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量買入美豆,巴西大豆:「那我們怎麼辦」

中國大量買入美豆,巴西大豆:「那我們怎麼辦」

4 人贊了文章

據美國農業部報告中國買入近50萬噸美國大豆

中國買入了近50萬噸美國大豆,均為2018/19年度交貨。不過其中兩船的產地可選。

美國農業部周五報告,私人出口商報告銷往中國31.2萬噸美國大豆,在2018/19年度交貨;此外,還銷往中國16.5萬噸產地可選的大豆。

所謂產地可選,是指合同允許買家將來改變大豆的產地。

據有關報告稱,中國買家至少已經買入15船美國大豆,基本上都是在2018/19年度交貨。目前9月往後船期的美國大豆運至中國的到岸價要比其他產地的大豆便宜,無論是從美灣還是美國太平洋西北口岸發貨。

?中國搶購美國大豆,巴西大豆升水大幅下挫

貿易商稱,過去兩天中國買家已經購進至少12萬噸美國大豆,這使主要港口的大豆交貨價格恢復到持平的水平。美灣9月裝船的美國大豆升水在CBOT9月大豆期價上每蒲式耳加上78美分。

Granopar經紀行分析師Aldo Lobo稱,中國再度採購美國大豆,因此對巴西大豆的需求減少,這意味著基差報價下跌。

中國採購9月和10月裝船的美國大豆並不是新鮮事,因為屆時美國新豆收穫上市,而南美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出口季臨近尾聲。

巴西桑托斯港口8月船期大豆報價在CBOT8月大豆期價上每蒲式耳加上約105美分,美灣地區大豆升水約為78美分,太平洋西北口岸的大豆升水約為100美分。

如果加上運費,美國太平洋西北口岸8月船期大豆的升水是在CBOT8月大豆期價上每蒲式耳加上165美分,中國CNF價,相比之下,美灣和桑托斯港口的大豆升水報價約為195美分,中國CNF價。

一位貿易商稱,目前的價差更多反映出正常的貿易模式,而不是因為中國戰略性採購美國大豆。

?中國「拒絕」美國大豆 巴西卻趁機漲價

在之前的中美貿易戰中,當中國開始動用大豆這一「殺手鐧」時,美國可謂是真正被戳到痛處——中國自四月中旬起,就再也沒有簽署過任何購買美國大豆的新合約,可以說對美國大豆的採購已經陷入了停擺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成了至少能替代部分美國對中國供應的一個候選,中國強勁的大豆需求也讓巴西喜笑顏開。然而,巴西在獲得好處之後卻開始「恃寵而驕」,反過來讓中國大虧一筆。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有1225.97萬噸,同比減少20.54%

而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卻漲到了615.23萬噸,同比增加128.72%。

面對這大好的局勢,巴西政府開始趁熱打鐵,稱願意「拋棄」其他國家,將大豆完全供應給中國。巴西對中國大豆市場的熱情可想而知,但隨著大豆出口中國份額的上升,巴西卻開始坐地起價,打算大撈一筆。

中國買家在四月末的一周時間向巴西總共購買了40多批大豆,這個數量遠高於平常每周20到30批的水平。然而包括成本和運費在內,巴西大豆的報價卻高達每噸467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的大豆每噸價格約為435美元。

?巴西「助攻」:巴豆漲價促使美豆對華裝運數量再次回升

巴西此番乘機哄抬價格的行為的確十分可惡。中國買家自然不願吃這啞巴虧,於是有一些中國買家開始轉向俄羅斯、印度等多個供貨地去購買大豆,另外一些買家則出於價格考慮,不得已重新「牽手」美國。

這使得美國大豆對中國的裝運數量近期出現了回升的情況。

?大豆進口渠道多元化

巴西皮這一下可以說是暫時性地造福了美國,但中國並非只有這兩條路可走。

去年俄羅斯對中國的糧食供應量增長了5倍,大豆更是「大豐收」創下了360萬噸的新紀錄,再加上俄羅斯的地緣優勢和運輸安全的優勢,未來俄羅斯將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可靠的「糧倉」。

