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之亂七 喋血長安

涼州之亂七 喋血長安

來自專欄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57 人贊了文章

董卓秉政

就在涼州叛軍再次敗退回涼州之後,王國被韓遂趕下台,不久死去,韓遂又擁護漢陽人閻忠擔任叛軍首領。

閻忠是涼州名士,但官做得不大。中平元年(184年),他正在冀州安平國擔任信都令,在平定黃巾軍之後,朝廷審核官員時,把他給免了,大概他是有點不服氣,跑去勸說同為涼州的名將皇甫嵩擁兵自重,推翻皇帝劉宏,這事被皇甫嵩當場給拒絕了。可見此人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

《英雄記》則說閻忠是被王國脅迫當上叛軍盟主的,因為他接手叛軍之時,王國已經在陳倉落敗失勢,所以我覺得應該是韓遂擁立閻忠的。

閻忠號稱「車騎將軍」,統帥三十六部(大概叛軍有三十六支之多),但不久他也病逝了,《英雄記》說他是「感慨發病而死」,有種「大漢忠臣」的意思,聯繫他去勸皇甫嵩造反的事,我是覺得「感慨發病」是在美化他了。

陳志《賈詡傳》裴注引《英雄記》:涼州賊王國等起兵,共劫(閻)忠為主,統三十六部,號「車騎將軍」。忠感慨發病而死。

王國、閻忠相繼離世,叛軍也無力再出征三輔,內部出現以韓遂、馬騰兩家勢力最為強大,時間也推進到了中平六年(189年),這個風雲變換,改寫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年。

漢靈帝劉宏駕崩之後,大將軍何進秉政,他為了提高家族名望,選擇與汝南袁氏合作,剿滅宦官,結果自五月至八月期間,政變進程一波三折,何進輕入宮內,被中常侍張讓等人斬殺,政變拉開序幕。

在涼州那邊,韓遂、馬騰也在觀望朝廷局勢,按照韓遂在中平二年(185年)提出的政治口號就是「誅宦官」,因此擺在韓遂面前的是,如果宦官都被何進剿滅了,叛軍自然再也沒有可以依託的政治口號來割據地方,只能選擇接受招安。在《何進篇》中,我也提到韓遂和何進也有過一面之緣。

不料政變的結果是:涼州名將,并州牧董卓趁勢進京,歷任司空、太尉,遷相國,走上了專權之路。漢廷成了涼州人弄權之地。這一切,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包括韓遂。

時局變換更是讓人猝不及防,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起兵反董,天下走向分裂。董卓下令遷都,自己坐鎮雒陽。涼州叛軍那邊卻沒有任何記載,可能韓遂也在繼續觀望局勢吧。

至於《三國演義》中虛構馬騰參加反董聯軍,純屬美化。

李傕弄權

次年(191年)四月,董卓西入長安。此時,董卓終於想起涼州的老鄉們,雖然他掌控的漢廷仍然無法在涼州建立起有效的政府機構,但是董卓決定打一把老鄉牌。

他派人與金城韓遂,隴西馬騰聯絡,邀請他們也一同出兵,討伐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韓、馬在董卓伸出的橄欖枝面前,自然也明白與董卓同為涼州人的好處:因為在涼州人掌控的漢廷框架之下,自己才能獲取更多的利益和更高地位!

如果讓袁紹這幫關東人入朝主政,自己恐怕永遠都只能做逆賊了。

於是,韓、馬二人答應董卓的意見。推測一下,這件事大概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末,到了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韓、馬兩人的聯軍尚未抵達長安,而長安發生政變:董卓遇刺身亡!

范書《董卓傳》:初,(董)卓之入關,要韓遂、馬騰共謀山東。遂、騰見天下方亂,亦欲倚卓起兵。

於是,擺在涼州叛軍面前的問題是:秉政的王允將會如何對待自己?

王允是有派出使者安撫關東諸侯的,而且王允對涼州人非常厭惡,不肯下詔赦免涼州人,最終逼反了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

六月一日,李傕等人攻入長安城內,此後,李傕入主漢廷,繼續操控朝政。

韓遂、馬騰在得知這個狀況後,他們做出了政治選擇:討伐李傕,解救天子。

《袁紀·卷27》:(董)卓死,(李)傕、(郭)汜攻破京師,(韓)遂、(馬)騰將兵救天子。

九月,韓遂的軍隊進駐郿縣,馬騰的軍隊進入鄠縣。面對同為涼州老鄉的韓、馬二人咄咄之勢,李傕也深知他們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根源是對自己不服氣。

我在前文寫《李郭篇》時就提過,李傕在入朝早期,對各地割據軍閥都是採用招安、安撫的政策,反正朝廷在自己手裡,還打什麼仗呢?直接封官嘛!

