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漢服」,未來將走向何方?

我們的「漢服」,未來將走向何方?

來自專欄冷芸時尚7 人贊了文章

?

參與者:冷芸時尚圈3群群友

時間:2018.5.04

莊主介紹:

李寧-南京-設計助理

大家好,我叫李寧。現在從事新漢服服裝設計助理工作。我的坐莊可能像一盤瓜子開心果,我把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以及對於漢服文化遇到的問題,整理好列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大佬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再結合對漢服的了解預測未來發展發向。可能沒有對錯,我只追求符合我的答案。

討論提綱?

Q1、與漢服相關的傳統服飾

Q2、傳統/新漢服品牌案例

Q3、漢服/華服的未來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從炎黃至宋明)。但是對於一些漢民族傳統服飾,仍有人表示質疑,認為它們不是漢服。本次坐莊,讓我們一同來探討。

漢服

以下所有討論內容僅代表發言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一、與漢服相關的傳統服飾

雖然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但是現在仍有人對其中某些服飾表示質疑,認為其不算是漢服,在此列出,望各位能盡量客觀,不要帶有過多的民族主義。

胡服

1. 鮮卑人的圓領袍、靴子、烏紗帽、襖子

「烏紗帽」的含義人人皆知,「戴上了烏紗帽"、「丟了烏紗帽」這類表達在今天仍然得以廣泛使用。經由古代繪畫以及戲曲表演的傳揚,人們更是在腦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袍,壁掛玉帶,足趾皂靴,這是中國古代官員的經典風貌。不過,這一套服飾在歷史上其實有一個鮮明的起點——那就是北朝後期。在此之前,是絕對看不到類似的男服樣式的。

對於這一次重要的北朝服飾變革,唐宋學者們心裡都明鏡兒似的知根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亍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

朱熹也在《朱子語類》中明確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美。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

(圖片來自於百度貼吧)

北朝後期,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頭飾「襆頭「。按《隋書·札儀志》的觀點,襆頭來源於漢衣冠。其前身是東漢以來的幅巾,即方頭巾(不過,孫機先生認為,襆頭是由鮮卑帽改進而成,因此仍然是胡服的一種)。在北周武帝時,幅巾被加以改造,在巾的四角縫綴上系帶。同時人們發明了一種非常漂亮的結系方式:將一對巾帶結在腦後,另一對巾帶反系向前,於頭頂的髻前綰結,因此也叫做「折上巾」。

發明襆頭的目的,同樣是「便武事者也」(《新唐書·車服志》,用輕質的絹羅將頭髮束緊,頭頂上輕便利落,自然無礙馳射。不過,大致在隋唐之間,為了追求造型的美觀,襆頭之內被加上硬質襯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轉換成花樣翻新的帽翅,同時改用硬挺的漆紗當做面料,最終形成「烏紗帽」。

?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總之,襆頭、上領袍、蹀躞帶、長拗靴,本是一套完整的騎馬服,是戰服,或者說是一套完整的騎兵軍服。

鄭珍《說文新附考》云:「襖子始自北齊,古無此服。」「古無此服」,意思是這不是漢裝,而是鮮卑人的服裝。北齊時受到鮮卑影響最大,但襖在北魏時期的漢族當中尤為普遍。原本鮮卑人的祖先就是以狩獵為生的,所以很自然地用貂、松鼠等有毛絨的動物的皮做襖來穿。這正好與《魏史》中所說鮮卑人鞣製貂皮、黃鼠皮,縫做世界著名的裘皮大衣相吻合。

2. 北胡的半臂、褙子、披風

?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根據南宋謝維新所著《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三十五記載「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古禮士人只系勒帛,蓋有垂紳之意,後有勒帛不便於摺笏,故稍易背子。

然須用上襟掖下與背皆垂帶,大觀間未之有改,近背子又引為長袖,與半臂制已不同,士人而衣武士服,恬不為異流,俗使然乎,婦人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焉,今亦習俗相承,為男女辨貴賤之服,服制之變,一至於此。」說明褙子本來是半臂加長袖演變而來。明朝披風是褙子演變來的,因此褙子也是胡服

3. 白狄人的儒裙

襦裙,是一種在白狄族建立的諸侯國中山國流行的服式。骶是一種短上衣,長至腰間,緊身窄袖裙子,上面多織有方格花紋,常與襦相配穿。這種服式,對後世中原地區漢族服飾的發展頗有影響。(來自《中國古代服飾》任繼愈主編)

4. 蒙古人的曳撒、道袍、比甲

明朝嘉靖年間王世貞在《觚不觚錄》說:

「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則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此三者,燕居之所常用也。」

從上述記載可以得知,明朝人認為道袍(直掇)和曳撒、程子衣都是源自袴褶,那麼曳撒是公認源自蒙元的服裝,自然道袍(直掇)也是源自蒙元的胡服了。

而「袴褶戎服也」的「袴褶」,在朱元璋《復衣冠如唐制文》中也提到過

「詔:復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髮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袴褶窄袖及辮線腰褶……」

由此可以證明元朝的「袴褶」是胡服

?

