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合理,合理嗎?

自我合理,合理嗎?

1 人贊了文章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我合理化」

在心理學種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心理學現象——自我合理化。這五個字呈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自己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我只能跟自己說「他也沒那麼好,也是有很多缺點的,不喜歡就算啦,說不定也不合適吶」;抽煙的人會對自己說「你看我爺爺也老抽煙,這不80多了還健康的很,抽煙沒有你說的那麼恐怖啦」;某人在半強迫中與一女孩發生關係,女孩實際是拒絕的,只是迫於某種環境和壓力屈就,而對方則理解為「這個你情我願的男女關係,只不過女孩只是出於害羞而半推半就,男人這個時候應該強勢一些,沒有錯」,並且在事後確定男女朋友關係以合理化發生的行為,而事後女方一直沉浸在被性侵得到陰影種……

「合理化」得到書本定義

自我合理化,大概就是我們在為自己的某些決策找出理由來解釋,讓決策顯得更理性、道德。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相信自己是理性的、有道德的和聰明的,相信我們的決策是合乎邏輯的。當我們獲得一些信息暗示著我們的行為可能是非理性、不道德的和愚蠢的,我們會感到十分不適(處於認知失調狀態),我們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來減少這些不適,以保持尊嚴,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合理化,直白一些的理解「為自己的行為動機找個讓自己舒服的借口/出口」,這種行為通常是出於的無意識。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賦予其合乎情理的解釋,以求得心理平衡,這是人類最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

我們每做一次決策,都是在經歷一次自我合理化。

當我們決定要做某件事情時,過程在印象里是這樣:「客觀數據分析 - 決策 - 行為」,而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客觀數據分析 - 決策 - 行為 - 主觀數據分析 - 解釋行為 - 再次確認決策是理性的、道德的、對的」。這個就是「決策後失調」,在決策後,可以通過強化我們所選擇的事物的吸引力,降低未被選擇事物的價值來降低這種決策後的失調。

當一項決策越昂貴(耗費的金錢、時間、努力),其後果越無可挽回,認知失調越嚴重,我們就越想要通過過分強調其好的一面來減輕失調。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對於購買很昂貴的東西或者做出重要決策來說,我們千萬不要詢問剛剛買完/做完的人的意見!因為他們是最最希望說服你「放手買吧/干吧!」的人。不是他們要搞你,而是他們的認知已經被調和過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做得對。我們應該詢問那些正在搜集訊息的、心態開放的人。

自我合理化,何不合理呢?

自我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機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益處:讓我們睡得著,更甚至者對於一些人是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的理由。否則,帶著痛徹心扉的悔意、忐忑不安的惶恐、莫以名狀的羞恥,我們根本睡不著,過不好,甚至是想不開。我們會對自己的每一個不那麼「正確」的行為深感後悔、憤怒、痛苦、悲哀。我們會反反覆復質問自己:我這麼做真的對嗎?我的專業真的有前途嗎?他愛我嗎?我嫁對人了嗎?買對房了嗎?選對車了嗎?做的工作真的喜歡嗎?我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抑鬱症患者飽受失眠困擾:長夜漫漫,他們的心理防衛機制沒能及時出來輕輕摸摸他們的頭,溫柔地說:「沒關係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呀。」

事實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對錯誤外,當我們遇到無法接受的挫折時,短暫的採用這種方法以減除內心的痛苦,避免心靈的崩潰,並無可厚非,有句話說:「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就是一種適應生活的哲學。更何況在找尋「合理」的理由時,也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過,自我合理化也是有不合理和相對消極的弊端。個人如常使用此機制,借各種託詞以維護自尊,為自己做的錯誤的、不道德得到事情找合理的借口,則不免有文過飾非,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之嫌,終非解決問題之道。

在一些不會危及到讓你的精神意識崩塌的事情上,請儘可能地客觀去接受事情的真相,不要過分地合理化,不要輕易原諒自己。而如果這個這個錯誤的決策或事情的發生,沉重地打擊了自我的精神意識,可能導致精神支撐崩塌,那麼請為這件事情找一個合理的借口,給自己安身立命找一個出口。當然,這個事情似乎知道了也不一定有用,因為內合理化常常是出於無意識的。

關於「認知失調」「合理化』其實還有更多的相關內容,我梳理能力有限,把我所知的覺得能傳遞出來的梳理了一下。有錯歡迎來糾正。

我是小兔,

二手理論傳播,生活碎碎念,

喜歡寫點小文字,等你共鳴。

推薦閱讀:

我看巨嬰國後三章
陳道明:你選擇的「反事實」,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拼盡全力,才是對人生最大的敬意
處理不好自我關係,難怪你每次戀愛都失敗!
財富自由之路19-什麼決定你的自我驅動力?

TAG:自我認同 | 自我完善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