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自私可以得到更多好處,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做個好人?

既然自私可以得到更多好處,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做個好人?

來自專欄智人觀察室40 人贊了文章

社會上為自己謀私利損害到他人/社會的事件總是層出不窮,今天這個明星偷稅漏稅,明天那個大 V 割韭菜辜負了粉絲的信任…… 而廣大百姓,吃完瓜之餘只能無奈地哀嘆一聲:果然我還是太老實了。

即使有靠損人利己手段牟利的情況存在,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做一個有基本道德感、遵守社會規則的人。為什麼明明可以自私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生物還是有「利他」行為存在?

就好像知乎有個問題問道,如果好人沒好報,為什麼我們還要做好人?

今天我們不講情懷,讓我們用生物科學的觀點來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

即使是在動物界,利他行為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猴子互相幫對方抓虱子,頭雁冒著更大的阻力和風險為雁群帶隊等現象。

對此,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進行了一番各角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下一些解釋。

凱維理論

這種理論的名字是《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起的,意指個體通過幫助他人來降低自己可能面臨的風險。

例如,一隻小鳥看見飛翔的老鷹划過天空,其他小鳥還沒看見的時候,小鳥冒著被老鷹發現的危險,嘰嘰喳喳叫喊警告同伴趕緊躲起來或逃走。

雖然表面上看,小鳥大聲警告造成了暴露自己的危險,但事實上,如果它只是自私地把自己藏起來,它的同伴卻還在周圍嘰嘰喳喳到處活動,相當於是增加了整個鳥群被老鷹發現的風險。而小鳥發出警告,讓同伴們趕緊安靜下來,實際上是降低了無意中把老鷹引到自己附近的可能性。

這就好像一群小學生正在教室里打鬧,突然有個同學發現老師過來了,就會趕緊警告大家,讓所有同學都安靜下來裝成乖孩子,從而避免老師可能帶來的對全班的懲罰。

圖片來源:《小尼古拉》劇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發現老鷹的小鳥不警告同伴而是獨自逃走,它就變成了一隻不合群的離群鳥,而不再是一群鳥裡面不惹人注目的一員。而老鷹最喜歡攻擊的,就是離群的獨鳥……

所以小鳥如果想要飛到樹上躲起來,那麼趕緊告知同伴危險,並且一起飛到樹上逃走才是上策。事實上,生物界的鳥類確實也是這樣做的。

誇耀理論

有一些動物出現表面上的利他行為,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炫耀機制。

例如有一種湯姆森氏瞪羚,當它們在草原上遇到獅子的時候,明明知道自己可能成為對方的晚餐,卻不急著逃走,而是……

在對方面前一蹦一蹦地表演跳高高。

這種自殺式的行為,似乎為其他瞪羚提供了逃走的機會,而自己則有可能淪為好吃的。

對此,以色列生物學家扎哈維表示:才不是什麼無私的奉獻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炫耀機制。

扎哈維(A.Zahavi)提出了一種不利條件原理(The Handicap Principle),他認為生物和人做出一些冒險行為如同一種廣告,藉此告訴別人「我好能幹好健康好大膽……」。但世界是一個對許多事情無動於衷甚至冷嘲熱諷的地方,所以我們的廣告行為必須包含重大成本——也就是一些不利條件,才足以服人。

想像一下這種瞪羚,面對可怕的獅子它不但不逃走反而開始表演跳高高,目的就是告訴獅子「看我跳的可高了,我體力可好了,我跑起來也很快哦,你追不到我的。」

那麼站在獅子角度呢?大哥,正常玩法不是應該我出現,你們逃跑,然後我追嗎?突然來了這麼個奇葩,獅子也要愣一下,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真的跑不過這隻瞪羚,免得耗費大量體力跑了一番又沒追上,浪費雙方體力。

對於某一些人來說,也不排除存在炫耀性利他的行為。比如一個明星為貧困山區兒童捐款 200 萬,就可能是向大眾打廣告「看我好有愛心,你們快來繼續喜歡我使勁誇我」。

從群體的角度看待利他行為的演化

如果認識到生物群體是作為演化的基本單位,很多利他行為就可以理解了。

例如在一些群居昆蟲的身上,我們觀察到了一些個體是不生育的「職蟲」。例如蜜蜂裡面的工蜂,他們自己不生育後代,而是全心全意照顧蜂后的後代,甚至犧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

研究者發現,這其實是因為職蟲同幼蟲的親緣關係實際上十分密切,甚至有可能超過了蜂后和幼蟲的親緣關係。根據膜翅目群體昆蟲的遺傳特性(雄蟲沒有父親,體內每個細胞只有一組來自母親的染色體,而雌蟲體內父母的染色體各占 50%),可以計算出膜翅目昆蟲同胞姐妹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達到了 3/4,而這些姐妹與她們母親的親緣關係指數只有1/2

因此,這些職蟲自己不生育,而是投入精力照顧自己的親屬幼蟲,是有意義的,它們通過努力保證自己的基因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對整個群體的繁衍有著重大利好。

畢竟只要自己的基因能被保留和遺傳,就達到了繁衍的目的。

理查德·道金斯甚至提出了一種想法,就是把整個蟲類群體看成一個體系,不育的職蟲看成人體的肝臟、肌肉和神經細胞。如果細胞的代謝可以換來整個體系的健康發展,那就是有意義的。

對應到人類身上,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災難過後經常見到這樣的報道:母親已經被壓死了,但手裡還托舉著自己的孩子保證它的安全。雖然自己的生命逝去,但帶著自己基因的孩子活下去了,就有意義。

好人真的沒有好報嗎?