李傕派使者就給韓、馬送去了大禮:韓遂拜鎮西將軍,馬騰為征西將軍。並允許韓遂返回涼州金城,馬騰則留在右扶風郿縣。

陳志《董卓傳》:以(韓)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馬)騰征西將軍,屯郿。

這意思就是說:韓遂、馬騰兩位都不再是朝廷叛賊,而是為朝廷效力的將軍了。韓遂呢,可以在涼州金城繼續割據,當土皇帝;馬騰呢?你老家不是右扶風嗎?行,留下來別走,就在右扶風當土皇帝吧,順帶替你爹揚眉吐氣,光宗耀祖,多好!

這事就這麼辦妥了。

長平觀之戰

初平四年(193年),韓遂、馬騰與李傕掌控的長安相安無事。在初平年間,史書上也找不到這段時間的涼州刺史、各郡太守的記載,可見李傕並未染指涼州,指望重新建立漢廷政府,也就是默許韓、馬二人對涼州金城、隴西的割據。

再聯繫到李傕是北地人,郭汜是張掖人,張濟是武威人,諸如此類,我覺得李傕不重啟組建涼州政府,也是想給諸位涼州人留一條後路。

按照《典略》的記載,馬騰在擔任征西將軍之後,是往返於隴西和右扶風兩地。原文是「常屯汧、隴之間」,這裡的「汧」是汧水,位於右扶風,「隴」就是隴西的意思。可見,馬騰在這段時間裡還是混得很開的,隴西、關中都有他的身影。

到了興平元年(194年),天子劉協元服秉政,馬騰覺得應該趁著這個機會朝見天子,展現一下「大漢忠臣」的姿態,順便撈點好處。

於是,馬騰率軍進屯霸橋,范書《董卓傳》說馬騰有私求於李傕(按《典略》記載,可能是求糧。考證見文末),而李傕沒答應。於是馬騰非常生氣,便與侍中馬宇(一說為諫議大夫),左中郎將劉范,前涼州刺史種劭,中郎將杜稟等人合謀,決定推翻李傕在朝廷的控制。

分析一下,馬騰能夠與這些朝廷官員勾結在一起,可見馬騰還是有機會進入長安覲見天子的。當然,若要說是種劭做中間人來聯絡眾人,這個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不論真相如何,這幫人是在長安把這事給撮合成了。

馬宇的事迹無考;劉范是益州牧劉焉的長子,劉焉在董卓秉政時就跟董卓關係不好,董卓還曾派益州人趙謙領兵攻打漢中;杜稟則是跟賈詡有私仇。

重點說說種劭。種劭是前太常種拂之子,種拂在李傕破長安城時為國捐軀,種劭便認定了李傕是殺父仇人,誓要報仇。對此,李傕也覺得過意不去,多次表奏種劭當官,試圖和解,但種劭不肯接受。

所以說,這次反李傕同盟,種劭也是有撮合大家的動機的。

反李傕這事還沒有個準頭時,事情泄露了。種劭等人逃出長安,按照史書記載,大致情況是:馬宇、杜稟去了槐里縣,動員(脅迫)本地官員守城,種劭,劉范等人投了馬騰,馬騰是率軍進駐長平觀(長平觀距離長安五十里地)。

同時,馬騰派人去聯絡韓遂增援,劉范也向父親劉焉通報,劉焉也派出校尉孫肇率軍五千人增援。范書《董卓傳》說馬騰這邊「合兵攻(李)傕,連日不決」,可見馬騰是嘗試過攻打李傕軍營的(李傕軍營可能屯在長安城外)。

陳志《劉焉傳》裴注引《英雄記》:(劉)范從長安亡之馬騰營,從(劉)焉求兵。焉使校尉孫肇將兵往助之,敗於長安。

——「五千人」記載在范書《劉焉傳》中。

長安這邊,李傕沒有親自出馬,駐守本營,再派樊稠、郭汜、李利(李傕之侄)等人率軍討伐馬騰。

按照范書《獻帝紀》記載,決定性的「長平觀之戰」爆發在三月,聯繫到韓遂、孫肇後來也進入戰場,所以我考慮:「密謀泄露」、「戰事啟動」的時間應該是在本年正月、二月之間,雙方在開戰前,既有過短暫交手,也是有過談判的。