(圖片來自於百度百科)

明人沈德符所著《萬曆野獲編》記載:元世祖後察必弘吉剌氏,創製一衣,前有裳無袵,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袢,名曰「比甲」,蓋以便弓馬也,流傳至今。而北方婦女尤尚之,以為日用常服。

?

?

?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古籍《談書錄》記載:「比鉀(比甲)雲肩之制,皆始於元」,連雲肩都是元朝出現的。

?

(文獻來自百度貼吧,圖片來自於百度百科)

5. 波斯人的披帛

披帛是長條形狀的巾嚴、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行間,一般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就的圖案。隋代蟹畫中已有披帛,唐代廣泛流行。據考證,披帛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亞文化。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飾,可能來源於西亞,更詳細地說是來源於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習慣,則可能是受到希臘的影響。(來自敦煌研究院 信息資料中心)

旗袍

大家都知道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在旗裝的基礎上,加以西方審美(立體剪裁)而成的服裝。而漢服是平面剪裁,有各種款式,例如深衣,瞿衣,鞠衣,交領右衽,系帶,中縫,接袖等。因清朝剃髮易服而斷。

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最主要的服飾形式有三種:「棄服」、「深衣」和「袍」。

?

(圖片來自知乎)

旗袍可以說是袍服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旗袍的本意為旗人之袍。所謂旗人,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戶分為八旗,滿族人均在旗,稱「旗人」。他們所穿的袍服便成為旗袍。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要求八旗命婦,一律著旗裝長袍,不得效仿漢人著裙衫。因此,清代滿族婦女的主要服飾就是滿族的旗袍。雖然這樣,但是經200餘年,隨著滿、漢文化的交融,清代的旗袍在造型與裝飾手法上也隨之有了一些變化。

旗袍的款式變化:領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變化過程,且形似元寶;袖口平而寬大。並一改清初之簡樸風格,極盡奢華,領口、袖口、襟側等處處鑲邊,並以多鑲為美。其次,刺繡極為盛行,精美華麗,總面積甚至達到了70%。但其造型外觀,仍採用平直線條,衣身寬鬆,只是在下擺左右兩側出現了開衩。

?

(圖片來自於知乎)

到了辛亥革命後,生產力發展,西風東漸,此時旗袍產生了更多的變化。首先,長度縮短到小腿,後來又縮到膝蓋。袖子也變緊,變短。受歐美服飾和西方裁縫的影響,旗袍開始收腰身。

到30年代,旗袍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宣傳畫、電影等娛樂業的發展和國外衣料的大量湧入推動了旗袍的普及和發展。上海成了舊中國的服裝中心。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從1930年到1931年,首先是袖子趨向於貼身,然後整體款式向苗條線形發展。1937年以後,一改20年代衣長至膝下的款式,恢復了衣長至足、吸腰、矮領,袖子發展成短袖。

?

(圖片來自於知乎)

到了80、90年代,改良旗袍又迎來了一個短暫的高潮,雖然出現了「制服旗袍」這樣一個奇怪而應時而生的產物。到現在,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可以看出,旗袍的發展一直與漢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整個的旗袍演變史也能看到漢民族的歷史,所以旗袍是漢服

參考文獻:《旗袍的文化意蘊與審美特徵》,騰騰《符號學視角下旗袍在國內的流行研究》,朱紹衛。部分資料來自知乎。

唐裝

今人的所謂唐裝,就是清裝。跟明代流行的立領搭褙子有點相似。

二、傳統/新漢服品牌案例

1. 傳統漢服

代表品牌有漢民族服飾研發中心的明華堂,是還原度比較高的漢服。其次是做工特別好的九錦司、徐嬌原創漢服品牌織羽集(就是長江七號主演那位假小子)、道定、江南桃花家、靈錦集、還有比較受歡迎的次元少女漢服品牌鹿韻記等等,多見於在婚禮、寫真、cosplay。

2. 新漢服

我將目前所現了解到的新漢服分為兩類。

第一種,禪茶服,始於漢,是有著千年歷史的茶人服飾。在於取茶文化之「靜、清、柔、和」,吸收漢服的庄靜之美與唐裝的流暢舒適,融合現代服飾的簡約設計理念,裁體舒簡、色系清素、式樣典雅。全部以寬鬆質樸舒適大方理念為主,所以面料一般以苧麻、粗布、蠶桑絲、真絲喬其為主。面料工藝主要特點是微皺,這樣也不用擔心坐久了衣服起皺。有朦朦朧朧的禪意韻味,舒適安全感五星級。代表品牌有二喜、無用、生薑、棉麻記、詩禮春秋等。

第二種,傾向於精製高端禮服,也有自己的寓意。工藝上,多運用舉世聞名的繡花(蘇綉)。無論是清新脫俗的水仙花,還是纏枝牡丹和寶相花,這些吉祥圖案都飽含著濃濃的中華情誼。面料一般以傳統面料緞(漳緞)為主。色彩上,以象徵海洋的藍色和象徵紫氣東來的龍膽紫為主,輔以寓意福祿祥和的丁香色、絳紅、藏青、藕荷粉。

三、漢服/華服未來發展方向

1. 未來漢服的主流會是什麼?

