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矽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矽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來自專欄公眾號:成長客4 人贊了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電子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在1941年的時候斯大林就給丘吉爾提議夾攻德國,但當時美國還未參戰,英國實力不夠,諾曼底登陸行動被推遲到1944年。在登陸前,英美確定戰略轟炸的目的是削弱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實力,摧毀德國人的鬥志,使其喪失軍事抵抗能力。轟炸的順序為潛艇工業、航空工業、交通運輸系統、石油工業等。

1904年4月30日,德國的Christian Huelsmeyer申請了一項名為telenobiloscope的專利。這是一個利用電波來探測遠處金屬物體的發射一接收機系統。Telemobiloscope設計用來防止輪船之間的碰撞,但該系統最初沒有考慮測距功能。後來德國逐漸研製成了艦載(Seelakt)和地基(Freya)兩個系統的雷達。該階段被視為雷達的雛形階段。

二戰德國的炮對空射擊並不是單單一門炮就可以完成的,這包含一套系統,能夠完成對目標飛機距離,速度,角度等等射擊諸元的測定,然後這些射擊數據會傳達給各門炮(一般來說都是一個陣地多門炮一起的),然後炮手給炮彈裝定引信,在此過程設定爆炸高度和時間等信息,在由雷達控制中心提供給炮組發射角度,延遲時間,炮彈在敵機飛來的路線上爆炸。雖然美軍的轟炸取得了明顯的戰果,但是,現實與他們最初的設想之間的一個重大差異是,美國轟炸機部隊正在遭受越來越大的損失。

盟軍認識到德國防控系統非常先進、完整和強大。他們必須研究這個系統。1942年到1943年期間,美國在哈佛大學建立了高度機密的哈佛無線電研究實驗室(Harvard Radio Research Lab,RRL),實驗室集中了800名各路精英,研究通信情報和電子作戰。實驗室主任是特曼。他們研製出一系列的電子產品,擊破了德國的空防系統。為了讓德軍的雷達失靈,盟軍把大量特殊寬度的鋁條撒到空中使雷達失效。這一招癱瘓了德軍的防空系統。

二戰永久性地改變了軍事機構和學校的關係。此前,軍事機構自己建立實驗室,自己組織人員搞科研。就象海軍搞飛艇時那樣,雖然海軍把飛艇基地選在了矽谷,但它對矽谷沒什麼影響。二戰期間的情況就不同了。二戰期間成立的美國政府的科研與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OSRD)主任是特曼的老師布希,他認為可以讓大學參與軍事科研。於是大學直接從軍方獲得科研基金。OSRD一共把4億5千萬美元投入到武器研發,麻州理工拿了1億1千5百萬美元,加州理工拿了8千3百萬美元,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拿了3千萬美元,斯坦福只得到了5萬美元。當OSRD給特曼打電話時,特曼覺得,他們根本看不上斯坦福大學,他們沒有把斯坦福大學當作是科研性大學。特曼只得離開斯坦福到波斯頓(Boston)去領導這個哈佛無線電研究實驗室。

戰後,特曼回到斯坦福。他決心讓政府改變這個偏見,他要把斯坦福建成一個全美國最好的微波和電子研究中心。特曼把哈佛無線電研究實驗室的11位同事全部聘到了斯坦福,建立了斯坦福電子研究室(ElectronicResearch Lab,ERL)。開始,他們只能做基礎研究。1946年,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of Naval Research)給了他們第一份合同。1950年,特曼已把斯坦福的工學院變成了西海岸的MIT。

由於二戰中曾被政府完全忽略過,特曼決心把斯坦福的資源集中起來,幫助政府了解冷戰時蘇聯在幹些什麼。特曼在哈佛學到的技術,通信情報和電子作戰,變得至關重要。這次,斯坦福已經成了國家安全部(NSA)、中央情報局(CIA)、海軍(Navy)和空軍(Air Force)的科研中心。以電子戰為形式的冷戰就這樣開始了。

