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禪法苑——《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無禪法苑——《心·相 篇》無禪夜話第三期 語音整理

1 人贊了文章

原創: 成都菩提樹 無禪法苑

【前 言】:《無禪夜話》是無禪法苑微信群每周一次的固定佛法講壇,每期針對核心佛法中的一類重點問題來集中講解,講解完後大家一起討論和辯釋。目前已經進行了三期,這部分內容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也會以文章的形式發布出來,另外,就每周二的這個講壇,我們爭取每年出一本《無禪夜話》紙質書籍,以方便更多的朋友們閱讀。第一期和第二期算是我們在嘗試和探索這樣一種學習形式,第三期,我們就把佛法最核心的內容講了,這樣做就是先建立起核心佛法的周界,然後,今後我們還會換著角度來對它進行闡述。

因為無禪夜話是即時演講,內容不會像我們之前文章一樣的有條理,有結構,屬於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想到哪裡就講到哪裡。我們在整理的時候,只要不是口誤和選詞表意不清之類的,一般不會做任何的增刪減,除非我們自己覺得在某些關鍵點上確實有必要增補一兩句話,也盡量從簡從少。

---*---*---*---*---*---*---*---*---

【菩提樹】:大家好,因為家裡的網路有點不穩定,我在樓下找了一個茶館包間,我房間前面和後面的包間都在打麻將,所以,大家可能時不時的聽到麻將洗牌的聲音。好了,我們今天就在四川這個最多的麻將茶樓,來給大家講講佛法。

我們所有看到的,思考到的,我們意識憑空勾畫的,設想的,都是由這個「心」所產生。這些心所產生的東西,我們給了它一個名字,就叫做「相」。

今天的主題是「心和相」,涉及這兩個東西的佛法就是核心的佛法。因為我們人類的終極追求絕對不僅是感官的享受,不僅是身體層面的愉悅。我們終極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個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我們的意識,這個意識從哪裡來?就在我們的心裡。所以能明白我們的心和心所產生的東西是怎麼回事,我們就可以搞明白,這究竟的真理 ,是什麼。

我們在經文中也看到了,我們要去證得的這個東西被稱為「如來實相」、「妙明真心」;王陽明先生把這一行為叫做「明心見性」;老子把它叫做「無」叫做「道」,我們也可稱之為「佛性」、「法身」。它的名字很多,這些名字代表著的究竟真理,也就是我們的那個「妙明真心」。

但是我們這樣的劃分(我們從語言和邏輯上劃分為心和相兩部分)本來就是錯的,它就是最大的一個誤導,因為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二元對立存在,這個和在凡在聖都沒關係。但是如果不這樣去講的話,又理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就是很大的一個方便。佛教中習慣用譬喻,也就是比喻,這個字(譬)到底是讀pi喻還是bi喻?我下來再查一下。那麼我們也從譬喻開始,對於心和相的關係,世尊用的最多的是兩個譬喻:一個是鏡子和鏡中相的關係,另一個是虛空和虛空中所產生的萬法(萬物)的關係。

先說虛空,虛空的性質我之前有講過,今天是無禪夜話,我重複一遍,大家先回憶一下,再跟著我一起思考和探討這個問題。然後我們再把大家不懂的地方解釋一下。

虛空是沒有一個虛空相的,這是第一點,什麼意思?我們之所以講虛空,因為它什麼都沒有,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這一點。古代認為我們生存的空間,晚上沒有太陽,也看不到星星,這就是虛空。其實我們現在知道裡面還有氧氣、二氧化碳、氮氣等。我們現代人去思考虛空這個詞的時候就會想到星際與星際之間的這一段空間,這是不對的,首先一定要把這個誤解消除掉。

當沒有相的時候,沒有物體的時候,這個虛空是不存在的。

虛空不是空無,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同樣虛空也不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間隙(空間),這一點的理解非常重要。什麼是虛空,虛空我們可以理解是絕對的「無」,但是「無」中可生萬有。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我們在一個房間中放了一張桌子。我們認為虛空放了桌子,之前桌子這部分的虛空被放進去的桌子佔據了,但,好像虛空沒有填滿,這個理解,是錯的。

虛空這個比喻很「究竟」了,我再在這個究竟的比喻上面加一個不太究竟的比喻。它(虛空)就像是一個氣球。我們往裡面裝多少水,這個虛空就有多大,這個虛空有可能有乒乓球那麼大,也可能有西瓜或者宇宙這麼大,裡面有多少東西它就有多大,這就是虛空。

