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屬性與認知

屬性與認知

來自專欄非經典的哲學思考

屬性與認知

總感覺屬性這個概念比較重要,我們還是單獨把它拿出來在探討一下吧。

屬性的定義:

假如一物A與另一物B通過相互作用方式F發生了相互作用,那麼這時物A相對與B所表現出來的作用結果稱為物A 在作用方式F下相對與B的屬性。

記做:SxA>B=F(A,B)

比如:一張紙在日光下,被觀察者的眼睛看到後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顏色,那麼這個顏色就是上面所說的是紙通過日光以及人眼睛的感光這個方式,被觀察者觀察到的屬性。

屬性的值與三個方面有關係:

一是:與物A有關係,是物A的函數。這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與物質的本質有關係。比如說紙的顏色屬性就與紙的本質有關係。這點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之所以說的這麼繞嘴,的確是因為形式化的方式能夠比較準確方便的進行推理)

二是:與作用方式有關係。比如說如果不是在日光下觀察紙,而是在紫外線燈下觀察紙,那麼紙的顏色會是不一樣的。

三是:與相對的觀察者B有關係。比如還是觀察紙那個例子,即便是在日光下觀察,色盲者與正常人看到的紙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蜜蜂看到的顏色也和人的不一樣。因為人只能看到7種顏色而蜜蜂看到的更多。

那麼既然屬性的值與這麼三個方面有關,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屬性那?

首先說說我理解的科學的看法,科學要的是客觀世界的客觀不變性,為此科學:

一要剔除的就是主觀因素給觀察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剔除屬性定義中B的影響。那麼,它是怎麼剔除這個影響的那,呵呵,這個剔除的方法有點像鴕鳥逃跑把頭扎到沙子裡面的感覺。那就是規範這個觀察者,(我在「認知體系的3個規範」一文中和「科學改變世界信仰凈化心靈」一文中有相似論述)首先規定用一個客觀的物去衡量世界的屬性,比如,用尺子去度量,並且這個尺子還要是統一標準的,所以科學界總是有越來越複雜的標準體系。這個就叫做觀察主體的規範。其實用尺子量出來的屬性就不帶有尺子的影響了嗎?即便是用統一標準的尺子?那肯定是帶有了,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消除尺子的影響那?我的答案是沒有必要消除也不可能消除,除非我們不去觀察世界,我們只要那個相對不變的觀察屬性就行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構建一個模型,讓這個模型包含我們用各種方式觀察到的物A的屬性,然後用這個模型代替A,進行邏輯推理等等,這個原理就是認識模型的原理,就是說我們在科學的意義上,我們根本無法通過觀察的手段直接探求到物的本質,我們只能通過屬性來分析本質,因為認識手段的不斷變化與深入,我們所發現的世界的屬性也越來越多,我們的認識模型也越來越複雜,這個就是認識無限發展看法的來源。

二要剔除的就是觀察方法給觀察帶來的影響,就是規範觀察方法,這個就是認知體系的方法規範。科學的方法是嚴謹的設計一套與客觀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方法體系,這個體系中包括試驗體系和實際應用的體系。同樣方法也影響著我們觀察到客觀世界的屬性,即便是統一而嚴密了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與改造世界的方法。

三是構建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來將觀察到的自然界的屬性統一起來,並依靠這個邏輯體系更深一步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這個就是認知體系的邏輯規範。那麼在規範的主體下,在規範的方法下,在規範的邏輯體系下,客觀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屬性和依據體系內的推理所得到的屬性必然是相對不變的。

這三個方面的規範,無論從認識論的角度還是從實踐論的角度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我們規範了這3個方面,又因為它們影響著客觀世界的屬性,所以,我們在創造著世界。

最為重要的是:科學追求和造就了屬性的客觀不變性之後,屬性幾乎就成了客觀世界的代名詞。

那麼其他的認知體系那?是不是也要屬性的客觀不變性那?它們承認不承認貫徹的主體與方法對屬性的影響那?

