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功能不良思維與錯誤信念▎ False Beliefs of the Mind

如何處理功能不良思維與錯誤信念▎ False Beliefs of the Mind

4 人贊了文章

「我們的信念體系,對事物(自己,他人,環境)的核心認知自幼童時期開始發展,之後個體的成長經歷與生活經驗不斷修正並匹配我們的核心信念。我們的核心信念會影響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從而影響個體的情緒,行為和反應。」-Louise L. Hay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任何人對特定的事物難免會有不同程度的偏見,這些偏見可能來自於教育,網路信息,他人的評價或個體的直接經驗;而這些偏見並不一定準確反映客觀現實,個體卻深信不疑。

錯誤信念如何發展起來的?

你的信念系統是你用何種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的基礎。許多根植於你頭腦中的生活信念是你兒童時期從父母(父母的教養方式和養育觀念)和其他有重要影響力成人身上習得的。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習得的信念和價值體系適應良好,直到生命中某個特殊時期,某些信念對於生活來說就會有所局限甚至具有破壞性。例如,一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心理治療案例分享:患者自述7到8歲時,體弱多病,成長過程內化父親價值觀:"自己從小體弱易病,身體是紙老虎"。反覆出現自動化思維往往涉及與性和身體有關的主題,核心信念:自己體弱無能,凡遇到工作中挑戰,習慣性焦慮逃避;癥狀持續近兩年,嚴重干擾到患者的正常社會功能,因焦慮出現明顯迴避行為。父母從小灌輸的信念,不斷弱化個體的掌控感,在成人時期則會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阻礙個體事業發展。

作為一名成年人,你在年少時形成的信念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貼合自己目前的生活,你的錯誤信念體系會在日常生活中給你帶來許多痛苦。個體的功能不良的信念一般已存在許多年,個體在那麼多年裡異常相信這些錯誤信念,導致功能不良的信念在信念系統中不斷鞏固,然而很多心理障礙的患者無法理解「想法只是想法,想法不代表客觀事實」,我們對於事物或情境的理解方式受到我們核心信念影響,而核心信念可能是歪曲或錯誤的(false belief)。因此我們的許多負面情緒源於我們對事物或情境非客觀的認知偏差所致。

中立客觀地看待你的情緒狀態會幫助你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進化」。容易憤怒的青少年常會被自己的感受所困惑,他們由於缺乏自我調節和應對的技能。隨著來自學校和同齡人的壓力,許多錯誤的信念被喚起,使青少年產生憤怒、誤解和不安情緒。

幸運的是,為了消除這種悲觀情緒,我們有很多方法,包括積極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以及臨床心理治療。積極教育是減少錯誤信念出現頻率的有效方法。

積極心理學

當你無法識別出錯誤信念或認知歪曲時,或許你早已習慣性相信進入你腦海中的任何想法,以至於你根本無法意識到頭腦中的想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合理或不客觀的。

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只是試圖擺脫所有負面思維和想法,然後代之以積極正面的想法,而是即使經歷困境時如何能保持較高的生活滿意度;逆境不會改變個體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如果不去挑戰和質疑你的信念、想法、感知、行動、尤其是你的情緒,那麼核心信念將永遠是無意識自發出現。錯誤信念就像寄生蟲一樣,一直潛伏在個體的大腦中,直到某些想法或事件觸發它們做出反應。錯誤信念或認知歪曲妨礙你進行理性思考,以有害的方式影響你的認知和態度(Sisgold, 2013)。積極心理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幫助個體質疑和澄清錯誤信念。正念是積極心理學主要方法之一(平和而高效生活的7種基本態度 ▎正念的基本原則)。

正念不僅只是冥想。正如Jon Kabat-Zinn所定義的,正念是在中立,客觀,非批判的情況下,有目的地以同情和開放的好奇心通過刻意的「關注當下」產生的意識(詳情:正念mindfulness ▎專註當下的力量)。將正念作為一種工具來捕捉你的想法、信念和情緒;它使個體能夠更加清晰意識到自己大腦中造成負面情緒的想法和信念。

