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恥感養育? 丨「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如何打破恥感養育? 丨「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來自專欄萌芽研究所BUD17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有一個粉絲媽媽在微博給我分享了她帶孩子的故事,覺得孩子脾氣不大好,怎麼管教都不行,才三歲半的孩子有很多行為、生理和心理問題,不管怎麼做,好像都沒有用。這封長信結尾那一段話,讓我有種恍惚的感覺,她說,「我覺得我欠缺了太多太多,教育孩子方面真的挺失敗的。

覺得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是「失敗」的,這種感受我也曾經有過。

當時 Joshua 兩歲多,處在T2的他因為剛出生的弟弟情緒經常失控,有一次我們去逛街,走到小區的時候,他卻不肯離開了,說,「媽媽我們不走,在這裡玩」。

我勸阻了幾句, Joshua 卻發起了脾氣「我才不要走呢,你們別管我!」。結果拉鋸了幾個來回,Joshua的情緒崩潰了,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用力抱在門上,擋住了行人的路。

那一刻我感覺特別尷尬。羞愧感波濤洶湧,但是我卻束手無策,所以當時我做了一件我根本沒想過的事,我硬把哥哥從門上拽下來,橫在身上,像小偷一樣跑回了家。孩子在我身上扭來扭去的,大聲咆哮,我覺得當時就像是綁架了一個孩子一樣。

那一刻,我腦海中只有一個詞,「羞恥」,因為自己曾經學過的策略、訓練、情緒管理,都不管用了,我深深地覺得自己「太失敗」了。

當我們為自己感到羞恥,覺得自己虧欠了很多,甚至導致所有的養育都失敗了的時候,這種情緒,就叫做「恥感」。這便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

「恥感」是我們養育的「遮羞布」

最早了解這個詞是在《菊與刀》里,「恥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上升為一種文化。「恥感」其實就是罪惡感、羞恥心的綜合,指的是我們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會因為別人的評價患得患失,甚至不自覺地為自己感到羞恥。

這種「恥感」其實人人都有,但我們卻很少把它放在檯面上說。因為恥感某種程度上是我們道德的「遮羞布」,如果我們扯開了這布罩,就好像告訴別人「是的,我很失敗」一樣。

養育孩子,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場「無聲」的競賽,我們身邊的聲音和目光真的很多。

從一開始哺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很在意別人的點評,如果身邊的家人問一句「你是不是奶水不夠」,我們內心的沮喪感便會洶湧澎湃。

等孩子稍微大了一些,但是作息不規律,睡眠習慣並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那麼好,甚至還有奶睡、抱睡、夜醒頻繁的時候,我們也有很多的忐忑不安,好像覺得都是自己「問題」……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當我們發現自己如履薄冰,深怕走錯一步就會牽連到孩子時,內心真實的焦慮是,害怕自己成為一個失敗的「母親」,辜負了全世界,包括自己和孩子,這些都是「恥感養育」的現實表現。

「恥感」存在的根基是低自尊,低自尊是一個狀態,當我們沒有安全感,無法判斷自己的能力和潛能,甚至找不到方向時,會產生一種「無用」和「無力」感,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很糟糕,這樣子的自己,根本不值得被人所肯定。

低自尊的時候總會忍不住相信自己是最糟糕的

當媽之後,這種「恥感」會更加被放大,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當我們孩子出現了偏差的時候,我們可能最容易遭受到的疑問就是:

你孩子怎麼這樣子,怎麼這麼熊,怎麼這麼難帶,怎麼那麼瘦小,怎麼那麼木訥,怎麼就是好像拖後腿呢?

這些評價、每一個針對性的討論,都會讓我們去進一步放大我們的「恥感」。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生活其實也是一個天秤上的兩端,一端是自己渴望做的,一端是別人希望我們做的。

當我們擁有強烈的「恥感」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想要的沒做到,別人希望的也做不大好,不斷懷疑、自責、否定自己,到最後,只能承認,「我真的很失敗,你看連孩子都養不好」。

打破恥感養育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力的提升

要和自己的「恥感」作鬥爭,關鍵是要學習如何放下恥感的方法,和自己的內心的不適握手言和。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難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基做支撐,便是對自我能力的把握,即自我覺察力的提升。

大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強勢和短板,還是始終依靠別人的評價來塑造自己的畫像?

