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修復《蒙娜麗莎的微笑》?

為什麼不能修復《蒙娜麗莎的微笑》?

5 人贊了文章

——

前陣子,國外一個賣畫的上傳了一段視頻,修復(更像是翻新)了一幅據說有400年歷史的油畫,震驚了許多網友:用刷子把什麼啫喱狀的東西放在畫上抹一抹,就能夠讓畫變得跟新的一樣,真的有這樣的操作?

這幅油畫名為《穿紅衣服的女人》,本來已經像舊報紙一樣又舊又臟,但是表面起保護作用的亮光漆竟然抵禦住了幾百年的風霜,揭開這層破舊的面紗之後,畫下紅衣服的女性仍然容光煥發,尊貴而動人。

修復前

修復後

雖然油畫修復在國外已經有了比較久的歷史,但是很多網友還是因為這個視頻第一次感受到修復油畫的魅力,驚訝到讚不絕口。

幹得漂亮!她看起來簡直美翻了,膚色和耳環都一絕,簡直是變身一樣!

這個看著太爽了,我要靠這個來養活自己……

到底是怎樣不傷害到下面的畫來修復的?太神奇了!超喜歡看時光倒流!

但是也遭到很多有一定專業修復知識的人的痛批:用刷子這樣刷油畫?你是認真的嗎?

這是很危險而且不負責任的「虐待」,全世界的藝術修復師都會這樣說,而且這個畫廊一直在刪除臉書上那些黑他們的評論。這不是保護文物,是毀壞文物。

這完全不能叫做「修復」,遲早會毀了這幅畫!

我!的!天!我是學習物件修復的學生,不是修畫的,但是連我都知道這樣修畫是不對的。用刷子?一把硬鬃毛刷?來刷17世紀的帆布?你行不行啊?第一步一定是用棉簽的啊,這簡直是亂搞。

但是一位正在學習文物修復的學生出來解釋了一番,為什麼這樣修復油畫雖然看起來粗暴,理論上對畫本身卻不會有化學上的傷害:

「他用的是丙酮,應該還加了纖維素化合物來做這個溶劑,我猜是羥丙纖維素。一般來說,丙酮容易揮發,不能用來修復油畫,但是加了纖維素化合物變成啫喱狀之後,就可以變得穩定,能夠附著在畫的表面上,而且不會揮發。

雖然看起來很嚇人,但是丙酮和油不會起任何反應,更別說是變成啫喱狀的丙酮了。」

看到這樣的解釋,一群Tumblr的網友「茅塞頓開」,覺得什麼油畫都可以這樣處理,開始嚷嚷著蒙娜麗莎都臟成什麼樣了,怎麼都沒人修復一下呢?不就比那幅紅衣服的畫多了一個多世紀而已嗎?一個賣畫的都能修畫,能幹的修復師都到哪裡去了?

無奈之下,這位專業網友再次出來給無知群眾答(打)疑(臉):「那些想看修復後的蒙娜麗莎的,有人修復過一幅達芬奇的學生臨募的蒙娜麗莎,修出來是這樣的效果。」

如果真的要修復《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一個最巨大的難題,就是它是用光釉畫法創作的。

油畫的直接畫法,就是按照自己所想的色彩,調出足量的顏料,直接進行繪畫,現在大多數人都是用這種畫法。

直接畫法繪製的人物畫像

而光釉畫法,則是先在底層畫一層灰色或棕色的陰影,乾燥之後,再加上一層又一層帶顏色的光釉,每層光釉都是大量的油與少量的顏料的混合,顏色很淡,所以需要加非常多層光釉才能達到繪畫的效果。

安德烈·德爾·薩托的作品《亞伯蘭罕的犧牲》也是用光釉畫法繪製

有些藝術家,例如達芬奇,會用這樣的畫法繪畫,因為這能夠讓畫作顯現出極佳的光影效果(看看真的蒙娜麗莎你就知道了,簡直是在發光)。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光釉畫法里的傑作(不然怎麼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呢),但是這就讓它變得非常脆弱,以至於幾乎沒有修復師願意對它下手——真的太!難!了!而且可能出錯的方法太多,完全防不勝防。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帶顏色的光釉和表面的光油保護層的化學成分很接近,在去除光油保護層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抹掉下面的幾層(達芬奇親手畫的)顏料。

經數碼技術處理後,呈現出的第三層畫《麗莎·格拉迪尼肖像》

一幅莎士比亞的肖像畫就因為失敗的修復,抹去了表面的幾層色彩,讓他看起來似乎用了美圖秀秀一樣。

其實在1809年第一次修復《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時候,就已經出過這樣的意外,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蒙娜麗莎,其實比達芬奇完成的時候更暗淡一些。