我覺得未來能讓漢服成為主流的有:

茶服,穿著去大街上也不會尷尬,大眾都能接受。接受度五星,舒適度、安全度也是五星。

混搭,接受度三星。現在有些時尚的年輕人喜歡將傳統服飾與現代時尚結合,穿出別樣的新中式味。而且一般都會用還原度比較高些具有挑戰性的傳統服飾,因為只有強烈的碰撞才會更加有趣味、新意。某寶上有一些漢服品牌(漢尚華蓮)就是用漢服來混搭的。

2.如果漢服融合大眾生活,還可以做什麼?

童裝,親子裝

校服,有些漢服品牌就在做,比如詩禮春秋。

睡衣,因為製作茶服的面料本來就很舒適柔和。

家居服,製作茶服的面料本來就是很舒適柔和的,可以當家居服。

空姐空少制服,具有代表國家性的服飾,棄去蘇聯美國風格。

3. 未來漢服有沒有可能像和服一樣作為傳統節日某些場合的禮服?

在日本街頭,無論是穿和服還是漢服都不會被嘲笑,這也許和社會氛圍有關。在中國,大部分人需要歸屬感,很需要「合群」,害怕自己是「另類」。因此我們都很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很習慣用自己的價值去評判別人。所以未來漢服能像和服作為傳統節日某些場合的禮服希望並不大。(部分文獻來自知乎)

4. 有沒有融入現代時裝的可能?漢服改良還是吸取漢服元素做時裝?

可以在現代裁剪結構上吸取漢服元素,保留傳統符號,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等等,可以作為日常服。改良漢服更適合在較隆重的場合作為禮服。

5.華服日如何定義?漢服的華服化還是華服的漢服化?

我們的漢服是存在斷層的,所以沒有純粹、界限分明的文化,都是互相滲透發展。隋唐鮮卑西域風,明朝契丹蒙古風,清朝滿洲風,民國歐美風的出現,感覺就是自然而然、應時應景而生的,這也是自然造化之神奇吧。(部分資料來自知乎)

四、莊主總結

大家都知道,原先的漢服寬袍大袖,很不利於馬上征戰,所以後來趙武靈王學習穿緊袖窄袖的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服進行了改良使其利於騎馬征戰,這便是一次漢服的改革。

現在很多人提倡復興漢服,在我看來,漢服運動如果不能讓國人實現精神的獨立和自主的思考,那麼這就不是一場成功的運動。漢服應該撐起強勢崛起的民間力量,實現中國前所未有的民間文明的覺醒。

但是無論如何,「漢服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始。長風盈袖不由讓重整衣冠的華夏兒女思懷滿襟,衣袂翩然,祖先的舞姿正在引我們進入其身後更壯麗華美的華夏文明畫卷。傳統文化真精神,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們不敢說,我們一定懂得了它。傳統文化真精神,是個挖掘不盡的思想文化寶藏。我們相信,我們已經由漢服切入、初步找到了屬於我們的答案。這個答案,叫做「華夏」。」——《「漢服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始」——國際在線專訪百度漢服吧吧主》

?

關於冷芸:

冷芸,博士,其研究領域主要為中西時裝體系對比。 服裝商業顧問及時尚評論人。其撰稿媒體包括《周末畫報》,搜狐時尚,及《BoF時裝商業評論》。其培訓合作企業則包括唯品會,康泰納仕時尚培訓中心等。2013-14年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訪問學者;美國政府富布萊特獎(Fulbright Scholarship)獲得者;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時裝營銷管理碩士。曾就職於耐克、百麗及利豐集團。所從事的工作包括零售、銷售、運營、產品開發、商品管理、市場拓展及總經理等職務。主要著作《中國時尚:對話中國服裝設計師》,《時裝買手實用手冊》。

冷芸目前也開設了3個線上課程:買手;新人職業生涯規劃;服裝創業者課堂。更多詳情,可以關注本人知乎專欄;微信平台或者博客。

聯繫方式

知乎:冷芸時尚

微博:冷芸時尚

微信平台:冷芸

值乎:Christine Tsui

赤兔: 冷芸

分答:冷芸時尚

喜馬拉雅:冷芸時尚?

?

weixin.qq.com/r/1kN4YO3 (二維碼自動識別)

?


?

冷芸也開設以下培訓課程,歡迎報名!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如想了解課程內容,請點擊「試聽」

?市場調研培訓

? 線上買手培訓?

創業者線上培訓

?時尚讀書會

?新 課 上 架? * 歡 迎 關 注


?

??線下買手課程

?中小微服飾企業培訓

?

?

所有文章均為誠意原創。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有所收穫,感謝您至少能做以下1件事:點贊,轉發,關注,打賞。感謝您對知識的尊重!


推薦閱讀:

【人文歷史】清代的大詩人趙翼,中了狀元為何又被降為探花?[
回憶錄拍攝製作
《風雨四季》興時眼底皆春色,悲處筆端共嗚咽
不可不知的2000個人文常識
九、復正如書( 法然上人文鈔 書簡篇)

TAG:漢服 | 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