「自我」這個詞,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時刻都在變化中。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肯定是不一樣的「自我畫像」,而這份不一致,也會影響了我們對當下自我印象的判斷力。

擁有高自我覺察力的人,其實會更傾向於相信自己有辦法走出困境,自己可以有依靠的人或者事,最終自己也可以妥善地使用這些資源。

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特訓而成的東西。但是以下每一個做法,都可以幫助到我們去加強這份自我覺察力,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會給我們輸送足夠的力量,讓我們可以更冷靜、清晰地看到全局。

  • 教養日記:學習反思、記錄和總結

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樣需要這樣子一份教養日記本。

寫下日記本,養成做記錄的習慣,可以讓我們保持專註,當我們迷失方向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有勇氣堅持到底,並且看到一些痕迹,這些痕迹往往是我們教養中很重要的信號。

我給大家看我之前在做心理諮詢的教養日記卡的範式:

1?.今天有沒有和孩子發生衝突?(必答題)

① 有,_______

② 無,_______

(如果選擇1,則需要填寫二+三)

2?.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出現這個行為?你觀察到了什麼?

3?.我所做的動作會讓事情更加惡化嗎?

① 會,當我做______的時候,事情更加惡化,孩子更加失控;

② 會,我想起我做的______事情,今晚已經開始後悔了;

(如果選擇2,則需要填寫四+五)

世界上從來都沒有輕鬆就可以成功的事,成為母親,更是如此,只有當我們明白我們的所有累積都是有用的,其實可以給到我們更多的信心。

寫教養日記,讓我們能更專註地看到自己的「行為」,每一次的反思都可以積累我們的優勢和能力,嘗試肯定和看到自身的「價值」。

我們也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養育孩子過程中所有的努力,即便沒有人在旁邊告訴我們自己,我們都要學習如何把這句話說給自己聽,「我有在全力以赴」。

當我們把對自己教養方式的分析,放在「就事論事」的環境下,而非上升到人格判斷,「我這個人就是失敗者」的時候,我們才有了對抗「恥感」的武器。

情緒卡片:學習進行正向的自我談話

心理諮詢里會有很多的對話卡片,無論是Gottman的親密關係,還是我們在情緒效能訓練諮詢中,都會用到很重要的「正向思考工具卡」。

很多時候,教養問題中最難的反而是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的情緒陷入無法掌控的局面,我們會迷失在不知如何面對孩子和自己的處境里。所以情緒管理永遠都不只是孩子的事情,我們也同樣需要用心去調整好自己。

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提醒,當自己內心出現很負面的自責和批評信號的時候,可以拿出下面的正向思考學習卡,來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們經常說「設身處地」這個詞,大多是考慮到別人。甚至有一種執念是強迫自己去「看到」別人,讓自己迎合別人,即便已經偏離了初心,我們也毫無知覺。

但這些執念並不是真正的同理心。真正的同理心是「我懂你的不容易」,它同樣也適用於自己。

我們上一次對自己說,「我知道你真的累了,你需要休息」,還記得是何時嗎?

走進自己的難處不是責任的開脫,而是讓我們有空間去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成為負面情緒的牽連者,無論是攻擊自己,還是攻擊別人,都不是我們真正想看到的。

接納,也包括願意去聆聽自己,不帶任何有色眼鏡看待自己。沒有別人的評價,也不會有道德的束縛,而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我們願意對自己說說心底話,告訴自己,「我相信你」。


精神導師張德芬有句話我特別喜歡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其實有怎麼樣的內心,就會有怎麼樣的世界,我們不要只花大力氣去了解別人,認識別人,卻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不管自己處在怎麼樣的狀況,我們也要沉下來,讓真實的自己、讓真正的自己,有機會浮出水面。

教養日記和情緒卡片,構成了我們很重要的自我覺察力的通道。讓我們能夠把「行為」和「人格」區分開,積累更多的「就事論事」的勇氣,不給自己貼標籤,也從不放棄自己。

真正的強者,是敢於直面自己的柔軟,也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

養育之路,工作之路,生活之路,這些路都是複雜和艱難的,當我們迷茫和自我懷疑的時候,可以有勇氣告訴自己,我是我,我是有價值的人,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

而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管結果如何,我們也能有去面對的勇氣,我們也願意全力以赴。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關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復關鍵詞?

—「資源」,送10000G國內外前沿的育兒資源包;

—「教養」,送系列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教養問題,附帶解決方法;

—「早教」,學習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早教避雷重點和各國早教育兒理念;

—「教養日記」,免費獲得完整版教養日記卡片模板。

推薦閱讀:

過度關懷和掌控的強勢父母,這一關你過了嗎?
一張圖看清: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秘密
如果只用一種親子溝通法,就用它
普通家庭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TAG:育兒 | 親子關係 | 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