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受

論受

22 人贊了文章

內處(眼耳鼻舌身意)和外處(色生香味觸法)接觸後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沒有識的形成,第二種有識的形成。識在內處和外處形成後,內處、外處和識這三者的聚合狀態,被稱為觸(phassa)。觸形成後,受(Vedanā)與此同時產生;受與內外處接觸所形成的想(sa??a)構成了意(Manas),產生了念。心、意、識,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同一個不可拆分的過程或者說現象。

受蘊的本質是對觸的一個評估。從來源上,眼耳鼻身口意都可以形成受;從評估的結果上分,受分為樂受、苦受和不苦不苦不樂受。結合起來,一共有十八種受。簡單粗暴的說,受體現在某個境遇你感覺爽,或者不爽,或者無所謂。

受蘊是一個非常非常麻煩的東西,也是苦的根源(話說五蘊都是苦的根源)。受的形成與否並不取決於你;而已經形成了的受是苦受還是樂受,與你也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就這麼個玩意,卻無時無刻的,實實在在的決定著你的想法和行為(也正是因此,所謂你的想法和行為也並不取決於你):因為受的存在,慾望同時存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對飢餓和死亡的感受,沒有人會吃飯——因為沒有任何理由產生吃飯的慾望,人也就不會活下去。

如果遇到感覺爽的五蘊境遇,慾望的體現就是試圖停留、黏住在這境遇中;如果遇到感覺不爽的五蘊境遇,慾望的體現就是試圖摧毀、逃離這種境遇。這是五蘊有情作意的核心框架,配合種種想,實例出具體的念頭;念頭驅動身體,搞出來種種相應的行為。

比如,有人感覺養狗非常爽,但是另一些人感覺身邊有狗的存在是一件非常不爽的事情。當然,雙方都可以列舉出很多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自己很爽或者很不爽,這裡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對錯。然而這兩種人碰到一起,要麼你爽我不爽,要麼我爽你不爽,於是一場惡鬥不可避免的形成,最終大家都陷入到苦中。

事實上這種情況極其常見,幾乎覆蓋了有情生命的一切活動。比如,同一個屋子,有人覺得開空調比較爽,有人覺得不開空調比較爽;有人覺得安卓用起來爽,有人覺得 iOS 用起來爽;有人覺得任天堂的產品很爽,有人覺得索尼的產品很爽。甚至,商業上還經常故意利用這個性質來製造所謂的話題性,比如有人覺得支持美國隊長很爽,有人覺得支持鋼鐵俠很爽,於是大家吵來吵去,最後把熱度炒起來,達到了商業目的。

境遇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受也被迫的被改變,因此苦會不可避免的形成。試想一下,如果你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那麼你與任何人都不會產生衝突。比如你可以隨時隨地從一個厭惡狗、厭惡狗主人的心態中切換到享受養狗樂趣的心態,那麼你當場可以從仇恨中解脫,大家也少了惡語相向和明爭暗鬥;你將不會有針鋒相對的敵人,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朋友。

但是受並不取決於你的管控。身體上的感受來源於器官,內心的感受來源於經歷。站在人類的角度討論,大家的器官結構都一樣,但是經歷五花八門,因此內心的感受往往都並不統一。而試圖復現對方的經歷來試圖感同身受對方,這事情很難。感受不同,行為的方向也不同;不同方向的行為,如果一定要聚集,那麼苦就不可避免。所以,意識形態不同的人群,一般都會掐起來。

如果站在人類以外的角度,那麼這事情更麻煩了。動物和人在器官的構造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身體上的感受彼此就不同。不過憑藉人類的優勢,對人類感受不能達成一致的動物都被打死或者趕走了。但是如果某一天出現了人類擺不平的東西,那麼人類將會面臨滅頂之災。比如,AI 是最近非常火熱的技術之一,大家都憧憬著 AI 的未來。但如果某一天,機器人成功的模擬出受蘊,那麼當機器人的受蘊與人類有偏差的時候,人類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推薦閱讀:

道儒佛和基督教導根本的共同點在於「破我執」
既然我佛慈悲,那為何眾生皆苦?
論有(上)
初一十五誦藥師經祈福消災
佛教和禪宗還有科學有關係嗎?佛教有分類嗎,它到底是什麼?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