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學」歌唱技能訓練方法,咬字吐字你都會了么?

「唱歌教學」歌唱技能訓練方法,咬字吐字你都會了么?

歌詞和樂曲有機結合成為歌曲,歌曲由人聲演唱構成歌唱藝術。歌唱藝術之所以最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主要是因為歌唱優美的行腔中含有鮮明、生動的語言,使人一聽就言清意明、生動感人。如果離開了生動、清晰的語言,歌唱就無法表達歌曲的思想內涵,不能刻划動人的音樂形象,不能有效地感染聽眾,也就失去歌唱的意義。歌唱要求「字正腔圓」,就是要在行腔過程中做到聲音優美的同時,把歌詞中的每一個「字」唱准。人生活中的語言與歌唱語言形成原理基本相同,它們都是由喉、唇、齒、舌、鼻、上齶等發音器官控制而形成的。不同是,生活語言無需誇張,而歌唱語言需要根據歌曲內容和情感表達行誇張。這樣就產生了對歌唱語言的特殊要求。要想做到「字正」,就必須按照歌唱語言對字音的劃分和要求進行發音訓練。

下面介紹用漢語歌唱的吐字咬字基本知識:

一、歌唱對漢字的劃分

漢字語音一般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它包含一至四個音素。根據漢字語音構成,從歌唱角度把漢字劃分為字頭、介母、字腹、字尾。字頭:聲母或聲母加介母;字腹:韻母中的主要母音:字尾:韻尾。在中國傳統民歌中,唱字頭叫出聲,唱字腹叫引長,唱字尾叫歸韻。

二、歌唱字音發音要求

字頭:起音清晰、短促有力;字腹:聲音響亮、穩定不變;字尾:收音迅速、清楚白然。因為有的漢字不一定是聲母、韻母都具備,所以有的漢字就不一定是字頭、字尾都有,但字腹和聲調必不可少。沒有字頭的漢字按照字腹、字尾要求唱。即沒有字頭,又有字尾的漢字就按照字腹要求和聲調把音唱准。特別是字頭的準確程度和力度,是唱准字的關鍵。因為字頭的聲母在發聲時要求準確、短促、有力,形成了一種咬的感覺,所以唱歌詞中的每個字都通稱為咬字。

在歌唱過程中,行腔和咬字要求「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就是說,唱腔要隨字的變換而變化,以準確、清晰的咬字引導唱腔運行,做到「字正腔圓」。咬字力度的強弱或用「勁」大小,要視歌曲的內容、風格和情感表達的需要而定。通常講,唱情感細膩柔和、節奏舒緩委婉的歌曲時,字頭髮音部位的彈性和力度要相應弱一些,唱情感激烈豪放、節奏較快、雄壯的歌曲時,字頭髮音部位的彈性要相應加強。當然,有的歌曲中既有需要咬字力度較弱的地方,又有需要咬字力度較強的地方,這時要靈活掌握,不可死板教條。總之,無論咬字力度強、弱怎樣變化,仍然要字字咬准,把每個字的各個音素都交待清楚,才能使人聽清歌詞。

三、歌唱語言發音訓練方法

一般人不經過聲樂語言專門訓練,唱歌時不能脫離平常講話發音的習慣,處於無意識的自然發音狀態,咬字準確程度不夠和缺乏口勁,唱出的語音輕飄無力,使人難以聽懂。

歌唱語言的咬字和吐字,是發音時兩個密切聯繫的步驟,咬字是由語言中產生「聲母」的器官來決定的,它們是:喉、舌、齒、牙、唇五個部位,所以稱為「五音」。當聲母咬對後,還要通過「開、齊、撮、合」等不同口形和用力方法,把「韻母」吐出來,這叫「四呼」。

㈠聲母

聲母全部由子音來充當,發音時子音受阻部位就是發音部位,氣息衝破阻礙的方法就是發音方法。子音在發音時都不響亮。所以,在實際練習時它們的後面都加了母音。

1、雙唇音(b、P、m),發音時在它們後面加母音「0」,分別讀成:bo(玻)、po(坡)、mo(摸)。發音部位在雙唇相靠處。發音方法:

[bo]發音時氣流從緊閉的雙唇中爆發而出,但送出的氣流較弱。

[po]發音時氣流從緊閉的雙唇中爆發而出,送出的氣流較強。

[mo]發音時氣流由鼻腔送出,輕張雙唇。

2、唇齒音(f),發音時在它後面加母音「0」,讀成:f0(佛)。發音部位在上齒與下唇相靠處。發音方法:發音時上齒與下唇相靠,氣流從唇齒間摩擦而出。

3、舌尖音(d、t、n、l),發音時它們後面加母音「e」,分別讀成:de(德)、te(特)、ne(訥)、le(勒)。發音部位在舌尖抵住上齒齦根處。發音方法:

