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翁雜談》第七談、談我國文化的演變(上)

《渭翁雜談》第七談、談我國文化的演變(上)

來自專欄孝道學人

我們的華夏文化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是世界上流傳最悠久的文化,但隨歷史和社會的發展,燦爛的文化日漸凋零,何不叫人扼腕嘆息。

筆者把華夏文化做了以下幾個階段的劃分,從三皇五帝到文王演化周易為第一階段,從文王演化周易到大秦統一六國為第二階段,從大秦統一六國到明朝八股文的出現為第三個階段,從明朝八股文的出現到49年新中國建立為第四階段,49年以後為第五階段。

第一階段,文化大多都是傳說,因為那個時候文字還沒有普及,有文字,但那些文字不是用來記錄人間之事。筆者看過這樣一個說法,說是文王之前的文字不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所用的。是人與「神」交流所用的,類似現在的符、咒一類。這一階段比較大的標誌就是伏羲先天八卦、河圖、洛書。這些文化後來演變為山、醫、命、相、卜各家術法,這些一直都是由少數人掌握,也是個朝代統治者嚴加管控的,所以這條支脈不作為本章重點介紹(主要是筆者不是內行,啥也不知道,所以不敢瞎寫,畢竟本書不是小說或演繹)。

第二階段,由文王定後天八卦,演繹周易為開始,那以後文字被廣泛使用在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記錄,我們今天說的文言文,就是文王的言語所寫的文章。文字的普及,為後面華夏文化的大爆發奠定了基礎。有了文字,我們的文明也進入了比較高級的文明,比如有了禮樂,禮對於社會的文明秩序非常重要,小到民間的婚、喪、嫁、娶,大道國家祭祀,都規定了章程,這個對於社會文明秩序非常重要,正可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記》是記錄周禮的著作,它在我們文化史中的地位可謂是頂級的了。它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非常深遠,以致到快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禮儀、禮節都出自禮記。

那第二階段,文字、禮樂為什麼會突然在人間普及,在《詩經》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詩經》里有王常伴「帝」左右,這個「帝」就是天帝,我們這個世界的主宰,王這裡指周文王。這裡對天帝定義有一些誇大,筆者認為天帝其實就是比我們更高層次的生命。筆者在第一談里提到過,文明出現很突兀,可能是更高層次的生命吧他們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是我們這個生命層次可接受的知識文化傳授給了我們,是通過周文王來傳授的。

在第二階段里,帝給文王的是一顆火種,這顆火種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達到了華夏文化最燦爛的頂峰,墨家的俠義精神,法家的公正公平,道家的清凈無為等等。筆者除了道家以外,還特別欣賞法家和墨家,現在那些發達的民主、法治國家的好多理念都能看到法家和墨家的主旨。道家是筆者最崇拜的一家,筆者在生活中也是一道家作為自己行為準側。

第二價段到秦,統一六國就結束了。

推薦閱讀:

第三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
仁、義的本義與演變
新中國教育方針的形成與演變

TAG:演變 | 文化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