以上幾種假說只能說明比較簡單的情況,於是有研究者利用計算機來模擬了社會中利他行為的形成。

背景:B頭上有一隻寄生蟲,A為他剔除。不久以後,A 頭上也有了寄生蟲,去找 B 幫他剔除。如果 B 拒絕提供幫助,掉頭就走,這種人被簡稱為「騙子」,A 則被簡稱為「傻瓜」(不代表實際含義無歧義,僅為了描述方便)。

計算機模擬開始後,開始計算得失分數。

在理想情況下,一個群體裡面都是傻瓜,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傻瓜得到剔蟲的次數與為他人剔蟲的次數大致相等。這種情況下,任意傻瓜的平均分都為正數。

一群快樂的傻瓜

這時候,群體裡面出現了一個騙子,騙子因為只撈好處從不付出,因而總是能勝過傻瓜,於是騙子增多,傻瓜基因逐漸被擠掉,最終傻瓜會滅絕。

轉折出現,這時候研究者再引入一種角色「斤斤計較者」。

斤斤計較者的意思是,他和傻瓜一樣願意為對方剔蟲,也會報答對方的恩情。但如果遇見一個騙子,斤斤計較者就會記住,從此再也不跟這個騙子打交道。

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模擬開始時,斤斤計較者佔少數,但正好處在臨界頻率之上,騙子也佔少數,與斤斤計較者比例差不多。其餘的是傻瓜。

騙子對傻瓜的無情剝削在傻瓜群體里引起了震蕩,很快騙子激增,傻瓜團滅…..

示意圖,非原始實驗數據圖片

傻瓜急劇減少時,騙子還要繼續騙斤斤計較者,於是斤斤計較者也逐漸減少,但還勉強維持。

最後一個傻瓜死去之後,騙子無法再像以前一樣肆意招搖撞騙,於是,隨著斤斤計較者對騙子的對抗,他們的數量開始緩慢攀升,漸漸變成穩步上升;接著斤斤計較者數量開始激增,由於斤斤計較者數量處於有利地位,他們懷恨的機會也減少,騙子得以苟延殘喘。

不過最終,騙子還是難逃覆滅的趨勢,因為斤斤計較者總會遇上最後這幾個騙子。

示意圖,非原始實驗數據圖片

從計算機的模擬可以看出,在最初階段,傻瓜的存在實際上威脅到了斤斤計較者的生存,並帶來了騙子的短暫繁榮。但實際人類社會是很複雜的,除了傻瓜和騙子,還有斤斤計較者,甚至其他一些角色,從而影響了結果。而且從博弈論的演算結果來看,好人沒好報只是單次博弈的結果,多次博弈後,做一個知恩圖報、不損人利己的好人,還是有更大的生存幾率。而複雜的現實社會當然是一個多次博弈的過程。

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被對方騙了,我們還是願意選擇做一個能信任他人的人吧。

最後,來講一個吸血蝙蝠的故事結尾。

吸血蝙蝠就是吸血鬼的原型之一,它們以在夜裡吸血為生。不過,並非每隻蝙蝠都能那麼走運,有的找到了食物可以飽餐一頓,有的則只能在黎明飢腸轆轆地回家。

研究者 G. S. 威爾金森發現一個現象,那些在夜裡吸飽血液的幸運兒,會將一些血液反流,捐贈給不走運的同伴,就好像人類社會的獻血行為。

在他觀察的 110 起案例中,既有親緣關係之間的幫助,也有毫無血緣關係之間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他觀察到這些蝙蝠更願意幫助老朋友,也就是說,這些蝙蝠之間雖然沒有親緣關係,但因為它們之前就是熟悉的、互相信任的老朋友,因此在朋友有難的時候,蝙蝠願意出血相助。

對於蝙蝠來說,利他的行為不一定就是基於基因的繁衍,它們超越親屬關係,形成朋友間忠誠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它再一次證明了為自己牟利,與做一個好人之間,並非那麼矛盾。

參考: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信出版社,2012.9

推薦閱讀:

CRISPR/Cas9存在致癌風險?放心,這還只是一個猜想
【科普】如何拒絕蚊子發「紅包」
新發現!蘋果皮原來功效這麼大
小強也有奶,蟑螂奶未來或成為超級食品
傳說中的迷魂藥什麼味道?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