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怎樣看待死亡?道教生死觀

道教怎樣看待死亡?道教生死觀

4 人贊了文章

聽到「視死如歸」這四個字,自然產生悲壯之感,好像荊軻刺秦王,武士上戰場,立即面臨生死存亡的決鬥。

沒有必勝之心,卻有必死之志,但是死何足畏?死亡只不過是歸鄉回家而已。

悲壯來自於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為了好勇鬥狠,而是為了保國衛民,或者實現偉大的理想。

但是,最初這種觀念卻毫無悲壯色彩,反而只有平靜安詳,以透徹的智慧,坦然面對人生必然的歸宿。

道教的死亡觀正是如此。

凡是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沒有選擇餘地。

生老病死是一切有生之物的必經歷程,人類如何可以例外?

那麼,人是否依照本能的運作,像動植物一般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一詞,說起來容易,在人的社會卻是難如登天。何以如此?

因為人除了保存生命的本能之外,還會思考,於是就設法辨名析義,為所有東西定下價值,以多為勝,以貴為上,形成社會競逐的風氣,得之則喜,失之則悲,至於成王敗寇,更是不在話下了。

多欲傷身,不如反璞歸真。

道祖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人不怕死,但是戰亂時代,生不如死,再壞也不過如此,那麼領袖以死來威嚇百姓,又有什麼用處呢?

「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不想活的時候,世俗的名利權位不過是灰塵泥土而已,何必再為它委屈自己?

「委屈」的具體表現是七情六慾的起伏波動,身不由己,喪失了自主性,成為外物的奴隸。

人的一生,幾曾有片刻的安寧,自覺一無所求,因而無待於外?

為達此境,唯有依靠智慧。

智慧必須由內而發,由於認清生命本質而不再迷惑偏執。莊子的示範如下:

莊子妻死,惠施前往弔喪,卻看到莊子鼓盆而歌。惠施不以為然,出言責怪。

莊子說出一番道理:人在最初,未生之時,只是荒野中的一股氣。有氣、有形、有生之後,成為人;

活了一生,最後死了,形體消解,回歸大氣,有如「偃然寢於巨室」,舒舒服服地睡在天地這個大房間里。

死者如此快意,而生者為之嚎啕大哭,豈不荒謬?因此我正在為她高興而唱歌啊!

誰能反駁莊子?惠施不能,我也不能。

若要反駁,就須另立一套人生觀,包括靈魂的意義與性質,人生的目的與價值,然後再比較何者更為周全,更能說明人的真相。

莊子的思想背景是「道」,萬物由道而生,再回返於道。

這是得自大自然生命循環不已的啟示。

因此,就人的形體而言,不妨與大自然一起運轉變化,「人之生,氣之聚也;人之死,氣之散也。」

不過,生死之間的人,仍有一展身手的機會。這時,所需要的是啟發智慧。

有了智慧,「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保持平靜之心,可以「萬物靜觀皆自得」,即使「萬物動觀」,也照樣可以自得。

因此,道教思想之一就是「貴生」,不是為了以生命換取名利權位,而是為了生命本身即是存在目的,隨遇而安,與物俱化,「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這樣的智慧少之又少,但是何妨自己獨享此樂?

長生久視,全身保真,無患無尤;表面看來,好像忽視人生的高尚目標,不知奮鬥以求自我實現;

但是,精神擺脫了隨著目標與實現而來的一切枷鎖,才能真正逍遙自在,高飛遠行,開啟一個恣意想像又變幻莫測的心靈世界,品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勝境。

人生苦短,若是向外逐物,不僅勞神役形,而且到了最後關頭,還是必須放下。

放下又如何?

莊子說:「人之在世,安知非弱喪耶?」人生,怎麼知道它不是「年輕時離家出走」呢?

既然如此,回家豈非至樂之事?

能夠看透生死這一關,還有什麼可以使我勉強自己的?

道教憑著智慧,用死來反證「貴生」思想,這種生豈有不逍遙之理。

推薦閱讀: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論佛教文化與中國民間信仰的相互滲透與影響
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
太全啦,道教及民間信仰的節日總匯(精品)轉載
3、民間信仰與祭典參見:三教合流

TAG:中國宗教 | 道教 | 民間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