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脈管理3個關鍵原則

如何做好人脈管理3個關鍵原則

來自專欄真情部落格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長?答案是:周圍有一群更優秀的人。

我有兩個初中同學,以前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差不多,一個人上了普通高中,學習非常努力,一直在年級名列前茅,但最後只上了三流大學;

另外一個托關係走後門花高價學費去了一所省重點中學讀高中,平時在年級也就中等水平,但最後考上了重點大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如果你周圍有一群比你厲害的人,無形中會被一種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裹挾著往前走,讓你加速成長,學習、工作、生活概莫如是。

美國傑出的商業哲學家Jim Rohn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論:「與你親密交往的5個朋友,你的財富和智慧就是他們的平均值。」

因此,建立一個高質量的社交圈子,將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說到人脈社交,人們通常會有兩種偏見,一種是認為搞關係就是溜須拍馬、諂媚跪舔,很多正義凜然的朋友會認為有那點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強了自然就會有人脈。

這種觀點雖然政治正確,但千萬別把經營人脈只看成是一種通過打破常規來使自己獲得好處的投機行為;

社交的本質在於,與擁有不同能力和資源的人連接協作、優勢重組、互助共贏。

現在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很多事情只有和更多優秀的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一個人窮並不僅僅意味著缺少財富,還在於他無法驅動更多的資源,在遇到問題時找不到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總之,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凈值。

另一種偏見是對人脈的過分看重和仰賴,經常參加各種聚會,見了牛人就發名片、合影、留微信,然後發個朋友圈,告訴大家你都認識誰誰。

可尷尬的是,自從加了微信好友就再也沒聯繫過,看似近在咫尺,其實遠在天涯,這種人只不過是社交花蝴蝶,並沒有高質量的人脈。

其實你有多少人的微信並不重要,多少人給你發微信才重要,認識人的數量不重要,質量才重要。

那怎樣才能經營好一個高質量的人脈社交圈呢?結合我自己的經驗,為你總結出以下3個建議:

01

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要主動「麻煩」對方

如果你在某個場合結識了某個優秀的人,並希望有更深入的接觸,就要從主動「麻煩」對方開始。

比你優秀的人,需要你幫忙的機會不多,所以主動聯繫你的可能性不大,只有採取主動才能邁出互惠關係的第一步。

在羞恥感比較強的東方國家的文化里,特別崇尚一種「不到萬不得已不求人」的觀念,網上很多熱文也總是強調「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動人情」等等;

其實這裡的意思是,不要給別人增添那種特別消耗人力、財力、時間的麻煩,比如出國旅遊幫忙代購,找設計師朋友幫忙免費設計個圖案之類的。

相反,有些舉手之勞的「小麻煩」,反而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產生雙贏的效果。

比如,對某些需要決策的問題尋求建議,或者幫忙推薦個什麼東西,這些做法既是對其專家身份以及專業能力的一種肯定,又能讓對方體會到成就感,用自己的優勢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他在自傳里,講過一個自己經歷。

曾有個國會官員對他態度很不好,甚至還公開辱罵過他;但富蘭克林不想與其惡交下去,於是他寫了個紙條給這個官員,要管他借本書,沒想到這位官員很樂意把書借給富蘭克林,而且再次見面時,還主動打招呼,十分有禮,後來兩人就成了朋友。

關係就是像肌肉一樣,只有越頻繁使用,才會越健壯;很多時候,好的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

02

你幫助過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經營人脈不要總是想著,別人能給你什麼,也要經常想一想,你能給別人提供什麼幫助和支持。

社交領域有句名言,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你幫助過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在現實生活中,你很難搬起一個幾百斤的重物,但是如果給你一個支點和一個很長的槓桿,就能輕鬆把它撬起來。

社交上也一樣,如果自身分量不夠,你是很難請動一個身份和地位比你高的人的,即使請動了,也是一種人際資源上的消耗,下次人家就不來了;要想真正影響到對方,最好的辦法,就是延長自己的社交力矩。

你給別人提供的幫助和支持,就是一種社交力矩,幫助越多,價值越大,你的力矩就越長。

幫助別人未必一定要做多大的事,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用心做好一些小事也能形成有效的社交槓桿。

