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都有哪些語言出現過「文白差異」或「文言分離」的現象?

如題,「文白差異」是指一個字有文讀和音讀兩個音,「文言分離」就是說識字人書寫的語言和大眾口頭交流的語言不一致,達到了需要專門學習幾年才能溝通的程度。可否舉一些具體詞句的例子?


這個回答雖然不是同一語言中的,但在東歐猶太世界裡,確實存在「文白差異」現象。

古代猶太人自第二聖殿被毀之後就開始了大流散的生活,到了公元9-10世紀,一部分猶太人從義大利和法國移民到現德國境內的萊茵河畔地區,為了和當地人更好地接觸與交流,於是開始用希伯來語字母去表達當地的中世紀日耳曼語(這部分猶太人又被稱為阿什卡納茲猶太人,而「阿什卡納茲」在意第緒語中的意思就是指中世紀日耳曼地區),而這就是意第緒語(Yiddish)的開端。之後,這部分講意第緒語的猶太人又移民到了現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等東歐國家境內。因為這部分猶太人長期生活在斯拉夫語系語言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當中,於是意第緒語也吸收了一些斯拉夫語的辭彙和語法。同時,因為猶太人的宗教經典大部分是用希伯來語(少部分是用阿拉米語)寫成的,所以,一方面,意第緒語中還包含了很多希伯來語的辭彙(尤其是和猶太宗教有關的辭彙)和語法,而另一方面,宗教原因還導致了題目中所說的「文白差異」——男人祈禱時用希伯來語,而平時生活中卻用意第緒語與別人交流,而女人們則是不學希伯來語的,而只會意第緒語。所以,在意第緒語中,意第緒語被稱為mama-loshn,就是媽媽們或者婦女們說的話,而希伯來語則被稱為loshn-koydesh,koydesh(希伯來語????)是「神聖」的意思,所以loshn-koydesh的意思是language of holiness。

基於語言的不同用處,在猶太世界中,一種語言等級被建立了起來:最高等的是阿拉米語,用來記錄極其複雜難懂的宗教經典,比如部分卡巴拉(Kabbalah,猶太神秘主義)經典,但懂得阿拉米語的人特別少。稍次一等是希伯來語,但因為懂得阿拉米語的人實在太少,希伯來語也可以被認為是最高等級的語言,一般的拉比(相當於猶太社團中的宗教領袖)們都精通希伯來語,但一般男人們要看其家庭對其「教育」的投入程度(這個下文中會介紹),有些可能也精通希伯來語,但也有很多隻知道發音而不知道意思,當然,也有很多介於兩者之間。希伯來語主要用於寫作宗教經典,比如托拉,比如拉比評註,比如卡巴拉經典,還有祈禱詞,但這些希伯來語寫就的文本幾乎是給男人們讀的,19世紀之前的女人們沒有什麼機會能夠學習希伯來語經典。接下來就是意第緒語。但雖然意第緒語是「婦女們的話」,很多所謂的「有文化」的男人們認為「意第緒語就是給女人和沒有文化的男人們用的語言」,但其實意第緒語並非和神聖的宗教完全不沾邊。因為女人們不懂希伯來語但卻要知道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識,所以就需要把這些宗教方面的內容用意第緒語展現給女人們看。比如至今為止最暢銷的意第緒語Tsene Rene就是把「摩西五書」改編成意第緒語給女人們讀,還有一本給女人們的意第緒語祈禱詞Tkhines,同時,也有一些用意第緒語講的宗教故事——但是,複雜的宗教內容是不會用意第緒語給女人們看的。

