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除那個北京人

開除那個北京人

10 人贊了文章

「你丫給爺滾出北京行么?外地逼!」

這句話,是我以前在一個視頻里聽到的。

地鐵里,一個自稱北京土著的男生,操著一口純正京片子,把兩個北漂女孩罵得縮成一團。

最後,還把她們的手機扔出了地鐵。

這個視頻看得我咬牙切齒,火冒三丈。

恨不得給全北京人打上一個歧視外地人的標籤。

但等我真的和他們接觸後,那張標籤又被我撕下來了。

原來,在拿命換錢的北漂面前,北京人才是弱勢群體。

那些敢來北漂的,都是全國最優秀的年輕人。

北京人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上前競爭,然後節節敗退。

他們被時代浪潮裹挾著往前走,故鄉早就變成了他鄉。

他們站在原地,已經遠遠被北京速度拋棄。

「你們總說我們歧視外地人。但其實最受歧視的,是我們北京人。」

首先是找不到工作。

說出來可能出乎大家預料,現在北京很多公司,會明裡暗裡規定:

不要北京人。

原因也很奇葩:他們總覺得,北京孩子,沒有什麼生活壓力,工作起來肯定沒什麼積極性。

在職場,「北京人」這個身份成了原罪。

我的前公司就是這樣。如果兩個面試者條件差不多,那麼老闆一定會選擇那個外地小孩。

雖然公司其實從沒招過一個北京員工,但這種刻板印象形成的威力,是無窮的。

我甚至聽過一個HR,在讓一個北京小孩「回家等通知」後,當著我們的面吐槽說:

回家收收房租,當個北京小爺多好,上什麼班兒啊?

那個小孩的簡歷我看過,不說多牛逼,但絕對在公司平均水平線以上。

HR不給他offer,僅僅因為他是北京人。

和他的學歷、能力、努力,都沒關係。

再說那些已經上班的幸運兒。

2016年,我在一個教育公司上班,認識了錐子。

那段時間公司業務下滑,有人說可能會裁員。

錐子就開始提心弔膽。總覺得一旦裁員,他就是第一個被開的。

當時我們公司500多人,就只有他一個北京人,比大熊貓還稀有。

不開他,開誰呢?

自從有同事知道他是北京人後,每次介紹錐子,都會有意無意地調侃一句:

這是錐子,北京本地人,家裡五套房!

然後就是一片起鬨聲。

那個畫面,就像是在動物園介紹一隻猴子。

出去吃飯,同事也喜歡半開玩笑地讓他請客。

理由很簡單,北京人嘛,比我們這些北漂有錢多了,你不請誰請?

但實際上,錐子家裡不僅沒有五套房,收入的唯一來源也只是工資。

要說被歧視,那他所受的委屈,遠比我這幾年受到的多。

「光有個戶口本,真的上不了清華北大。」

我以前一直覺得,北京的孩子高考考個一本,就跟鬧著玩一樣。

後來才知道,這也是一個刻板印象。

如果考得不好,去外地讀個二本、三本,也很正常。

剛上大學時,聽班上的北京同學說她自己也考了六百多分,才來的我們學校。

差點顛覆了世界觀。

她說自己高三時也一樣,每天要到凌晨一兩點才能睡覺,周末還要去上補習班,不比任何一個省份輕鬆多少。

我這才知道,北京的小孩也是需要拚命努力,才能考上一個好大學的。

而且北京同學的綜合實力反而更高。

拿我自己來說,從小到大只會死讀書。而我認識的北京孩子,至少都會一門以上的特長。

而且他們的視野,格局,三觀,都遠比我成熟。

高考只看分數。而他們不僅有分數,還有讓我嫉妒的軟實力。

「我們全家七口人,搖不到一個車牌號。」

我有個北京朋友叫大魚,在四惠開了個傳媒公司。

按說經濟條件很不錯了,就是一直不買車。以前出門打滴滴,最近滴滴打不到了,他只能每天倒三趟地鐵來上班。

我說,你對自己好一點啊。留著這麼多錢,又不能帶進土裡。

他說,能買車有啥用啊。沒牌照,能上五環嗎?

