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的抑鬱症患者如何再次融入社會

治癒的抑鬱症患者如何再次融入社會

18 人贊了文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那麼重視你。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如一句西諺:「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徵集10位志願者,告訴他們,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應,尤其是面部有疤痕的人。

化妝師首先在每位志願者臉上畫了一道血肉模糊的傷口,並用鏡子讓他們看到可怕的自己。隨後,心理學家收走了鏡子。過了一會,心理學家又說,為了讓傷口更逼真,需要再塗抹一些粉末。事實上,化妝師沒再塗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濕棉紗把假傷口徹底擦乾淨了。

不知情的志願者們被派到各個公共場合,回來後,他們向心理學家陳述了各自的經歷。他們的感受出奇地一致:陌生人對他們驚訝、厭惡,缺乏善意,總是很無禮地盯著他們的臉。

這個實驗的結果甚至讓心理學家也很震驚:人們關於自身的錯誤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他們的感知。他們的臉上本沒有疤痕,只因將「疤痕」刻在心裡,才會感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換句話說,所謂外界的眼光,只是你內心的投射。

許多患者病癒後重返社會,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們將如何看待自己?是好奇?同情?憐憫?還是歧視?都不是。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那麼重視你。你所理解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如一句西諺:「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邁出第一步

很多患者特別忌諱提自己得過抑鬱症。他自己諱莫如深,同事朋友們在他面前也只能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他。演戲太累,給自己、給他人都無端增加了很多壓力,何苦?大家忙於生計,誰顧得上你?即使有幾個閑人盯著你,他們的興趣又能持續幾天?不能撤除之手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如何長期保持身體狀態的平穩。

抑鬱症痊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千萬不要以為大腦解除了抑制就萬事大吉。未來的路還很長,藥物治療只是把你從陷阱底部撈上來,接下來會怎麼樣,就要看你自己了。

抑鬱症複發率很高,複發後治療將更為困難。發作一次的患者,再複發率為50%;發作兩次,複發率為75%;三次發作,複發率幾乎是100%。

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

體育鍛煉對緩解抑鬱、焦慮和其他慢性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效果。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專門研究過這個課題。他們發現,經過3個月的嚴格體育鍛煉,患者的抑鬱癥狀有明顯善,與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效果相似。對中學生的研究也發現,參加體育鍛煉多的同學,其抑鬱癥狀相對較少。不必太約束自己每天一定要鍛煉多少時間、每次鍛煉一定要出汗等等。要求太高,就堅持不下來。輕鬆點,隨意點,選擇一些簡便易行的方式,比如快走,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哪怕每次只能鍛煉短短10分鐘時間,日積月累,必有所成。當慢慢形成習慣,鍛煉成為你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不需要「堅持」了。

重建心靈

到目前為止,治療抑鬱症,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然而自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一個患者痊癒的程度,決定於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利用內心,重建自己的生活。

病程中,一個人會暫時失去很多社會功能,但大腦從未停頓思考。既已陷入人生最低谷,就沒有必要粉飾和虛誇,而可以直面內心,用手術刀解剖過去,梳理人生的成敗得失。當再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轉機就將到來。

一個正常的精神世界,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建構,有包容異見的氣度;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又能獨立地擔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同時,還能夠看清人世間的紛繁喧擾,以真誠駕馭著熱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自己的生活中選擇、放棄和承擔一些東西。

假如能做到,就會無所畏懼;曾經承受的一切,就不會白費。


推薦閱讀:

龍舟:什麼樣的人容易得抑鬱症?
神經衰弱的你,可以試試這4招
問答 | 抑鬱症患者要不要工作?適合找怎樣的工作?
女孩跳樓身亡,「圍觀起鬨」者該當何責
記錄從抑鬱症中恢復,重建自我的狀態之2018.05.24

TAG:抑鬱症 | 心理疾病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