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征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征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來自專欄地理沙龍1 人贊了文章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

人地關係思想

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在和自然環境發生相互的作用,包括我們人類,一方面我們需要向自然環境索取各種我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包括空氣、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在利用來自自然環境的各種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棄物,人類社會內部無法利用消化,就需要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去。

人類進化示意圖

而環境問題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的,當人類向自然環境索取物質和能量過多時,往往會產生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問題;而當人類向自然環境排放過多的廢棄物,從而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往往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所以,處理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人地關係」。

採集和狩獵文明

人類對於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理解,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人地關係思想也經歷了從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謀求人地協調發展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主要依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極為有限,基本上處於被動適應環境的境地。此時人類很難抵禦自然界的一些現象,比如洪澇、乾旱、猛獸、閃電等,所以人類對於自然環境是懷有敬畏之心,多崇拜自然,因而會有很多以山、河、樹等事物為圖騰。

農業文明

農業革命發生以後,以畜力和金屬工具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人類進入到了農業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的作用力也開始加大。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糧食,會去開墾更多的耕地資源,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壤、氣候、地形等資源,人類開始逐步改造自然。農業社會時期,人類在某些人口集聚的區域,改造自然的力度比較大,也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問題,比如黃土高原形成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和人類的長期作用有關係,但總的來說,人類的能力還十分弱小。

英國工業革命

18世紀中葉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機器和礦物燃料的大規模使用,使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同時,人類也向自然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一方面,人類隨著能力的增強妄圖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也使環境問題日益尖銳,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的報復也愈演愈烈,環境惡化,公害事件頻繁發生。

環境污染

在發生了諸如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日本水俁病事件等眾多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後,人們痛定思痛,對於人地關係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謀求人地協調發展,逐漸成為人地關係思想的主流,可持續發展論由此應運而生。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

治理後的德國魯爾區

推薦閱讀:

論明清時期蘇北里下河自然環境的變遷
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
好奇特的自然環境

TAG:人類進化 | 人類文明 | 自然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