我有個朋友,跟我住一個小區,家裡養了只貓,平時偶爾出差幾天,就找我幫她喂貓糧。

對我來說這也不是啥事兒,就當晚上出去遛彎了,還能順便關愛小動物。

粗算下來,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去了不下十次,每次她見了我都是一臉的虧欠,估計現在我讓她去賣假藥她都不會拒絕,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這就是我的人脈,但我就是不用,讓她一直虧欠著。

再比如,你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創業的好文章,就可以隨手轉發給你正在創業的朋友;偶然得到了一場音樂會的門票,自己不想去,可以送給你喜歡音樂的朋友;有些小忙能幫就幫等等。

這些動作不要太刻意或者指望有什麼回報,也不需要有多大價值,關鍵在於,能讓別人感受到,你心裡有對方。

但很多時候無論你再怎麼發光發熱,也都無法幫到一些人,這隻能說明這些人現在還不是你的人脈,但隨著你能力不斷增長,能幫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厲害的人的時候,你的人脈也在不斷升級。

打鐵還需自身硬,你的社交圈子和你的個人能力是成正比的。

03

人脈的超預期管理,盡量帶給別人驚喜

現在大家都挺忙的,朋友之間聯繫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在長長的聯繫人名單里,有些多年不見的老友,只有偶爾出差的時候才能見一次面,這還算好的,更多的人恐怕也只能靠每次過節發條祝福微信來維繫關係了。

既然聯繫一次是如此的不易,那就更應該加倍珍惜,讓每一次接觸都儘可能超出對方預期,哪怕只是過節時發一條信息。

相信你跟我一樣,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會收到海量的祝福微信,滿懷期待地點進去之後,內心又不免有些失望,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條信息是群發的。

我甚至懷疑,這些朋友可能壓根就沒搞懂發這條信息的意義是什麼,以至於把挺好的一件事,輕輕鬆鬆地就給辦砸了。

對於發送信息的人來說,聯繫人實在太多,以群發的方式操作會省時省力得多,但是我有另外一種方法,比群發信息的成本更低,而且效果更好,那就是——不發。

因為過節送祝福,是為了送出誠意,送不出誠意送創意,反正不是送「信息」;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別人也不會介意,畢竟這年頭誰還缺一條祝福信息。

可你發一條不署名的,其實就是在間接告訴對方,我跟你,也就是一鍵群發的關係;當然也有可能是,在選擇接收人的時候不小心把你給勾上了,別在意啊...

這些同學,真應該去補一門產品思維的課程,叫做「用戶預期管理」。

簡單來說就是,你對用戶做的每一個動作,對方都是有預期的,如果對方的預期是A和B,你做到了ABCD,你的這個行為就是超預期的,是能帶來正面結果的動作;可如果對方的預期是AB,你只做到了A,那麼你的做法就是在損害用戶體驗,從而產生負面作用。

就像2016年春節,支付寶砸出2.69億拿下與春晚合作的資格,搞了個集5福分2億現金的活動,幾千萬人帶著期望積极參与,可最後只有4%的人集齊了5福,很多人就差一張敬業福而沒得到一分錢,白折騰了半天。

支付寶花了將近5個億,結果換來的卻是用戶的一片罵聲,也不知道是大腦缺貨,還是有錢任性。

無論你給別人送出的是信息、邀請還是禮物,對方都會根據你們之間關係的好壞,而抱有不同級別的期望,超出預期則增進感情;

否則如果你給人的信息是群發的,請人吃飯沒吃飽,送人的食品是快過期的,用戶預期得不到滿足,既白費力氣,又傷害關係;很多「梁子」就是這麼一次又一次地作下的。

說心裡話,搞社交是件挺麻煩的事,因為人這種動物實在太複雜。但沒辦法,誰都不是活在真空里的動物,必要的關係該維護還得維護,連周圍的朋友都搞不定,就更別提上級、同事和客戶了。

可如果你嫌麻煩,想問有沒有簡單點的管理人脈的好辦法,還真有;那是來自《聖經》里的一句話,極其簡單樸實,卻是最有效的:「你想讓人怎樣待你們,你們就要怎樣待人。」

《聖經》加拉太書6:7

人種的是什麼,收的就是什麼。

推薦閱讀:

君臨賺:人脈戰鬥力的完美呈現
人脈管理要趁早:最晚不超20歲(圖)

TAG:人際交往 | 人脈管理 | 人際關係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