一般來說,男孩子們三四歲的時候就要去上kheder,就是小男孩們的讀經學校。老師一般每個學生教15分鐘,其他學生在外面玩——這些讀經學校的存在能夠保證一般家庭的男人至少會拼讀希伯來語。而老師們上課的方式也不像我們今天學語言那樣有辭彙有語法;他們上課一般就是一個詞一個詞地翻譯,然後背下來,背多了也就熟練了。背不好的小孩會被老師打——老師打學生的場景被很多後來的猶太啟蒙主義者,maskilim寫進他們的小說和回憶錄當中。很多孩子上完這些讀經學校之後就不再接受教育了,回家幫著父母幹活養家去了;但也有一些家庭富裕的孩子或者想要當拉比的孩子們會繼續去上塔木德學校,繼續他們的學業。塔木德學校之後,他們會進入葉什瓦繼續學習,哪怕是結婚了的(猶太人習慣早婚,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人的壽命較短,另一方面,手淫在猶太教中是被禁止的行為,所以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會在十三四歲結婚,以免在荷爾蒙的誘導下犯罪),也是由父母或者岳父母養著繼續學習。

與此同時,意第緒語一直是猶太人的生活用語,但這門語言也並不是僅作為生活用語那麼簡單,其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大起大落。正如前文所言,意第緒語最初是用希伯來語字母記錄的中世紀日耳曼語,與現代德語同源;但後來因為很多說意第緒語的猶太人離開了日耳曼地區而來到了斯拉夫地區,所以意第緒語中包含了大量的斯拉夫語辭彙;同時,因為受到猶太教的影響,意第緒語中的也有大量的希伯來語詞——這就導致意第緒語雖然看似只是一門語言,但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語言要素,而這在肇始於19世紀初的猶太啟蒙運動(Haskalah)中的啟蒙主義者眼中是不可原諒的。他們認為,這種包含了各種語言要素的語言是沒有語法的,同時,語言本身極其混亂,而混亂的語言只能帶來混亂的思想。所以,那個時候,意第緒語被稱為zhargon,就是「黑話」的意思;而這群啟蒙主義者認為的理想語言應該是在歐洲啟蒙程度最高的德國使用的語言;他們認為德語優美嚴謹富有邏輯,而且只有這樣的語言才能啟人心智、催人進步。

不過可惜的是,縱然這群啟蒙主義者為取消意第緒語而搖旗吶喊,在他們與猶太傳統奮力鬥爭時,他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猶太同胞們的母語都是意第緒語——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如果想宣傳自己的觀點,就必須要用90%以上人民所能看得懂的語言進行寫作;同時,只存在於宗教經典中的神聖希伯來語因為缺少很多辭彙,在啟蒙運動之處,它其實也不是一門很好的宣傳用的語言,直到20世紀初本·耶胡達倡導在實際交集中運用希伯來語並為其創造了兩萬多個辭彙——但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群啟蒙主義者開始辦報紙、寫文章、寫劇本等來宣傳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歐洲浪漫主義和國家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後來的一些人開始反思哈斯卡拉運動之初對意第緒語和猶太傳統的態度,並在反思之中開始逐漸認為,意第緒語是猶太人的語言,是他們在大流散中想要建立起民族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注意,與世界上絕大部分語言不同,意第緒語是沒有依附任何政權的語言,也就是說,在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是講意第緒語的,而講意第緒語的人都是流散在東歐各處講起他語言的國家。於是這群知識分子就開始搜集猶太民間故事和民間歌謠,並且開始了精緻化意第緒語的工作——他們認為,用之前人們所鄙視至極的語言也可以寫就世界級的文學。在一代知識分子的努力下,意第緒語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誕生了三大經典作家,Sholem Aleichem, Mendele Moykher Sforim, I. L. Peretz,其中根據Sholem Aleichem的小說Tevye the Dairyman改編的音樂劇Fiddler on the Roof成為百老匯長盛不衰備受歡迎的必聽劇目之一。

二戰中的大屠殺徹底扭轉了意第緒語的命運——曾經一度繁榮的華沙意第緒語作家協會在二戰之後剩下的會員不到10人,全世界講意第緒語的人數從1000多萬一下子下降到300多萬,同時,美國紐約成為了華沙之後的意第緒語中心,在這裡生活的波蘭裔猶太作家艾薩克·辛格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而在二戰之後成立的以色列,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希伯來語代表著猶太人光輝的過去,而意第緒語則代表了備受屈辱的大流散和大屠殺生涯,同時,在本·耶胡達等語言學家的努力下,希伯來語也有了成為生活用語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現代以色列,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而非意第緒語。