所以在佛經中我們又常見的一句話叫虛空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是不是它同時存在這種兩種狀況呢?它同時有很多個尺寸呢?不是的。這個虛空,就是我們的這個心體所展現出來的相,它和這個相一樣大,不多也不少,一絲也不多,一絲也不少,這才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意思。大而無外,你把它撐得很大了,你再放進去點東西,它又繼續變大。小而無內,他已經小到極限了,你把這個極小點拿走一半,它還能繼續縮小,這就是虛空。你全部拿走,它就根本不存在。

我們再來看一下鏡子。鏡子和鏡中相,就是我們心體和心相之間的關係。鏡子裡面可以展現出任何一個相,就是我之前說的「貓來貓現,狗來狗現,照天又照地」。但是鏡子本身什麼都沒有,他就是一個鏡面,大家不要理解為我們生活中的鏡子啊,它有一層玻璃下面有水銀,不是這樣子。它就是一面鏡子和鏡中相,要這樣去理解。我們想去尋找的東西(證悟)是什麼?就是想通過看這面鏡子去了解這面鏡子是怎麼回事,是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因為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看見的都是鏡子裡面所映照出來的東西。它可能正在照見煩惱,正在照見一棟房子,或者你喜歡的人,或者他會照見你要去擦拭這面鏡子的這麼一個行為,這個行為就是想把鏡子中的像抹去(去不執、去空、去無我、去斷念滅念)。這個時候鏡子裡面就是你在擦鏡子的一個相。

但是這兩個例子都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因為它們都落於了一個名詞,鏡子也是一個詞語這個詞語是由人類所發明創造,虛空也是一個詞語。所以我在第一篇文章中,說了一句話叫「心本無,只照見」。什麼意思?就是沒有這麼一個心體(虛空和鏡面)的存在,這其實本質上就是指的虛空,然後只照見,它可以照見任何東西。它照見的這個東西的當下,就是心的本身。鏡子裡面顯現出了什麼影子,就是當下的鏡子本身。

也就是我所說的「觀察的對象就是觀察者本身」。今天我再解釋一下,為什麼不可能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同時存在。我們去觀察一個東西的時候,比如說一個念頭,一個情緒。我們想以觀察者的角度去觀察它們的時候,我們的心當下就被觀察它這個念頭所佔據。觀察者是過去,被觀察者才是現在,當下一刻被觀察者就是觀察者本身。

這點大家可以去做一下,是可以做到的。因為,它是一個微細念,到微細念的時候它不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它就是單獨的一念一念。這種情況下,比如說在我們心靜到極致,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的微細念。當你去觀察任何一個東西,你的心就會被這個東西所佔滿。大家就會真正明白「觀察的對象就是觀察者本身」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要不要煩惱?我們會不會煩惱?它並不在於有沒有這些事情產生。因為這些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甚至可以僅靠意識去勾畫一件事情出來(比如抑鬱症和強迫症,就是典型的作繭自縛)。假設我們是純意識體存在,那麼「我們會不會消失?」你可以這樣天馬行空的去想,你可以憑空捏造一些東西出來。這些東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會不會跟著這個相走(這也是幻想和妄想的區別,幻想也可以是實相,證悟後也可以有幻想,但妄想就是無明,就會造作出因果業力種子),就是我經常說的會不會住在這個相上。這裡我舉個例子:

在《維摩詰經》以及《圓覺經》上都有關於「淫怒痴」這一句話的表述。圓覺經說的比較徹底,說的比較絕對。這一句話我和火龍也討論過,為什麼我們現在註解《金剛經》註解《楞嚴經》註解《六祖壇經》的人這麼多。但很少人註解《圓覺》。我們估計有可能這句話大家都想避開。但這句話是避不開的,這句話就是:《圓覺經》「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維摩詰經》「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我們認為沒有必要遮遮掩掩,西方的宗教和哲學很多證悟者也都不避諱,並且它們也是我們人性中很重要的一個版塊,我們要的不是迴避它,而是去了解它。)

這兩句話是透了最後一層見地以後的實相,它跟最後一層見地還沒有關係,這句話如果迴避了,就不究竟。我們今天講一下,為什麼淫怒痴性即是解脫。淫,代表什麼,性行為是吧?性行為本身我們會擔心它嗎?我們會擔心性行為本身嗎?不會的。這個行為就和我們吃飯睡覺一樣的平常。

