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敢為天下先

科學發展迎來政策春風

1978年春,重病在身的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說: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擁抱春天吧。

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現場

四十年後的今天, 我國基礎科研經費投入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920億元,增幅約84.4%。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持續加大對重大原始創新和交叉學科領域的支持力度,基礎科學研究有了長足進步,但基礎研究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強國建設存在「短板」。

 

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全球創新型人才是推動基礎科學發展的核心動力以及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有效手段。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透露:「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佔90%,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較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急需民間力量支持,與國家政策相得益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從而促進基礎科學研究發展。

民間力量助推科學發展

未來科學大獎作為中國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響應國家號召,集合民間力量,專註於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成為中國科研發展的有力補充。

部分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獲獎人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是由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定向捐贈,每位捐贈人都承諾連續捐贈10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基金的持續性。

 

當科學家曾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然而在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人們漸漸失去了對科學的關注,失去了對科學家的尊敬。未來科學大獎期望能夠帶動更多民間資本,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當中,鍛造可以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的「強大磁場」,整體提升中國科技軟實力。

 

企業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人,科學家們為中國崛起貢獻了青春和智慧,他們是真正值得收穫全民尊重與崇敬的人。企業家的慷慨解囊和科學家的鼎力相助對於國家推動科學發展、激發整個社會對科學的熱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如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捐贈人沈南鵬所說,喚起大家對科學的重新認知,去關注曾經在我們的年少時代特別關注的那個科學夢想。

共同見證科學偶像誕生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個獎項。生命科學獎涵蓋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物質科學獎涵蓋物質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涵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

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同時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和畢馬威組成監督委員會,監督整個評獎過程。

未來科學大獎

科學委

會目前由21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

生命科學獎委員:

杜克大學董欣年、

芝加哥大學何川、

賽諾菲集團劉勇軍、

斯坦福大學

利群、北京大學

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

曉東

、北京大學謝曉亮;

物質科學獎委員

斯坦福大學鮑哲南、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丁洪、上海交通大學季向

清華大學毛淑德、

麻省理工學院文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美國Scripps研究所余金權;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委員

:斯坦福大學李飛飛

、普林斯

大學李

、香港科技大學勵建

布朗大學舒其望、

北京大學田

、美國西北大學夏志宏、台灣交通大學張懋中。

經過數論評審會議、投票產生「候選人名單」、向全球範圍相關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發起國際同行評議、最終在新聞發布會當天投票產生獲獎人。所有評審流程由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高西慶和未來科學大獎監督機構畢馬威全程監督大獎評審過程。

2018年9月8日,未來科學大獎即將在北京揭曉獲獎者名單,歡迎您與我們一同見證新一屆獲獎人的誕生!

END

編輯、排版韓雨婷


推薦閱讀:

登泰山而小天下:文獻,如何為我所用

TAG:科學 | 未來 | 未來科學大獎 | 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