[de]發音時舌尖迅速彈離上齒齦,氣流爆發而出,但送出的氣流較弱。

[te]發音時動作同「de」,但送出的氣流較強。

[ne]發單純的「n」時,舌尖不離開上齒齦,氣流從鼻腔流出。發「ne」時舌尖彈離開上齒齦。

[le]發單純的「1」時,舌尖不離開上齒齦,氣流從舌頭的兩邊發出。發「le」時舌尖彈離上齒齦。

4、舌根音(g、k、h),發音時在它們後面分別加上母音「e」,讀成:ge(哥)、ke(科)、he(喝)。發音部位在舌根與軟齶的接觸處。發音方法:

[ge]發音時舌根迅速離開軟齶,氣流爆發而出,但送出的氣流較弱。

[ke]發音時動作與發「ge」同,送出的氣流較強。

[he]發音時舌根靠近軟齶,氣流從其窄縫中磨擦而出。

5、舌前音(j、q、x),發音時在它們後面分別加上母音「i」,讀成:ji(基)、qi(欺)、xi(希)。發音部位在舌面前部與硬齶相貼處。發音方法:

[ji]發音時氣流從舌面前部與硬齶緊貼處沖開一條窄縫,摩擦而出,但氣流較弱。

[qi]發音時動作與發「ji」同,但氣流較強。

[xi]發音時動作與發「ji」同,但氣流較強。

6、捲舌音(zh、ch、sh、r),發音時在它們後面分別加上母音「i」,讀成:zhi(知)、chi(吃)、shi(詩)、ri(日)。發音部位在硬齶前部與舌尖捲起時相抵處。發音方法:

[zhi]發音時舌尖捲起並抵住硬膀前部,用氣流沖開一條窄縫,氣流較弱。

[chi]發音時動作與發「zhi」相同,但氣流較強。

[shi]發音時捲起的舌尖與硬齶前部形成窄縫,氣流摩擦而出。

[ri]發音時動作與發「chi」的動作相似,但氣息較短。

7、舌尖音(z、c、s),發音時在它們後面分別加上母音「i」,讀成:zi(資)、ci(雌)、si(思)。發音部位在上齒背與舌平伸相抵處。發音方法:

[zi]發音時舌尖平伸抵住上門齒背,用氣流沖開一條縫摩擦而過,氣流較弱。

[ci]發音時動作與發「zi」相同,但氣流較強。

[si]發音時動作與發「zi」相似。

聲母的發音,是由聲帶和舌、齒、唇、喉、牙等器官的配合來控制口腔氣流完成的。在我國傳統民族唱法中,根據聲母發音時五個不同的著力點,分為「五音」:

喉—g、k、h

舌—d、t、n、1

齒—zh、ch、sh、r

牙—j、q、x、z、c、s

唇—b、p、m、f

㈡韻母

根據人的聲音特性,聲母是噪音,韻母才能產生樂音,優美動聽的歌唱只能以韻母作為基礎。但是,如果忽略了聲母,也就無法把歌詞表達清楚。所以,聲母必須咬準確,韻母必須唱清楚。

韻母也叫「母音」,或者稱「母音」。它發自口腔,通過口形的變化就可以發出不同的韻母。發韻母時,唇、舌都沒有太大的動作,而口形的變化則比較大。韻母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和鼻韻母三種。

1、單韻母

韻母主要是通過口腔的開閉和變換各種形狀,舌的前移、退後或抬高、放低,嘴唇的收圓放扁形成。由於這些不同的變化,造成不同形式的口腔共鳴,形成各個韻母的特色。它們的發音部位雖都在口腔,但並不相同。如:「i」和「e」比「a」要靠前,而「0」和「u」比「a」要靠後。

[a]下領自然向下打開,舌平放,唇和兩頰放鬆。

[e]口形比發「a」稍為小一些,舌後部稍微抬起。

[0]在發「e」音的基礎上,把唇收成圓形,舌位稍向後退。

[u]在發「0」音的基礎上把唇向前收小,下頜往上收一點,舌仍保持後退位置。

[ü]在發「u」音的基礎上,嘴唇再收一些,舌向前伸,舌的中部邊緣輕靠上臼齒。

[i]把發「ü」音時的口形鬆開還原,舌位不變。

2、複韻母

由兩個母音或三個母音結合而成的韻母,稱為「複韻母」。由兩個母音構成的複韻母有:

ai(哀)、ei(誒)、ao(熬)、ou(歐)。這四個複韻母發音時,前一個母音要發得清晰響亮,後一個母音發得要輕一些。

ia(呀)、ie(耶)、ua(蛙)、uo(窩)、ue(約)。這

幾個複韻母在發音時,前面的母音要發得輕些,後面的母音要發得強。

由三個母音構成的複韻母有:

uai(歪)、uei(威)、iao(腰)、iou(優)。發這些複韻母時中間母音要響,兩邊母音要輕。

3、鼻韻母

鼻韻母就是帶鼻音的單韻母或複韻母,也就是一個或兩個母音加上子音「n」或「ng」而構成的韻母。

子音「n」是舌尖音,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它的發音部位在前,所以叫「前鼻音」。用它構成的鼻韻母有:an(安)、en(恩)、in(因)等。在發音時部位要正確,讀音要准,最後一個韻尾「n」要收到前鼻音裡面去。