從一般感覺上來講,人們不認為我們觀察到的世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不同而不同的,比如,雖然有色盲的存在,我們還是認為我們看到的紙的白色或者紅色是紙的真色,我們甚至不認為有顏色屬性,乾脆就把白色或者紅色當成紙的本質的一部分了。所以,我們通俗的認識觀堅信: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呵呵,這個的比科學的還武斷。

可是實事上是沒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像現代科學那樣規範一個主體體系,那麼我們怎麼追求屬性的客觀不變性那?那麼這個方法就是在方法規範和邏輯規範上下文章,比如參佐的辦法,就是說看看我的感覺在實際應用中有那些不對,看看把感覺通過認識模型還原到客觀世界時用那些出入,這樣來反過來改正自己,或者與其他人蔘佐,這個在現代科學中也常常用到,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認知體系的3個規範中認為無論是那個認知體系,都有這個體系解釋不了的無限現象,可是不管是那個認知體系最後都要還原到客觀世界上,還原到應用上,這個層次是共同的,那麼我們在這個層次上互相參考互相改正自己吧。

以上所說的都是追求的屬性的客觀不變性,有不追求的嗎?有依據屬性的主體影響與方法影響而進行的實踐嗎?有啊,比如電影、錄音機等視聽設備,其本質意義就是造一個假的屬性,騙人有真的感情而已。比如造一個遠景在人的頭腦中,那麼通過追求和實踐,也許這個遠景就會變成真的。

那麼,我們朝更深層次思考一下,如果這個屬性是隨觀察主體和方法不同而不同的,那麼這個屬性是客觀的嗎?是真實的存在嗎?我的回答是,屬性即便是變化的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因為它發生在一個真實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它留下了真實的結果。雖然這個結果隨主體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那麼,在深層次思考一下,前面我們說無法直接通過觀察的方式觀察的客觀世界的本質,那麼有沒有一種超越的辦法直接感知到自在的物,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超越觀察的認知而直接認知到世界的本質的那?或者我們能不能在觀察基礎之上來一次超越,而最終克服了主體和方式方法對屬性的影響,而直接感知到本體那?

我的回答是:如果認知的主體還存在,那麼,不能。如果渾然忘我,而不執著於我們觀察到的屬性,那麼,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的本體只能是無屬性的,無屬性的本體是什麼?我們自然也就不能表達它,因為一經表達,它就是有屬性的了,呵呵,不能表達的東西是什麼那?(呵呵,你知道我知道,怎麼說我不知道,這個是佛的說法。)我相信這個本質的世界一定存在,不然,我們和誰打交道啊,不然我們觀察的世界的屬性從那裡來那,如果,你非要堅持問我它是什麼,那麼你就是堅持要有一個觀察者,要有一個主體存在,就是非要說有一個相互作用存在,有一個關聯存在,那麼相互關聯就是客觀世界之所以能夠被表達被認知的原因之一,那麼,客觀世界還要有一個自在的存在,這個自在的存在也是客觀世界之所以被認知的原因之一。可是這個自在的世界如果不能被感覺到,那麼它就不會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因為如果你說它是一個個相互區別的個體組成的,那麼你已經感覺到到它了,如果感覺不到,而是超越感覺的認知,那麼前面說了,它就是一個無屬性的存在,是無區別的存在。所以,我有如下科學與心靈兩個層面的關於世界本質的看法。

科學的是:萬物相區別而存在,萬物相關聯而存在。

這個存在是我們感覺到的世界,是由感覺而來的,是可以用科學認知體系解說的世界。

心靈的是:本體就一個,因緣生差別。

這個差別的世界就是指的能夠被觀察和感覺的世界,是屬性的世界。這個本體就是自在的世界。這個緣就是一個衝動,一個信念的衝動。


推薦閱讀:

22. BE DEFENSIVE
明知道是謊言,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上當受騙?真相令人心酸!
望你嘴角,無心事擾
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做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
心理學家給出6招,做一個控制情緒的高手

TAG: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