蘇聯全面繼承了德國的防空體系,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地對空導彈,戰鬥機上裝了雷達,還有中程彈道導彈,洲際導彈,潛水艇水下發射導彈,等等。斯坦福幫助軍方尋找蘇聯雷達的位置,同時研究如何躲避蘇聯雷達,以便在對蘇戰爭中,使美國攜帶核武器的轟炸機B-52能安全飛到蘇聯境內。這時,目標進行定位、識別和跟蹤的電子情報(ELINT)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斯坦福才真正成為冷戰期間國家安全部、中央情報局、海軍和空軍的科研中心。特曼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思想,他不想成為一個軍方的製造機器,他只做科研,讓他人去建公司,讓軍方給他們錢去創業,他只提供諮詢。這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頭腦的出頭腦,矽谷繁榮了起來,那是1950年代。這一時期的矽谷,是微波谷(Microwave Valley),代表產品為超短波真空管,返波管,和行波管等。

當時特爾曼研究斯坦福的遺囑,他發現一個漏洞,換言之,他找到一個BUG。說這個地不能賣,但是沒有說不能長期出租,美國有個法律說地可以租99年,而且還可以續租。1951年,特曼與校長斯特林(WallaceSterling)商定,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後來,工業園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轉讓給公司的一種手段。這些公司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這是特曼私人關係最多也最熟悉的領域,也是他認為最具潛力的領域。特曼為科研和生產穿針引線,造就了矽谷。也使斯坦福研究區成為美國和全球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

特曼改變了創業公司和高校的規則,現在矽谷的文化始於他:

鼓勵畢業生創辦公司

鼓勵教授為公司做顧問

特曼或者其它教授入董事局

技術、知識產權轉讓變得容易

本的科技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的開始

容忍失敗成為矽谷文化的一部分

斯坦福附近的伯克利分校也是當地一間知名學府,但伯克利和斯坦福的文化截然不同。冷戰期間,伯克利大學負責研究的是核武器,極度的保密性讓伯克利的科研人員很少能夠外出創業,將學術成果用於商業開發。

斯坦福工業園區的成立解決了校方的財務問題,也提供了許多剛起步的科技公司一個棲身之所。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iam Shockley)的到來,讓仙童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發明了肖克利二極體而聲名大噪的肖克利,為了就近照顧生病的母親而將他的半導體實驗室搬到了加州。雖然他有著無庸置疑的技術實力,但他的管理能力卻不足以讓他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他手下的八個人在1957年決定辭職,這件事激怒了肖克利,甚至稱他們為「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這八個人離開後得到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的投資,共同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憑藉著強大的研發實力,仙童半導體的業務一飛衝天,並在1966年成為第二大的半導體公司。

也由於仙童半導體已經成為母公司的金雞母,引來公司高層不斷干涉內部的決策。在似曾相似的情景下,八位創始人先後離開了仙童半導體,而這讓半導體的創業風潮如春火燎原一般,將仙童燒成矽谷。

英特爾(Intel)、超微(AMD)、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蘋果(Apple)和Google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直接或間接的受仙童半導體的影響,可以算是這家矽谷元老企業的子子孫孫。在八位創始人當中,有些人創辦了英特爾和超微等新的公司,有些人和一些公司人纔則創辦風險投資公司,讓仙童吹起科技創業的風潮。

Google和Linkedin都曾經得到仙童半導體創辦人或員工的投資,Steve Jobs在創辦蘋果的期間更多次受到創辦人之一的Bob Noyce的指導。他們鼓勵離職創業和積極協助新創公司的作法,讓這家公司的影響力不斷開枝散葉,更使得這個地方成為創業家的應許之地。


推薦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式101高速公路 東莞欲搶佔先機
矽谷觀察:《Pokemon Go》封神後 2017年也許將迎來AR元年|AR|矽谷
科技公司匯聚的矽谷,光鮮之下隱藏著骯髒的小秘密
《矽谷禁書3》((美)哈尼爾)【摘要 書評 試讀】

TAG: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