並且我國計劃將在俄羅斯的遠東超前發展區內建造一個物流倉庫綜合區,該綜合區的主要功能是用於儲存和晾曬玉米、大豆。

在俄羅斯建立收儲庫和倉儲物流設施,不僅有利於減少自身的貿易成本,同時也為國內大豆需求提供了一個供應保障。

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從俄羅斯進口的大豆不在少數。去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4萬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儘管我國進口大豆的三大來源國依舊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但俄羅斯進口大豆總量也有了明顯提升,增幅高居榜首。

有業內聲音就指出,基於地緣優勢和運輸安全的優勢,俄羅斯是中國未來最具潛力的大豆供應國。

一方面俄羅斯國內有著非常嚴格的食品安全法律,其糧食具有純天然、無污染、無添加等特點,而大豆的質優價廉,更是廣受中國買家的喜歡;

另一方面,緣於俄羅斯相比巴西、阿根廷等供應地,其地理位置與中國更為接近,從俄羅斯大豆進口的成本價也相對偏低。

除了俄羅斯,巴拉圭也開始向中國出口大豆,中國的大豆來源日益多元化,而且俄羅斯,巴西,巴拉圭這些國家的大豆都是純天然的。

?面對大量進口,為何我國不提高大豆自給率?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這麼大,不自己種呢?

2015年,《科學世界》雜誌採訪了時任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的寇建平先生,寇處長表示:

? 我國的耕地已經被過度開發了,沒有後備耕地。

要想多種小麥,恐怕就要少種大豆。東北地區要是全部用來種大豆,就不能種玉米或水稻。這樣就要算一筆賬,看看選擇進口哪種糧食最為合算。

? 產業結構調整。

高產作物更多地代替了低產作物。在東北,種大豆的平均產量是畝產120公斤,玉米的平均產量是1000公斤。在價格上來說,單位重量的大豆的價格比玉米高一倍。雖然價格只差一倍,但是單產差了七倍。種玉米的機械化程度還更高,方便收割。如果你是農民,你願意種植哪種作物來提高自己的收入呢?

? 國際糧食市場上的糧食到岸價比國內生產的糧食還便宜許多,品質也比國內好得多。

國外的轉基因大豆比國內的非轉基因大豆含油量高2~3個百分點,而且品質均衡,大豆的尺寸較一致。

國內的大豆種植用的品種比較多,造成品質不夠均勻。別看我國的農民耕地少得多,平均每戶種植的大豆品種卻有3~5個,集中到一個村、一個縣,種植的品種就更多了。作為榨油的企業,把這些品質不一的大豆收上來,大小不一,含油量也不一致。所以,他們在第一步先要根據大小進行篩選,否則在壓榨的時候,顆粒大的大豆被壓碎了,而顆粒小的大豆根本沒有被壓到,造成浪費,篩選也是有成本的。

? 此外,大豆油壓榨企業一年365天都要開工生產,國產大豆只有在大豆收穫期才有,如果用國產大豆來榨油的話,就必須準備大量的資金,把能保證一年生產的大豆都收到倉庫里,這樣的話,既要佔大量資金,還要花錢買倉庫用地。

現在很多油脂加工企業都喜歡用國外的轉基因大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產需要,隨時向國際糧食市場購買所需要數量的大豆。這樣既不用佔大量的資金,也不用建大面積的廠房。

我國去年對大豆的需求,就是國產的1000多萬噸,再加上進口的7100多萬噸。我們現在都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對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對糧食的需求還要增加。既然我們無法自己種出這麼多糧食,只有買國外的了。

一句話:我國人多地少,只能優先保證稻米、小麥等口糧的自給率,其他能商品化採購的就商品化採購,如果都要自己種,那麼就算把全國的可耕種的土地都用上,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口糧、肉類、蔬菜的需求。

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想法呢?

最及時的財經資訊,最明白的致富之道,請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花貓財經(ID:hthmcj),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記西藏古代珠佩的貿易之路
油價、豬周期和貿易戰,對通脹影響幾何
中德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聶焱 :中美貿易戰驚醒夢中人

TAG:貿易 | 中美關係 | 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