但是,這並不表示,意第緒語現在已經沒有人說了,在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紐約、倫敦和比利時Antwerp的一些正統猶太教社區中,意第緒語依然作為生活在那裡的人日常交流的語言,因為他們認為神聖的希伯來語是不能用來講「我去上廁所」一類的話的。而且,至少是在耶路撒冷的正統猶太教社區,他們祈禱所用的希伯來語的口音是和外面以色列人講的現代希伯來語口音不同。出於某種我所不知道的原因——據我猜測可能是在以色列建國時期,賽法迪猶太人(15世紀從伊比利亞半島被驅逐出來的猶太人,後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半島等地區)的勢力比較大——所以現代希伯來語採用的是賽法迪猶太人的口音,這種口音和東歐猶太人口音不同,比如Sarah這個名字,希伯來語讀sara,而意第緒語讀sore,等。

也因為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有著這樣的區別,所以在20世紀初,我國以茅盾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在譯介包括猶太文學在內的「弱小民族文學」時,誤認為希伯來語就是我國的文言文而意第緒語則是白話文——當然,彼時沒有人懂意第緒語,所以意第緒語文學都是通過英文或者俄文轉譯的。

以上就是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的千年糾葛——如果你看到這,說明你看完了,我打算給你兩個和本文有關的bonuses:一、猶太傳說中打飛機打出來的JY會變成無數小鬼;二、很多啟蒙主義者因為結婚太早了,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都會說自己不舉,以警示讀他們文章的人以猶太傳統惡習。

完。


中日朝越四國在古代都使用文言文,這就是最典型的言文分離。

叔本華曾經向西方人介紹了漢字在亞洲的流行,並斷定將來「我們(歐洲人)」都會使用漢字。


謝邀

口語和文學語言分離最厲害的當然是漢語了,我就不班門弄斧了,還請漢語言專家們科普。

本回答並不是專業性科普,純屬抖機靈。

我知道的還有一個,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官方文學語言。奧斯曼語的官方文學語言辭彙是土庫曼語和阿拉伯語辭彙為主波斯語為輔,文學語言的辭彙里土庫曼語(突厥)成分才佔33%,其餘的的是以阿拉伯波斯語辭彙為主。構詞法、語法和後綴基本阿拉伯語和波斯方式,還形成了很多混合組合詞,文學語言十分華麗,追求「高大上」的複雜大長句式,沒學過的人很難搞清(並不是完全看不懂)。

奧斯曼口語的尤其是底層的語言的辭彙中土庫曼語成分比例較高,伊斯但布爾方言達到48%,東南部最高60%左右。底層口語語法簡單好懂沒有文學語言那樣華麗複雜,也沒有那麼多波斯語式成分。而且,不同地域的奧斯曼人的口語也是很不同的,上層偏向波斯語(比波斯人更波斯),敘利亞邊疆地區和阿拉伯區的更偏向阿拉伯語,巴爾幹半島的就跟本區主體族群語言更靠近,庫爾德區域跟庫爾德語靠近一些,還有亞美尼亞語成分的。

奧斯曼時期的文獻並不是都是標準文學語言寫的,底層的作品還是普遍以當地口語為主,上流社會才用奧斯曼官方語言。


上個世紀30年代在語言統一委員會的語言改革下開始革除阿拉伯波斯借詞,奧斯曼官方語言(上層)大部分內容被革除,更多的注入底層語言,根據詞根重新造詞,形成了現代的土耳其標準語,其中突厥語源成分比例從33%多上升到65%。

有趣的是奧斯曼時期文學語言(上流社會)的突厥成分比普通百姓的低,而現在文學語言的突厥語成分比百姓口語高。也就是說雖然語言改革把文學語言里的阿拉伯波斯借詞刪除了,但百姓口語中保留了更多的借詞,語言改革對文學語言的影響比對口語的大。