那麼我們擔心的是什麼?我們擔心的從來不是性行為本身,而是擔心因這個詞的概念引發的聯想。因為這個行為一旦抽象化為一個詞語,它就會形成一個標籤,抽象的東西,就可以去玩弄這個概念,然後它就牽引出更多抽象的概念。而這個性,它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負面的詞,比如佔有,比如強迫,等等。

更有甚者,比如明朝陳圓圓。因她還引起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導致一個北方民族佔領中原,統治了一個南方民族。所以由這個詞(性)所關聯的這些東西,它是很負面的。一個具體的行為,一個客觀的事物,一旦我們把它抽象化,那麼因它起的念頭就會在腦袋中大量的繁殖,如同蟑螂一樣。所以我們擔心的,從來就不是這麼一種「機械運動」。我還是重複一遍,性本身並不可怕,他可以和我們吃飯睡覺一樣的平常,我們擔心的是由它所引起的思想。

因此,這個時候我們的意識就會開始一整套的遍計所執的過程。為什麼它會遍計所執?因為還有我們的阿賴耶識的恆常存在,阿賴耶識裡邊有我們很多習得的種子,一部分是書上講的,就是兩性之間行為,歷史上有哪些典故;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我們在情竇初開的時候自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想要獲得這個東西,這導致了我們的慾望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阿賴耶識的種子不斷的在生髮,而我們第六識也不斷在接受這些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輪迴交互,遷流增盛。這導致了我們不斷的遍計所執,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貪婪,我們的憎恨,等等,呈螺旋式上升,這個行為就稱之為「住相」。

當我們住相了以後它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們就會跟著這些念頭走。然後跟著這些念頭走又會導致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因為這些概念也好,這些邏輯也好,概念裡面就包含著邏輯,它會牽引出一些邏輯,邏輯裡面又存在一些概念,當我們頭腦中被這些東西死死給牽住的時候,它們就會佔用我們頭腦的思考資源,使得我們不能清楚的看到事情的全貌。

然而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東西?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客觀的一個理性的一個全面的一個整全的智慧,而不是部分智慧。比如有的人他的執政能力很強,他組織能力很強,或者商業運作能力很強,但另外一方面呢?他可能思考不清楚某些問題,他沒有這些方面的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打開我們所有智慧?這個我們之前在群里討論過了,叫如來藏。我們證悟就是找到了這麼一把鑰匙去打開這個東西,它就是我們清靜無為的法性本身。我雖然用的是清靜無為,靜止不動,如如不動,但其實不是這樣,它很難用語言表述。

我們這個清凈的本心,其實它並不是靜止不能動,相反,它比任何的思維都敏捷,只是我們的大腦不相信這一點,僅此而已。因為平時我們從早上一睜眼,一直到晚上閉眼,我們的思維,要麼在昏沉,要麼在散亂。一直在被很多念頭牽著走,一分鐘的時間,我們就能跳轉很多處,導致我們無法做到清凈。等我們真正把整個世界整個身心清凈下來以後就能全方位的去接觸我們所面對的對象。這個時候它的任何一絲的差異,任何一絲變動,你都能如實觀照,非常清楚。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如來智。

所以證悟之前,大家覺得這些東西很玄。為什麼證悟以後很多東西就能想透徹,我們看很多的經文,包括和佛教不相關的哲理,一看就明白。並不是神通,這完全不是神通,只是我們把之前我們的邏輯,我們的名詞相,這些概念,這些束縛,徹底的放下了,用我們鏡子一般的心去如實照見了對方,那麼你自然就很清楚他想表達的。

住相還有一個結果,就是它會產生二元對立。住在「我」這一相上,我就是我,我不是你,你不要傷害我,你不要氣我,你不要惹我,你為什麼讓我不高興?這就是在形成一種二元對立。二元對立就是一種分隔。哪裡有分隔,哪裡就有鬥爭和衝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界限,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界限,都會引發衝突。但如果我們的心證到了清凈無為,它就只會基於事實。所有衝突都是因概念而引起的,一旦我們將概念抽象化,將一個實相、事實,抽象為一個概念,我們就可以玩弄這個概念。(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而我們的所有二元對立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他對立,我和外部的對立。

佛洛依德有個理論,「三我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有三個層面的我,一個叫「本我」,一個叫「自我」,一個叫「超我」。

本我:就是每個人獸性的那一面。我看到一個美女,我想佔有;我看到金錢我就想拿過來;看到跑車,我也想要。這就是本我,自然而生髮。

超我:就是我們理想中的自我人格,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我的白日夢中,那個我就算是我們的超我。