他和家裡人,連搖了三年號都沒中。被逼無奈,只能先辦一個河北牌照應急了。

搖不到車牌,只是北京人當下生活的一個特寫。

更讓他們無奈的是,北京的公共資源在被嚴重擠壓。

回到90年代,每到節假日,他們可以滿北京城玩。北京是屬於他們的。

到現在,隨便什麼時候出門,哪裡不是人山人海?

如今的北京人,早已無處可去。

吃,也成了北京人如今的一大痛處。

以前老北京愛吃的館子,要麼在越來越高的房租下經營不下去,倒閉了;

要麼就徹底商業化,開了無數分店。但味道變差了,價格反而貴了好幾倍。

就說早餐。以前的老北京的一天,是從糖餅、麵茶、炒肝、焦圈、豆汁兒這些地道的北京早點開始的。

這十幾年,北京節奏越來越快,不吃早餐簡直成了共識。

以前的早餐店紛紛關門,被麥當勞和肯德基們取而代之。

你現在想吃一碗正宗的炒肝,比找一家正宗的鵝肝還難。

最恐怖的,還是被湧入的人群炒起來的房價。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僅北漂們買不起,北京人自己也買不起。

他們拿著北京戶口,身份證可能還是110開頭,其實住著老破小,論生活質量還不如北漂。

我一個朋友,家住二環,剛被女朋友甩了。

上周末和他吃飯,他聽說我準備寫北京這個選題,哭著求我一定要多為北京人說幾句公道話。

我說,你前女友可以啊。二環有房的土豪都捨得甩,找的下家得多有錢?

他說,二環的房子說出來好聽,其實就是一個三十多平的小平房。全家擠在一個小窄衚衕里,上個廁所還得出去跑個百米衝刺。

我說,那你肯定是釘子戶,想薅國家幾千萬羊毛吧。

他又哭了,說,國家拆遷,我高興還來不及!

這房子,十年前就說拆遷,結果到現在都還沒動靜。

最近聽到的消息是,這片已經拆不起了。

你們把北京房價炒到這麼高,我這輩子都買不起房了;

還沒來得及熬成拆二代呢,結果先熬成光棍了。

我找誰哭去?

「北京人並沒有排外,他們排的只是自己。」

以前的老北京,每條衚衕的歷史故事都能如數家珍;

現在的北京人,可能連一次故宮都沒去過。

他們和這個城市沒有多麼親密,也失去了以前老北京們那種強烈的歸屬感。

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你問我,去雄安要怎麼玩。

那我馬上就能給你安排個七日游,不帶重樣的。

哪家館子最好吃,哪個景點值得玩。我甚至能給你指出,當年小兵張嘎打鬼子翻譯官的地方在哪裡。

這就是關於家鄉最樸素的歸屬感:熟悉每一條街道,能做最靠譜的推薦。

但是當我問一個北京的朋友,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安利一下?

結果他和我一樣,掏出手機打開了美團。

北京變得太快了。

90年代的北京和今天相比,可能重合度還不到5%。

回憶被一遍遍推倒重來,你讓北京孩子怎麼產生歸屬感?

如果說,我們的家鄉是一整座城。

那麼北京人所謂的家鄉,可能不過是小區到地鐵站的距離。

北京人沒有退路。

以前我的關注點,全放在自己北漂有多苦。

後來我想通了。

如果有一天,我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回家照樣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但是北京人混不下去了,又能去哪裡呢?

他們只能逃離家鄉,或者更困窘地留在原地。

守著這片被無數北漂痛罵的土地;

承受著一線城市驚人的物價;

經歷著堵到懷疑人生的交通;

呼吸著因為城市超負荷運作產生的混濁空氣;

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和本地優越感相比,他們承受更多的,是困惑,是無奈,是委屈

所以他們也會有過激行為。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

因為迷茫,所以才虛張聲勢。

- END -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今夜九零後" 。

轉載及合作事宜請私信今夜九零後,謝謝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國際廣告慣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微信公眾號:今夜九零後(id:itonight90)找我們玩兒吧。

今夜9:00後,和你說晚安。

作者:一地金


推薦閱讀:

歧視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為什麼東北人容易招黑?
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地域歧視,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同胞?

TAG:北京 | 北京人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