當你注意觀察這些想法,並留意到大腦是如何利用思想來產生信念時,你就能確定哪些信念是客觀的,哪些不是。通過持續的正念練習,能夠識別認知歪曲和錯誤信念,從而改變個體的思維方式。

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練習正念確實能增加個體體驗到積極情緒的頻率。因為情緒的出現與信念有關,而信念又與想法緊密聯繫在一起,所以個體可以通過正念的態度去覺察並識別你的思維對情緒的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CBT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主要觀點是個體的內在思維模式導致了情緒和行為的產生,而不是外界環境 (NACBT, 2014)。CBT強調通過改變個體功能不良的認知和錯誤信念而改善情緒,而不是去改變外部環境。

CBT治療旨在教會來訪者如何有技巧地應對逆境。治療師不會告訴個體你應如何感知,而是教會個體處理生活情境的技能以及負面情緒的應對方式(NACBT, 2014)。

例如,使用CBT中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技術(見下圖),通過詢問一系列關於個體想法和信念的問題來幫助患者打破錯誤信念。當你開始質問你的信念來自何處,或者信念是否可信,是否合理,是否客觀時,你就能深入挖掘,然後找到問題的根源。

臨床心理學

臨床心理學強調無意識層面上的錯誤信念。意識清醒時,個體會清晰地覺察以及理解事物。無意識的大腦則無法清楚地意識及理解想法、信念、情緒和情境。

新興身心療法(如Psych-K和經顱電刺激(TES))被用做根除製造負面感知的錯誤信念。就像冥想可以重新鏈接大腦某些結構一樣,這種療法會使神經元重新連接,從而改變細胞的記憶。這不僅建立了新的信念,也改善了行為(Chartier, 2010)。

每個心理學科目都提供了處理錯誤信念的方法,但每一個都提到了最核心的問題:個體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因此,了解你的信念和信念系統。只有經過這一步後,個體才能真正做出正確的反應。

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 (PE)強調在學生的重要發展階段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Seligman, Ernst, Gillham, Reivich, & Linkins, 2009)。很多學生在學生時期都曾表現出:滿意度、心理彈性和生命意義感質量低下 (Seligman, Ernst, Gillham, Reivich, & Linkins, 2009)。

積極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進入成年期前糾正並減輕他們的錯誤信念。積極教育的相關研究發現,PE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業成績,還能幫助他們發展優勢、降低抑鬱水平。

當個體在早期生命階段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環境中,不僅有利於兒童的外部行為和活動會出現顯著改善,還有利於他們建立自己的個體優勢 (Sheila M. Clonan 等, 2004)。這可以幫助他們學會不要過度認同令自己焦慮的想法,更好地區分錯誤和正確的信念。

在積極教育中使用的積極心理學干預手段包括識別和發展優勢、培養感恩品質以及想像最好的自己(Seligman 等, 2005; Sheldon & Lyubomirsky, 2006)。由Sin and Lyubomirksy (2009)主持進行的薈萃分析研究(4226名被試)發現,積極心理學干預確實會增加幸福感、顯著降低抑鬱癥狀。這些干預措施可以幫助個體在發育階段更好地適應,以及客觀的觀察令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想法。(更多詳情:在消極情緒中尋找積極意義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 bad moods)

作者:王翼 劉悅(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wypsychology)

中文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違者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Al Taher, R. (2015). What Has Positive Education Research Taught Us? Retrieved from positivepsychologyprogram.com

Chartier, L.M. (2010). Powerful unconscious beliefs. Health and Healing.healthandhealingonline.com

Kabat-Zinn, J. (2015). Mindfulness.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greatergood.berkeley.edu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ists (2014).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nacbt.org/whatiscbt.htm

Sisgold, S. (4 June 2013). Limited beliefs. Psychology Today.psychologytoday.com/blo


推薦閱讀:

TAG:積極心理學 | 認知行為治療CB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