自我:自我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是社會人,必須受社會的傳統、道德、規範以及法律所約束和限制,我們得滿足它,不然就我們就沒法生存。所以自我就是用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當這個自我不能調節兩者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極端的,就是精神分裂症。

然而證悟是什麼?我們也可以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事情。證悟就是自我本我超我三我合一,這就是證悟。只有當下的如來實相,沒有二元對立,要想沒有事情與事情的二元對立,那麼從「我」這裡開始就不應該有二元對立。還有我/他的對立的話,那麼一切標籤都會啟用,一切二元對立就都會存在。

甚至任何獨立的標籤,都會產生二元對立。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之前講很多次了,我們在立一法的時候就必定會立一個「非法」;我們在立一念的時候一定會立一個「非念」。什麼意思?我還是講之前例子,當我們一門心思去想「善」的時候一定有一個「不善」在心裏面,當我們想我們不要強迫不要去做這個強迫行為的時候,那麼一定有一個強迫行為本身存在。

然而我們能不能沒有這些標籤?我們是做不到的。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頭腦總是需要被一些東西所佔據。比如事業,比如鈔票,比如愛,比如信仰,又比如我隔壁的麻將。一旦我們的內心中沒有東西或者即將沒有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害怕,我們害怕我們自己會空虛,其實這個「空虛」根本就不存在。

虛空中什麼都沒有,也自然沒有害怕這一相。那麼我們怕的是什麼?我們怕的是我們怕空虛這一行為。我們怕的是這個「怕」。只有怕才會使人害怕,只有恐懼才會讓我們恐懼,因為我們不知道空虛裡面有什麼所以才害怕,其實什麼都沒有。如果它其中有什麼的話,那麼空虛就已經不存在了。

因此,我們作為社會人,我們作為人類。我們總是在追求一種自我認同感,或者說自我存在感。也就是我當下和未來的存在方式。人類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意義,我們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怕沒有這個東西。因為一旦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意義的話,我們就會迷茫。這個是我們的天性。但是這個天性使得我們所有人本能的在往與真理相反的方向在行進。

我們害怕離開標籤,我們害怕內心什麼都沒有,我們害怕沒有存在,我們害怕失去意義,這些,都是我們的阻力,阻礙我們證得清凈、無為、涅槃靜寂的遠離一切分別和執著的本性。

剛才講了所有這麼多標籤,這麼多相,最重要的就是「我」這一相。為什麼單獨提出來?因為「我」這一相是非常堅固的,可以說是最堅固的一個二元對立。並且消除了這一個二元對立,我們就解除了所有的煩惱。然而我們能找到一個消除「我」的因子或者銀彈嗎?找不到的。我們所有的修行、所有的知識、所有的經驗,甚至我們所有的依附和信仰,都是在增強自我的力量。哪怕我們下定決心、我們目的明確、我們堅定意志要「去我執」,都是在增強「我執」。因為這些都是有方向性的,誰在之中執行這個行為?誰在給出這個方向?就是「我」。

因此,無論我們怎麼想去掉「我」這個標籤,無論我們怎麼去放棄它,放下它,只要我們帶著動機去做這件事情,就一定失敗。因為在去我執和放棄,這個行為的內心深處,就是得到,我們想得到一種「無我」狀態,它是另一種我執。

因此,佛門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自己在執著的時候,就會說:「我又執著了,放下,放下,我不能執著。」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兩個問題,一,「不去執著,是不是執著?」,二,「你能否不執著於自己的不執著?」。

--2018.8.21 成都

菩提樹

---*---*---*---*---*---*---*---*---

過往相關文章列表:

《心燈》

《再談煩惱》

我們是不是把人生弄顛倒了?

事業的成功,為什麼讓我們更加孤獨?

《梵·道·如來:沒有維度的終極真理》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因.果》:我們如何去超越因果?

《唯心和唯物》

被所知障

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外星文明,我們真的觸不可及?未必。

我們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什麼才是佛法所講的「空」?

※ 《道德經》中的佛法 - 談一談「心量」問題

※ 《道德經》中的佛法-「道法自然」,原來如此。

※ 《有為和無為》

※ 【公案】德山宣鑒:你點的是哪一個心?

從杯弓蛇影談談佛法(上)

從杯弓蛇影來談談佛法(下)


推薦閱讀:

佛法要「依經論之義」探討
常見的妄語:濫用「一切法皆是佛法」
壇經 護法品第九
量子壇經:真正「傳心法要」是什麼?為什麼六祖不會佛法?
###阿彌陀佛 請問供奉佛法三尊上香 上四根香對么?

TAG:佛法 | 佛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