而且蒙娜麗莎畫作上的光釉層,簡直是多到「令人髮指」。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在達芬奇因為被懷疑是同性戀而逃離義大利的時候,他把這幅畫隨身帶了好幾年,在很長的時間裡每天都進行一點完善和修改,添加一層又一層顏色極淡的光釉。改到改無可改了,就繼續強迫自己「雞蛋裡挑骨頭」,放大缺點接著改,才有了這幅傳世之作。

如果說一層光釉已經很容易因為時間而變得脆弱,碎裂甚至掉色,那麼這幅《蒙娜麗莎的微笑》則把這種危險放大了好幾十倍,不僅是表面的顏料,底下的圖層也一樣會隨著時間而老化褪色,出現損傷。

說到損傷,油畫上的傷痕被稱為龜裂縫,很多油畫都會有這個問題,哪怕不是用這個畫法創作。這些龜裂縫是由顏色的乾燥萎縮和畫面不平整導致的。

但是和《蒙娜麗莎的微笑》同時代畫出的其他作品,龜裂縫遠少於這幅大作。

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同時代,由拉斐爾創作的《西斯廷聖母》的局部圖

而這都是達芬奇的鍋!我們都知道達芬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各種發明和建築,在繪畫上,他也發揮了他的探索發明精神。在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時,他用的都是自己新創作的繪畫方法,而不是傳統的便於保存的方法。所以他的畫作,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傷。

不信?來看看他的另一件代表作。

你以為《最後的晚餐》長這樣:

其實這是安德列·索拉里在1520年繪製的仿品,真正的《最後的晚餐》其實長這樣:

《最後的晚餐》真的是耗盡了無數修復師的心血,有時候一群修復師,一天只能修復4cm(而且還得一層一層地來)。要看到這幅畫,要先穿過一連串的空氣鎖(???),每次最多只能進去15個人,因為你們呼出的空氣和皮膚上的分子也會傷害到這幅畫啦!

儘管有這樣的保護措施,它看起來還是上面那樣又舊又暗。

這也是達芬奇自己的鍋。為了能夠讓壁畫長久保存,人家都是用的濕畫法,而他卻直接把顏料畫在幹了的牆面上,這就意味著顏料和牆面只是物理上地附著在一起,並沒有化學分子級別的融合和附著(想像一下噴漆和鍍金之間的區別)。

在他還在世的時候,這幅畫就已經開始掉落了,現在還能看到它完全是人為創造的奇蹟。

而比《最後的晚餐》穩定許多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就不需要這麼浮誇的保存方式了。而且它實在太脆弱,價值又實在是高到無法估量,要是修復的時候出了差錯,沒人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蒙娜麗莎的微笑》投保金額大概是80億美元左右,對於不小心用力過度的一筆刷來說,代價實在太高。

數字技術還原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而且全世界大概只有20來幅被鑒定為出自達芬奇之手的畫作,而這些畫作里,有一大部分要麼不是他獨自創作的,要麼根本沒畫完。《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為數不多他個人完成的,而且幾乎完好無損的畫作,沒人會冒傷害它的風險修復它。

而回到那個修復的視頻上來說,裡面的畫作是200年的,不是400年,而且可以保證的是,只有在各種研究,測試顏料成分,X光掃描,伽瑪射線測試過之後,修復師才會衡量這幅作品的修復難度和價值,再決定應該修復,還是原封不動地保存。

工作人員正在掃描畢加索的作品

文物修復師總是在做各種各樣的決定,因為他們的能力既可以修補畫作的裂縫和清理光油,也可以把整幅畫都重新畫一次,可以做的範疇太廣,反而讓人難以抉擇。很多已經嚴重受損,到了無法修復的地步的油畫,就會由修復師重新繪製。

這位網友家附近有一座小博物館,最近就把一幅莫奈的作品從藏品中「下架」了,因為經過修復之後,這幅畫只有20%的內容是出自莫奈之手,沒人想看這樣一幅根本不「莫奈」的畫作。

那麼要不要在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上畫蛇添足,甚至因為它舊了就給它改頭換面呢?

絕不。

——

內容為【手望Sowarm】公眾號原創並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義大利留學專業解析:當代文化藝術遺產的傳播鑒定系與文物修復系
影像管理修復·不專業也發?
義大利留學-我是茄子??就讀文物修復(一)
讓世界傻眼,沂水春秋墓文物修復全過程曝光!

TAG:油畫 |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 | 文物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