例如在《袁紀·卷28》還記載了皇帝劉協也派使者從中調解的事,但是馬騰等人不接受和解。馬騰陣營中,除了種劭確定是為了報殺父之仇外,其他人,或者說以馬騰為首,都是想把李傕趕出朝廷,好換成自己掌權。

話說韓遂急匆匆率軍抵達後,韓遂也開始以和解的姿態出場,但是他聽馬騰這麼一說,就立刻選擇和馬騰站一起了。畢竟馬騰給韓遂畫的未來藍圖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雙方談崩了,就準備開戰了。

馬騰方:馬騰、韓遂、種劭、劉范、孫肇;

李傕方:郭汜、樊稠、李利。

三月,會戰開始。

結果還是郭汜、樊稠這邊的涼州軍能征善戰,把韓遂、馬騰打得丟盔棄甲,種劭、劉范戰死,被殺一萬餘人。(孫肇沒有後續記載)。

在戰局膠著之時,李利率軍畏縮不前,作戰不力,樊稠便痛罵李利:「韓遂和馬騰要你叔父的項上人頭,你還這樣不賣力,你是覺得我不能殺你嗎?!」李利因此懷恨在心。

《袁紀·卷28》:初,樊稠擊馬騰等,李利戰不甚用力,稠叱之曰:「人慾截汝父頭,何敢如此!我不能斬卿邪?」

等韓遂撤退時,樊稠率軍追擊,韓遂派人跟樊稠說:「天下事反覆不可知,我與你都是同州人,今天雖然鬧了點不愉快,但我們還是有共同利益的,我想我們面談一下吧。」樊稠也同意,於是兩人單獨在陣前見面,甚至在馬上握手把臂,歡聲笑語,很久才道別。隨後樊稠下令撤兵,不再追擊韓遂(當然也應該包括馬騰)。

這事讓李利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回去就給叔父李傕打了小報告。這事我在《李郭篇》中已寫過。

隨後,樊稠、李利率軍圍攻槐里縣,當夜偷襲得手,城破之後,杜稟、馬宇授首。

范書《董卓傳》李賢注引《獻帝紀》:(杜)稟與賈詡有隙,脅扶風吏人為騰守槐里,欲共攻傕。傕令樊稠及兄子利數萬人攻圍槐里,夜梯城,城陷,斬稟梟首。

——馬宇於槐里戰死是記載在陳志《董卓傳》中。

戰後,李傕把劉范的弟弟劉誕誅殺。

劉焉有四子:范、誕、瑁、璋。劉焉入蜀後只帶走了瑁。劉范反李傕時,隻身逃出長安,劉誕被抓,劉璋在議郎龐羲的掩護下,一同逃出生天,成功入蜀。

由李傕殺劉誕泄憤也可以看出,這是李傕對劉焉的決裂。這事我會在《劉焉篇》詳細解讀的。此處不表。

對於韓遂、馬騰,李傕則是擺出和解的姿態來,畢竟大家都還是涼州人。朝廷(李傕)下詔,赦免馬騰等人,並封馬騰為安狄將軍,韓遂為安羌將軍。

在《典略》中記載了一段馬騰故事,似乎是對「長平觀之戰」的另類解讀。內容大意是說:涼州缺少糧食,馬騰帶兵前往池陽收集糧食,然後武將王承等人擔心馬騰會侵害自己,於是將馬騰趕走。

陳志《馬超傳》裴注引《典略》:初平中,(馬騰)拜征東將軍。是時,西州少谷,騰自表軍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陽,遂移屯長平岸頭。而將王承等恐騰為己害,乃攻騰營。時騰近出無備,遂破走,西上。

這裡的王承是池陽的駐軍將領,還是馬騰的部將,都無法判斷,也不知道王承怎麼就擔心馬騰侵害自己的利益了。而且文中還說馬騰擔任的是「征東將軍」,也是孤證。

最後一個考證,就是《袁紀·卷28》記載了「長平觀之戰」和「赦免馬騰」的時間,前者是壬申(25日),後者是庚申(13日)。

我考慮這兩處時間記載顛倒了:三月十三日長平觀之戰,二十五日朝廷下詔赦免馬騰等人。


推薦閱讀: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84)
??【推薦】良知是人類歷史的最後希望 | 蔣慶
金代歷史 DM
【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國寶文物欣賞(五)
90年歷史畫卷 41

TAG:歷史 | 文化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