茶是可口可樂產品一樣銷售它,但交易你們等三年,我們三年以後把誠茶賣給你。

對方說,這怎麼行?三年後的事,現在沒法作價啊。

巴里準備好了答案:假設1,沒有可口可樂收購這件事,誠茶自然成長三年,銷售額會達到某個水平A ;假設2,可口可樂現在就完成收購,誠茶與可口可樂結合,銷售額會達到某個更高的水平B。這個框架你們同意的對吧?

那接著往下說。

三年後,交易這麼定價:銷售額A 以內的部分,按市場正常溢價水平定價。銷售額在A 以上的部分,則按市場水平的一半定價。

為什麼要區間定價呢?

因為要公平。

銷售額A 以內的部分,沒有可口可樂,誠茶自己也做得到,所以可以全拿。超出A 的部分要依賴與可口可樂的合力,所以可口可樂該拿走一半。

誰做的蛋糕誰吃,如果蛋糕缺了誰都做不了,那就平分。

是不是很簡單很合理?

巴里與可口可樂只談了一個小時,就把交易結構確定下來,接下來無非是核算A 和B 之類的細節,雖然會花更長時間,但無礙交易大局。

最初,巴裡面臨三個選擇,從最好到最壞依次是:

——獨立運作,且可口可樂不收購競爭對手;

——現在就賣給可口可樂;

——獨立運作,但可口可樂收購競爭對手;

可口可樂也面臨三個選擇,從最好到最壞依次是:

——現在就買誠茶;

——不買誠茶,但收購其競爭對手;

——不買誠茶,且不收其購競爭對手;

如果雙方都在這三個選擇裡頭打轉,其實談不攏雙輸的風險很大。

通過合理切分未來的蛋糕,巴里把收購延期到將來,接下來的三年中,誠茶與可口可樂像收購已完成一樣合作,迅速做大規模,充分釋放價值。三年後,雙方成功按當初約定的結構完成交易。

對雙方,這都是最優的結果。

聰明人學以致用,效果就是這麼顯著。我去過巴里家,房子大得不像話。

我對巴里說,金融學教授做投資的很多,但商學教授創業的就少多了,是因為創業還是更難吧?

巴里說,「天氣真好,哈哈哈。」——本文改編自《在耶魯精進》

【推薦閱讀】《在耶魯精進》

與「世界學者」王爍一起分享在耶魯學習時的見識與體悟,近距離接觸前沿知識思維。


推薦閱讀:

TAG:優步Uber | 合作夥伴 | 可口可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