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一起看看書(45)-------西方社會思想史 ①

和大家一起看看書(45)-------西方社會思想史 ①

來自專欄社會/哲學25 人贊了文章

社科三大寶,終於到了社會學。

為什麼最先講經濟學,最後講社會學呢?

因為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出現的最早,社會學出現的最晚。

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政治是經濟的本質,而政治和經濟應當分離。

而社會學其實又是人類社會關係和交往的本質,人們也是在不斷對政治學和哲學研究的過程中才發現了這一瑰寶。

社會學是很年輕的學科,因為現代社會學三大奠基人都是19世紀的人物。

分別是馬克斯·韋伯,卡爾·馬克思,埃米爾·塗爾干。

另外孔德和斯賓塞的哲學理論也同樣為社會學理論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

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是社會學?

其實社會學就是研究社會的學問。

同樣,經濟學呢?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規律的學問,政治是研究政治行為的學問。

而社會為什麼是研究社會的學問呢?

這裡就要從主體的角度去考慮了。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就是經濟學是研究以「經濟活動」為主體的一系列規律,也就是說經濟可以當做是一個人來看。

而政治學也一樣,可以以「政治活動」為主體的一系列規律。

這樣社會學就簡單了,是以「社會活動」為主體的一系列規律。

同樣一個事件,從不同的角度(主體)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規律,比如從文學角度講,許多詩人的才華橫溢,情感細膩,妙筆生花,把自己鬱郁不得志或心氣比天高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

但從政治的角度講,可能許多詩人單純就是一些政治小白……被斗下去發發牢騷而已。

而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呢?這些人背後都有一定的社會學規律,這些詩人之所以會做出的這種抉擇是社會環境對這些詩人社會化的結果,不是他們個人可以控制的,我們需要分析他們的經歷與環境與結構或功能,而不是諷刺他們。

這就是我們社會學所研究的道理。

這一系列我們要閱讀的書是于海的《西方社會學史》,有興趣的可以加QQ群 370748062一起討論學習。


我個人也非常推崇貝塔朗菲的系統論,大家也可以看一看,對理解這個社會運行可能也會有新的幫助。

事實上,這一整段話我們如果長期學習社會科學的話,是深有體會的,人類知識的版圖不斷擴大,直到把整個世界甚至宇宙都囊括其中。

英克爾斯作為1920年出生的美國人,漏掉馬克思倒是正常。(大霧)

庫利所定義的鏡中自我:

庫利以「鏡中自我」來形容自我是人與人不斷互動的產物。

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而自我意識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反映而建立的。

這鏡中我有三方面的要素:

1.表現(presentation):想像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以為別人看到我什麼。這並不一定就是別人真的看到我這些什麼,而是我以為他看到的。

2.辨認(identification):想像他人對此形象的看法。 我以為別人看到我的這些什麼後會有什麼想法。這也並不真的就是別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為他有的想法。

3.主觀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產生自我的感覺。 我對我以為的別人的想法有什麼想法。

另外庫利還有個理論叫做「原初群體」,我非常贊同這個理論,原初群體有塑造自我的力量,就是使鏡中我得以形成的群體。最常見的原初群體就是家庭、鄰里、同學什麼的。

而在這個原初群體中塑造的特性就是「人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惡),大家都差不多。


米德的主要觀點是主我-客我之間的關係,(但這個東西和鏡中自我有的差別如果只是按書上說的話恐怕還不是太令人信服……),另外米德的學生在他死後整理了一些材料……說他是符號互動論的創始人。(雖然他自己並不承認)

1.「模仿階段」:三歲前的兒童,深受「重要他人」影響,並模仿其行為舉止,來學習與了解他人行為。

2.「遊戲階段」:三至八歲兒童,透過在遊戲中扮演生活中大人的角色,並學習模仿屬於該角色的行為。

3.「團體遊戲階段」:八歲以上的兒童則受「概括化他人」的影響,開始觀察其他人的角色與看法,學習以他人的角度看自己。

布魯默的話大家應該有所耳聞,也就是符號互動論的創始人,簡單來講,符號互動論就是消解我們所給出的互動行為的倫理上的意義或者價值,而把這些行為單純的看做是一種符號。

我最初對社會學的理解也是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礎階級分析與政治經濟語境下的生產力分析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社會學不僅僅是如此,符號互動理論與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更加符合現實的情況~(當然未來可能還會有新的體會)

科賽是衝突主義的代表人物,科賽將衝突的原因分為非物質性關係和物質性關係,非物質性衝突主要指的價值觀和信仰的不一致,而物質性衝突主要指權力、地位、資源的衝突關係。

而吉登斯是社會學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人物。他一生涉獵極廣,試用各類領域的分析來為他的社會學分析添姿增彩,他同時也發表過很多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這裡就先不贅述了~

另外,我們看到社會思想史也是從古代及中古社會開始演進的,這充分說明當時的科學領域還沒有進行分化,都還停留在「哲學」這個襁褓中,但其中的分析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獨立性已經有了些許雛形。

我個人對於社會學的認識也完全是這個脈絡和順序,如果說這樣是有效學習的話,那完全要得利於對於西方哲學體系的理解和智慧的順序理解。

首先我們知道,第四階段是比較明顯的分化階段,社會階級、社會分層、文化衝突、經濟制度、社會變遷,這些概念本身都是在第三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哲學、等層面的專著和理論中提取出來的,而不是憑空出現的,就比如社會階級,為何說馬克思是社會階級分析的創始人?就是因為馬克思從法國重農學派借鑒的階級分析理論並發揚光大了,可這明明是一個經濟範疇的概念,怎麼現在就成了社會學研究的概念了呢? 智慧的發展順序就是如此,不斷地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接下來這一段是如何研究社會史的……在我看來對讀者意義並不是很大,在此略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荀易庸記要
徐忠明:古典中國的死刑——一個文化史與思想史的考察
《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一八)再談唯識的緣起
?頭條道、學、政之間的政治思想史書寫 |顧家寧

TAG:西方文化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