子音「ng」為舌根音,是由舌根接觸軟齶發出的,它的發音部位在後,所以稱為「後鼻音」。用它構成的後鼻韻母有:ang(昂)、eng(亨)、ing(英)等。發音方法是先發前面的母音,然後發准後面的「ng」音,要把音收到後鼻音裡面去。

㈢聲調

漢語語音的另一個特點是每個字都有聲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四聲」,四聲不同,字意就不同。普通話的四聲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平,起音高而平;

陽平,聲調從低往高走;

上聲,聲調先降又升高;

去聲,聲調從高向低。

在言語時,若不注意聲調,字意就不能正確表達。如:「ma」,念成陰平就是「媽」,念成陽平成為「麻」、念成上聲成為「馬」,念成去聲變成了「罵」。在歌唱中同樣存在著聲調問題,如不注意四聲,也會把詞意表達錯。雖然歌曲中歌詞受到旋律的制約,作曲家不可能字字都按四聲的要求來譜寫旋律,但在歌唱中要儘可能地將每個字的聲調唱準確,才能使詞意正確,才能很好的表達歌曲情感。

四、咬字吐字毛病及糾正方法

咬字、吐字的主要要毛病有以下幾種:

㈠讀音不準

讀音不準主要是受方言影響。在我國南方某些地區,沒有「zh、ch、sh」這幾個聲母。所以,常常把普通話中帶有這幾個捲舌音的字讀成「z、c、s」,如:把「十(shi)」錯念成「四(si)」、「山(shan)」錯念成「三(san)」、「吃(chi)」錯念成「詞(ci)」、「招(zhao)」錯念成「遭(zao)」等。也有把不捲舌的字錯讀成捲舌音,如:把「四」錯念成「shi(十)」等,這都是不對的。

舌尖音「n」和「1」在有些地區也很容易相混。如:把「牛(nlú)」錯念成「流(ilú)」、「那裡(na1i)」錯念成拉泥(lani)」等。

前鼻音「n」和後鼻音「ng」在很多地區也混淆不清。如:把「蘭花(Ianhua)」錯念成「狼花(langhua)」、「荒年(huangnian)」錯念成「歡年(huannian)」等。還有的在歌唱中,常常把帶有「n、ng」字尾的字不作收音處理而丟棄,如「蘭(Ian)」變成了「拉(1a)」、「荒(huang)」變成了「花(hua)」,歌詞的意義完全走樣。糾正方法:

首先要分清歌詞中那些字頭是捲舌音,那些字頭是舌尖音,那些字尾是前、後鼻音。有些沒有把握的字要查閱字典,對每一個字的音素結構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不會出錯。

慢速朗讀歌詞,對其中的難點反覆練習,對一些容易讀錯的字,還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練習,使每個字發音都準確無誤。在此基礎上,結合歌曲旋律練唱。

㈡「音包字」

「音包字」導致的吐字不清。有些歌唱愛好者片面追求所謂的聲音質量,在歌唱時全然不顧歌詞中每個字的發音方法和部位,口舌僵化,嘴裡好像含了橄欖果,咬字吐字含糊不清。也有一些人則相反,他們過分注重字的發音,對每個字的音素不問其主次都平均用力,其結果不但使字音支離破碎,而且導致歌唱時聲音單調、毫無優美之感。糾正方法:

在保持歌唱狀態前提下,口、舌、唇應根據字音要求作出相應的改變動作。只要把每個字發音時所要求的口形與唇、舌的動作和歌唱發聲狀態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得到吐字清晰、聲音優美兩者並舉效果。

㈢歸韻不準。有人唱歌時,在每個字的結束處都要閉嘴收音,其結果是每個字都附加了字尾「m」,嚴重影響到字音的準確與清晰。糾正方法:

當一個字吐出後,口形要保持到底,中途不要改變,這樣就能保持字音準確。如果隨意改變口形,字音就會走樣,對有韻尾的字尤其要注意。咬字、吐字是歌唱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歌唱者僅有漂亮的聲音,而吐字含糊不清,甚至錯誤百出,就不能準確表達歌曲內容與感情。所以,應該把咬字、吐字技巧置於歌唱發聲技巧同等地位認真訓練,才能完美表達歌曲作品。

想了解更多唱歌知識可以點擊下面的學習裙,了解高音技巧,發聲練聲,咬字吐字,呼吸氣息,假聲混聲等知識。

唱歌學習直播裙


推薦閱讀:

必學唱歌怎麼用氣息
以後千萬別稱老,看看人家八九十歲還能唱歌劇、跳馬
(新增小練習)唱歌換氣其實你"本來就會" 發現你的本能
許你一場全牛盛宴 by 在雲上唱歌
金華成人專業學唱歌哪裡有專業的地方

TAG:唱歌 | 聲樂 | 歌唱 |