大字母有點麻煩我就不舉例了,奧斯曼文學作品的華麗大長複雜句式折磨死人。


漢語的文字和口語發音是沒有直接關聯的,字基本沒有變但是發音發生了變化,不管發音怎麼變跟字沒有關係。而維吾爾語不同,文字跟著發音走,發音發生變化文字也會發生變化。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方言的漢人書寫方式基本相似,而維吾爾人過了幾代就發生變化。

這是用現代維吾爾文轉寫的察合台語《和卓傳》,明顯很口語化,十分符合當時的喀什方言。

上個世紀根據中心方言基礎上確立了維吾爾標準語和文學語言,也就是規定每個詞語的統一標準發音,書寫就是一對一用文字記錄即可。同時制定了標準語口語,標準語口語和標準語發音和書寫有些差距,部分辭彙的一些音在口語里可以變化,這是純屬為了迎合中心方言的傳統口語習慣而已,這不算文白分離。

文白分離指的是比如朱元璋說的是白話寫的文言文,而且兩者用的詞、語法等等不一樣的情況。


漢語大家都明白,我就不獻醜了。其他語言我也不懂,前面有回答提到過日語,我稍微講一下日語。

由於千年來東亞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緣故,漢文(文言文)就成了東亞(包括但不限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範圍內的通用書面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的貴族知識階層的書面語都是採用漢文或者漢文訓讀體,而平民百姓講話全然不是這樣的。直到日本明治時代,出現「言文一致」運動,口語(即白話文)文學才開始登上檯面。但直到二戰後,日語的書面文體才基本定型為現今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1945年昭和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時,廣播放送的「玉音放送」就是由漢文寫就的,因此老百姓初聽廣播,其實並聽不懂在講什麼。其內容是這樣的:

朕深ク世界ノ大勢ト帝國ノ現狀トニ鑑ミ非常ノ措置ヲ以テ時局ヲ收拾セムト欲シ茲ニ忠良ナル爾臣民ニ告ク

朕ハ帝國政府ヲシテ米英支蘇四國ニ對シ其ノ共同宣言ヲ受諾スル旨通告セシメタリ

抑ゝ帝國臣民ノ康寧ヲ圖リ萬邦共榮ノ樂ヲ偕ニスルハ皇祖皇宗ノ遺範ニシテ朕ノ拳々措カサル所

曩ニ米英二國ニ宣戰セル所以モ亦實ニ帝國ノ自存ト東亞ノ安定トヲ庻幾スルニ出テ他國ノ主權ヲ排シ領土ヲ侵スカ如キハ固ヨリ朕カ志ニアラス

然ルニ交戰已ニ四歳ヲ閲シ朕カ陸海將兵ノ勇戰朕カ百僚有司ノ勵精朕カ一億衆庻ノ奉公各ゝ最善ヲ盡セルニ拘ラス戰局必スシモ好轉セス

世界ノ大勢亦我ニ利アラス

加之敵ハ新ニ殘虐ナル爆彈ヲ使用シテ頻ニ無辜ヲ殺傷シ慘害ノ及フ所眞ニ測ルヘカラサルニ至ル

而モ尚交戰ヲ繼續セムカ終ニ我カ民族ノ滅亡ヲ招來スルノミナラス延テ人類ノ文明ヲモ破卻スヘシ

斯ノ如クムハ朕何ヲ以テカ億兆ノ赤子ヲ保シ皇祖皇宗ノ神靈ニ謝セムヤ

是レ朕カ帝國政府ヲシテ共同宣言ニ應セシムルニ至レル所以ナリ

朕ハ帝國ト共ニ終始東亞ノ解放ニ協力セル諸盟邦ニ對シ遺憾ノ意ヲ表セサルヲ得ス

帝國臣民ニシテ戰陣ニ死シ職域ニ殉シ非命ニ斃レタル者及其ノ遺族ニ想ヲ致セハ五內爲ニ裂ク

且戰傷ヲ負ヒ災禍ヲ蒙リ家業ヲ失ヒタル者ノ厚生ニ至リテハ朕ノ深ク軫念スル所ナリ

惟フニ今後帝國ノ受クヘキ苦難ハ固ヨリ尋常ニアラス

爾臣民ノ衷情モ朕善ク之ヲ知ル然レトモ朕ハ時運ノ趨ク所堪ヘ難キヲ堪ヘ忍ヒ難キヲ忍ヒ以テ萬世ノ爲ニ太平ヲ開カムト欲ス

朕ハ茲ニ國體ヲ護持シ得テ忠良ナル爾臣民ノ赤誠ニ信倚シ常ニ爾臣民ト共ニ在リ

若シ夫レ情ノ激スル所濫ニ事端ヲ滋クシ或ハ同胞排擠互ニ時局ヲ亂リ爲ニ大道ヲ誤リ信義ヲ世界ニ失フカ如キハ朕最モ之ヲ戒ム

宜シク擧國一家子孫相傳ヘ確ク神州ノ不滅ヲ信シ任重クシテ道遠キヲ念ヒ總力ヲ將來ノ建設ニ傾ケ道義ヲ篤クシ志操ヲ鞏クシ誓テ國體ノ精華ヲ發揚シ世界ノ進運ニ後レサラムコトヲ期スヘシ

爾臣民其レ克ク朕カ意ヲ體セヨ

還原為漢文:

朕深鑒世界大勢與帝國現狀,欲以非常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

朕通告旨使帝國政府,對米、英、支、蘇四國,受諾其共同宣言。

抑圖帝國臣民康寧,偕萬邦共榮之樂者,為皇祖皇宗之遺範,而朕之所拳拳不措也。曩所以宣戰米英二國,亦實出於庶幾帝國自存與東亞安定;如排他國主權、侵領土者,固非朕志。然交戰已閱四歲,朕陸海將兵之勇戰、朕百僚有司之勵精、朕一億眾庶之奉公,各不拘於盡最善;而戰局必不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我。加之敵新使用殘虐爆彈,頻殺傷無辜,慘害所及,真至不可測。而尚繼續交戰,終不招來我民族之滅亡而已,延可破卻人類文明。如斯,朕何以保億兆赤子,謝皇祖皇宗之神靈?是朕所以使帝國政府應共同宣言也。

朕對與帝國共終始協力於東亞解放之諸盟邦,不得不表遺憾之意;致想帝國臣民,死於戰陣、殉於職域、斃於非命者,及其遺族,五內為裂。且至於負戰傷、蒙災禍、失家業者之厚生,朕之所深軫念也。惟今後帝國可能受之苦難,固非尋常;爾臣民之衷情,朕善知之。然時運所趨,朕堪所難堪、忍所難忍,欲以為萬世開太平。

朕茲護持國體而得之,信倚爾忠良臣民之赤誠,常與爾臣民共在。若夫情之所激、濫滋事端,或如為同胞排擠、互亂時局,為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朕最戒之。宜舉國一家,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總力於將來之建設,篤道義,鞏志操,誓發揚國體精華,可期不後於世界之進運。爾臣民,其克體朕意哉。

再放幾張手頭上的資料

還原為漢文後是這樣的:

貴邦地廣民庶,弟竊觀其士人,亦自有大國規度,唯忸故之弊,難遽改耳。泰西之新政,即今日行之,其利未享,而其弊亦隨至。陶鑄士風,能清廉勤敏,致如泰西人,非朝夕之談。聞先生方從事育英與人才養成,以學校為先。士風之陶鑄,尤當以生員在校舍之日格之。不知南洋公學生員規制,得聞其一斑乎?

以上都是近代的資料,往下幾張圖片是宋元時期(日本鎌倉、南北朝時期)的書信:


謝邀~ @衛凌貞

基本上,常見的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都存在文言的分離的現象。

錫伯文、滿文的書面語和口語是有差別的。但這不代表你說書面語,別人就聽不懂了,大家都聽得懂,只不過,口語很少這麼說罷了。

例子:

(最近很忙,等我有空........)


講真,試試 @Hasuran Li 手動艾特一下偶像,偶像來答得話肯定能舉很多生動的例子~


推薦閱讀:

竹窗三筆新白話版91
白話穿害
白話《華嚴經》71-73
大智度論 白話譯(35)

TAG:語言 | 文言文 | 語言學 | 白話 | 歷史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